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医疗器械 > 正文

医疗器械

千金药方原文对照白话解(备急千金要方)

安心医药2023-11-13医疗器械106
一、千金冀方和千金要方有什么区别吗《备急千金要方》,又称《千金要方》或《千金方》,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是综合性临床医著。共30卷。唐代孙思邈著,约成书于永徽三年(652)。本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

一、千金冀方和千金要方有什么区别吗

《备急千金要方》,又称《千金要方》或《千金方》,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是综合性临床医著。共30卷。唐代孙思邈著,约成书于永徽三年(652)。本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

《千金翼方》,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撰,约成书于永淳二年(682)。作者集晚年近三十年之经验,以补早期巨著《千金要方》之不足,故名翼方。

1、《千金方》简介

《备急千金要方》是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世简称为《千金方》。唐孙思邈(581—682年)撰于公元652年,共30卷。《道藏》收入时析为93卷。孙氏以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千金”命名。

该书撰成后在国内外有着极广泛之影响,现存日本之《真本千金方》可能系未经宋校正医书局校正之传抄本,经宋校正医书局校刊之《备急千金要方》,中、日翻刻影印者达30余次,又有刻石本、节选本、改编本、《道藏》本等刻印者亦数十种。

《千金要方》首篇所列的《大医精诚》、《大医习业》,是中医伦理学的基础;其妇、儿科专卷的论述,奠定了宋代妇、儿科独立的基础。

其治内科病提倡以脏腑寒热虚实为纲,与现代医学按系统分类有相似之处,其中将飞尸鬼疰(类似肺结核病)归入肺脏证治,提出霍乱因饮食而起,以及对附骨疽(骨关节结核)好发部位的描述、消渴(糖尿病)与痈疽关系的记载,均显示了很高的认识水平。

针灸孔穴主治的论述,为针灸治疗提供了准绳,阿是穴的选用、“同身寸”的提倡,对针灸取穴的准确性颇有帮助。因此,《千金要方》素为后世医学家所重视。

2、《千金翼方》简介

《千金翼方》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编撰的一部中医典籍,以补其早期巨著《千金要方》之不足,约成书于永淳二年,书中记载了孙思邈晚年近三十年所收集的药方。作者集晚年近三十年之经验,以补早期巨著《千金要方》之不足,故名翼方。

万历年王肯堂纂刻的宋版《千金翼方》经历数次战火,现已流落民间不知所踪。后来中医界又从日本把日本翻刻的《千金翼方》中的部分方剂引进到中国,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出版,人民卫生出版社50年代影印的《千金翼方》。

它是从日本引进来的,由于与原本差距较大,其中缺失了很多内容。日本珍藏有中国《千金翼方》的六种刊本,但皆有缺失,没有一套是齐全的,其中以万历三十三年(1605)王肯堂刻本最佳。

现今中医界使用的《千金翼方》以195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江户医学本出转的影印本较为常见,书中所缺失的内容由当代中医专家自行研制的药方填补空缺。

3、作者

唐代孙思邈

扩展资料

1、作者简介

孙思邈(541年—682年,存在争议),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西魏大统七年(541年),孙思邈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他从小就聪明过人,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老庄学说,隋开皇元年(581年),见国事多端,孙思邈隐居陕西终南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

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孙思邈年高有病,恳请返回故里。永淳元年(682年),与世长辞。

2、医学思想

孙思邈崇尚养生,并身体力行,正由于他通晓养生之术,才能年过百岁而视听不衰。他将儒家、道家以及外来古印度佛家的养生思想与中医学的养生理论相结合,提出的许多切实可行的养生方法,时至今日,还在指导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如心态要保持平衡,不要一味追求名利。

饮食应有所节制,不要过于暴饮暴食;气血应注意流通,不要懒惰呆滞不动;生活要起居有常,不要违反自然规律等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备急千金要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千金翼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思邈

二、备急千金要方的价值

日本于1974年成立千金要方研究所,特重新精印南宋本《备急千金要方》,并誉之为“人类之至宝”。更为日、美、德以及东南亚各国学者和理论研究者所关注。孙氏撰成《千金要方》后,因感其内容之不足而续编《千金翼方》,30卷,约成书于公元682年。该书的内容和科学价值在于:

