真寒假热证案例大全(真寒假热)
一、真寒假热最突出的表现
真寒假热最突出的表现:面红、口渴和体热。
真寒假热是内有真寒而外见假热的证候。其产生机理,是由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阴阳寒热格拒而成,又称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一般会出现面红、口渴和体热的症状。还有可能会出现脉大无力、四肢厥冷和下利清谷,舌淡苔白、小便清长的现象。
真寒假热是中医的里面的一个概念,就是疾病发展都极寒的时候,有时会表现出与疾病本质相反的现象。
患者可以使用中药来调理,在服用中药期间要避免吃辛辣、绿豆和茶叶,可以起到解药的作用,有可能会影响到中药的效果。患者平时可以适当的运动,有助于增强身体抵抗力。要多喝水,有助于排出体内毒素。
中医发展史:
1、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黄帝内经》,它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我国医学宝库中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2、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后来的中医学和养生学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
3、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
二、真寒假热怎样治
是内有真寒,外见假热的证候。其产生机理是由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阴阳寒热格拒而成,故又称“阴盛格阳”,阴盛于内,格阳于外,形成虚阳浮越阴极似阳的现象,其表现如;身热,面色浮红,口渴,脉大等似属热证,但病人身虽热却反欲盖衣被,渴欲热饮而饮不多,面红时隐时显,浮嫩如妆,不象实热之满面通红,脉大却按之无力。同时还可见到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等症状。所以,热象是假,阳虚寒盛才是疾病的本质。
如喻嘉言治徐国珍一案,身热目赤,异常大躁,门牖洞启,身卧于地,辗转不快,更求入井索水,且脉洪大,表面看来,无疑是一派热象。但喻嘉言透过这一串假象,见其素水到手,又置而不饮;脉象洪大无伦,而重按无力。通过这两点喻氏决定徐氏的病是真寒假热证。从这一病例可以具体领会。
真热假寒的病症,用寒性药物而宜于温服,用温热药而宜于冷服。
三、怎样分辨临床上的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症
真寒假热是内有真寒而外见假热的证候。其产生机理是阳气虚衰,阴寒内盛,逼迫虚阳浮越于上或格越于外,亦称戴阳证、阴盛格阳证。其临床表现既有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等一派真寒之象,又有面赤、身热、口渴,脉大的热象,但面虽赤,仅颧红如妆,时隐时现,与热证之满面通红不同,身虽热而反欲盖衣被,或自感烦热而胸腹必无灼热,下肢必厥冷,口虽渴但不欲饮或不多饮或喜热饮,与热证之渴喜冷饮不同,脉虽浮大但按之必无力,与热证之脉洪大有力不同,由此可以判定其面赤、身热、口渴、脉大均为假热。真热假寒面色晦暗,唇红或焦,身虽寒但不喜盖衣被,神志昏沉,四肢冰冷,但胸腹灼热,口渴喜冷饮,喝水也多,小便黄短,大便臭秽。舌红干或绛,苔黄或黑,脉虽沉但滑数有力。说明这是内热炽盛,外现假寒的现象。供参考欢迎多交流
四、真寒假热证名词解释
真寒假热证: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又称“阴盛格阳证”、“戴阳证”。
真寒假热证在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又称“阴盛格阳证”、“戴阳证”。阴寒内盛,格阳于外,以烦热口干,面红如妆,躁扰不宁,而兼胸腹不温,下肢厥冷,小便清长,大便清冷,舌淡苔白,脉沉弦,或浮大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发热和恶寒是外感病最常见到的一组症状,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是阳证,以恶寒为主要特征而不发热的是阴证。
真寒假热症的表现:
病人身上摸起来是热的,可是病人反而要加衣覆被,向温就火,这个热可能只是在皮肤的一种假象。皮肤是疾病的表面现象或者假象,而骨髓是指疾病的本质,内里,疾病的真实情况。即热在皮肤是表面现象,寒在骨髓表明是真正的阴寒内盛,实际上是寒证。
这是真寒假热证,或者阴盛格阳证,阴盛阳浮证。阴盛于内,阳浮于外,阳气是含有热量的,能够释放出热能的细微物质。当虚阳被格、浮于体表的时候,在体表出现了热象,但是疾病的本质确是阴寒内盛,寒邪盛而真阳衰。所以说是寒在骨髓,热在皮肤。
与上面相对的,"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这个"身大寒"主要是指摸上去手脚是发凉的,手足厥冷。可是病人反而不多穿衣服,不盖被子,表现了一派烦热的临床特征。这种手脚发凉就是表面的寒,而疾病的本质是真正的热,即真热假寒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