第一,发展传染病诊疗技术与学说。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中关于伤寒的学说,到唐代已经历四五百年的实践检验,深为历代学者所重视,孙氏撰《千金要方》时只见其片断,晚年始得“江南诸师秘仲景(伤寒论)”之书,他结合自己诊疗传染病、流行病之实践经验和理论认识,创造性提出:其要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此之三方,凡疗伤寒不出之也”①。孙氏的大胆革新,从医疗实践中总结新的理论经验,提高医疗水平,减少学习掌握的难度,不泥守仲景繁难的六经辨症体系,自创此三纲论治传染病的新学说,对发展仲景学说和明清医学家研究仲景学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二,提高内科杂病与外科疾病的诊疗水平。孙氏临床研究十分重视一个病一个病的观察研究,因此,对内、外、妇、儿科疾病的认识,突破了前人在病因、症候等方面着重笼统论述的僵化思想,使许多疾病的认识水平和诊疗效果均获得明显的提高,有的认识达到比较科学的境界,甚至产生出若干富有病因治疗的成就。例如他对消渴(糖尿病)与化脓性感染关系的认识已比较正确。他忠告医生与病家,千万不可为糖尿病患者施行针灸,以防引起化脓而成为不治之症,并强调家属与患者提防不要破伤皮肉,以防化脓之祸,劝告患者要常备防治化脓性感染的药物等,这在唐代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孙氏对急性胃肠炎——霍乱病因的认识,科学地强调“皆因食饮,非关鬼神”。他在论述溪毒、射工等病症①注:桂枝指桂枝汤证,麻黄指麻黄汤证,青龙指青龙汤证,以上三者为仲景伤寒论中诊疗传染性、流行性疾病最为重要的方剂症候群代表。

实际上已对现代的血吸虫病的病因、发病季节、流行地域、症状和预后等,均已作出了当代最为正确的认识,有许多结论同今天的认识并不两样。可贵的是他明确强调消灭病源以预防的思想和方法。指出“此虫畏鹅,鹅能食之”,“夏月常备大莓根屑,若入水浴,以方寸匕投水上游,辟射工。凡洗浴以少许投水盆中,即无变毒”。又如他对痢疾的分型、治疗等也达到很高的水平,强调“热痢(急性痢疾)则多加黄连”,至今仍是临床治疗痢疾常用的有效药物。孙氏对麻风病记述尤详,并报告了他经手治疗的600余病例的经验和结果。

孙氏认为麻风病有1/10可以治愈,因而,他被誉为近世麻风病专家之祖。

第三,强调妇人、小儿特点,为妇、儿科分立奠定学术基础。孙氏用两书的1/6篇幅,专论了妇人病、婴幼儿病及体质发展的特点。孙氏在比较正确地论述了妇女妊娠及胎儿在母体逐月发展之形态等发育过程后,并出色地强调了初生儿的护理、喂养、乳母、保育员的选择条件等,应该说是很符合科学要求的。例如接生的程序、难产的处理、儿不啼哭的处理方法、沐浴方法、断脐方法、防止婴儿破伤风(脐风)等等,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尤其是强调初生儿、20天、30天、百日乃至3岁到10岁儿童每一阶段所可能多发病的防治,有的方法和要求甚至在现今对产科医生、乳母、母亲等,仍有着参考和学习的价值。

第四,总结对病因有治疗效果的药物,针对疾病病因而进行的治疗是最富有成效的治疗方法。虽然孙氏所处时代对于若干病的真正病因尚不具备确切认识的条件,但他在治疗这些疾病的方药中所用药物却十分符合现代科学所证实的病因认识。例如他强调瘿(地方性甲状腺肿)是因久居常食山区坞水(缺碘)引起的,在治疗上他多用含碘丰富的海藻、昆布以及动物甲状腺等,其疗效自然是十分理想的。又如雀目(夜盲症)是因缺乏甲种维生素引起的,孙氏虽然并不确知其病因,但他多处强调用猪肝、羊肝煮食治疗,众所周知,肝含有极丰富的甲种维生素等营养。又如脚气病的防治,孙氏主张用谷白皮煮水去渣后用以“煮米粥常服防之”,“即不发”,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这种谷白皮含有丰富的乙种维生素,而脚气病的病因正是饮食长期缺乏乙种维生素引起的。如此等等,说明孙氏在病因治疗上,虽然还是不自觉的,但其成就令人钦佩。

第五,丰富了针灸疗法的理论与技术。关于针灸疗法,必须首先掌握经络、穴位的理论和技术。孙氏指出经络循环腹背,无所不至,往来出没,难以测量。因此,他强调“非图莫可”。他在前人绘图的基础上,经过考订、修改,并创造性地以青、黄、赤、白、黑五色彩绘以区别其十二经各条经络之走行方向和孔穴之部位,并以绿色绘制奇经八脉。该图分正、侧、背面三幅,大小取常人之一半为之,使我国针灸经络腧穴之绘图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为宋代铸造针灸铜人、刻制针灸腧穴石碑等奠定了基础。孙氏的彩绘不但在经络腧穴的规范化和提高教学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并且在提高针灸临床效果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此外,关于针灸临床,他正确指出,选穴要少而精,提倡针灸辨症,主张综合治疗。因此,在论述一位合格的针灸医师时强调“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针灸不药,药不针灸,尤非良医;知药知针,固是良医”。他的这一理论,早已为千百名针灸名家的实践证实是完全符合科学原理的精辟论断。“阿是”穴是历代医师乃至现代针灸医学家所经常用于临床治疗的有效穴位,它以痛为穴,并无固定部位,这是孙氏在针灸治疗学上的创造性发现。

第六,提高疾病诊疗技术水平。孙氏创造的“验透膈法”是确诊胸背部化脓性感染是否穿透胸膜引致脓胸的科学方法,这在当时应该说是人类医学发展高水平的诊断技术。其方法是在胸、背或胁部脓疮疮面贴一薄纸或竹内膜,于光亮处观察竹膜是否随着病人呼吸而有同步的呼气则竹内膜内陷,吸气则竹内膜凸出的节律性变化,如是则可诊断为脓肿已穿透胸膜而已成脓胸,否则,尚未穿透胸膜,这在决定有效治疗方法上是极为重要的。再如孙氏在医疗技术方面实际上已创造出有血清疗法性质的技术。其方法是对很难根除疖病病人的治疗,他创造性提出用针刺或小刀在疖肿周围刺令出血,然后以刀取血或渗出之血清与药物内疖疮中;他还叙述了用患者父亲的血与血汁接种患者疖疮中,并强调疗效甚佳,这一创造是十分可贵的,思想是十分先进的,这与人痘接种技术之发明是否有直接关系是值得给予考察与研究的。

此外,孙氏还创造性发明了许多有效的医疗技术。例如经他改进的下颌脱臼手法复位术至今还在临床中使用;他所记述的阴囊撕裂伤睾丸脱出之手术,还纳缝合术,运用葱管导尿术,烧烙止血术,咽喉异物(针、钉、骨刺)剔出术,保留灌肠、压力灌肠术等等,均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这些医疗技术,虽然后来在器具上有了极大的进步,但其原理仍然沿袭着孙氏的思想。

千金药方原文对照白话解(备急千金要方)

第七,发展卫生保健学说。两部《千金方》集中体现了孙思邈这位百岁医学家关于延年益寿的思想与实践经验。综观两书,在此问题上有三个比较显著的特点:一是将老庄“吐故纳新”思想指导下的“静功”与华佗等倡导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思想指导下的“动功”结合起来;二是把一般人的养生保健理论技术与中老年常见病的防治结合起来;三是严厉批判了服五石企图长生的思想,同时强调了服食植物类营养防病方剂的必要性。这些思想和具体技术方法要求,把我国卫生保健、延年益寿的学说推到了时代的高水平。

第八,发展药物、方剂以提高临床防治疾病的效果。《千金方》在地道中药之规范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关于药用植物的野生变家种,以及植物药的采收时节、加工保管和炮制等,也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理论和方法要求大都为现代所遵循,或成为临床运用之依据。在这些中药学理论指导下,该书广泛收录了唐以前的医疗方剂。

《千金要方》记有医疗方剂4500余首,《千金翼方》记有医疗方剂2000余首,临床内科、传染病、外科、骨伤科、妇产科、小儿科、耳目口齿、咽喉科等等数以百计的各种病症,都选列了多少不定的医方,供作临床处方治疗时之参考。其中有许多前人的医方和孙氏自创的方剂,至今仍有着比较广泛的影响。

《备急千金要方》卷首以显著地位论述了《大医精诚》与《大医习业》,突出地强调了作为一位优秀医生,必须具备高尚的医疗道德修养和精辟的医学理论、医疗技术。为此,该书一一作出了医德与医术的严格要求,成为历代临床医生修养的准绳。

三、备急千金要方原文及翻译

原文: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频而多,常欲令饱中饥,饥中饱耳。

翻译:善于修身养性的人懂得在饿之前而吃东西,在渴之前而饮水。吃的次数多,摄入的食物量就少,不想吃的次数少,吃的次数少摄入的食物量就多。常想吃就会有饱腹感,饿极了就会吃很多。

《备急千金要方》,又称《千金要方》或《千金方》,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是综合性临床医著。共30卷。

唐代孙思邈著,约成书于永徽三年(652)。本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孙思邈认为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殆,价值更当胜于此,因而用《千金要方》作为书名。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孙思邈(541年—682年,存在争议,详见正文“年龄争议”目录),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西魏大统七年(541年),孙思邈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他从小就聪明过人,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老庄学说,隋开皇元年(581年),见国事多端,孙思邈隐居陕西终南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

四、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出哪些救命观点

凡大医治病,

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

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

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

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亦不得瞻前顾後自虑吉凶,护惜身命。

见彼苦脑,若己有之,深心凄怆,

勿避崄巇、画夜、寒暑、饥渴、疲劳,

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

虽曰贱畜贵人,至於爱命,人畜一也。

捐彼益已,物情同患,况於人乎!

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

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

其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

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

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

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

能不用者,斯为大哲,亦所不及也。

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积不可瞻视,

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

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

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

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

织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

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

唯当审谛覃思,不得於性命之上,

率而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

又到病家,纵绮羁满目,勿左右顾眄,

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叠焉,

食如无味,醽醁兼陈,看有若无。

所以尔者,夫壹人向隅,满堂不乐,

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

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

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斯盖医之本意也。

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

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

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已德,

偶然治差一病,则昂头戴面,

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

此医人之膏肓也。

所以医人不得恃己所长,

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

於冥运道中③,自感多福者耳。

又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

令彼难求,自卫功能,谅非忠恕之道。

志存救济,故亦曲碎论之,

学者不可耻言之鄙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