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耵聍堆积(外耳道耵聍)
一、外耳道耵聍是怎么回事
意见建议:是指外耳道内耵聍分泌过多或排出受阻,使耵聍在外耳道内聚集成团,阻塞外耳道。耵聍栓塞形成后,可影响听力或诱发炎症,是耳鼻喉科常见病之一。耵聍栓塞的程度及部位不同症状有异。外耳道未完全阻塞者,多无症状;患者有临床表现前来就诊时,往往可见到耵聍完全阻塞外耳道。
二、外耳道耵聍栓塞怎么办
摘要:外耳道是听觉系统与外界声音世界相通的门户通道,有时候外耳道分泌物耵聍分泌过多或者耵聍排出受阻,会造成耵聍栓塞,导致听力减退、耳鸣等症状,此时需采用有效的方法将耵聍清理出来。另外,耳朵如果有其他异物也一定要及时清理。下面看看外耳道耵聍栓塞以及其它异物的清理方法。耵聍栓塞:
外耳道耵聍积聚形成团状,阻塞外耳道,成为耵聍栓塞。
临床表现:
依耵聍栓塞的程度及所在位置而有不同的症状。外耳道未完全阻塞者,多无症状。完全阻塞者可是听力减退。若耵聍压迫鼓膜可引起眩晕、耳鸣及听力减退。若耵聍压迫外耳道后壁皮肤,可因刺激迷走神经耳支而引起反射性咳嗽;若遇水膨胀时可致听力骤降,应与特发性突聋鉴别。检查可见外耳道为黄色、棕褐色或黑色块状物所堵塞、或质软如泥,或质硬如石,多与外耳道紧密想贴,不易活动。
耵聍栓塞原因:
1.耵聍分泌过多
因外耳道炎、湿疹、在灰尘较多的空气中工作、挖耳等使局部受刺激,致耵聍分泌过多。
2.耵聍排出受阻
外耳道狭窄、瘢痕、肿瘤、异物存留等均可阻碍耵聍排出。
检查可见:外耳道内有黄褐色或棕黑色质硬的耵聍团块,也有的质软如泥将外耳道封闭。
治疗手段:
1.较小或成片状者,可用镊子取出。
2.耵聍钩取出法。
3.外耳道冲洗法。冲洗前需将耵聍膨化,用5%碳酸氢钠溶液滴耳,3~4日后待其全部或部分膨化,再冲洗。
4.抽吸法。
5.合并感染者应先控制感染,待感染控制后再取出耵聍。
6.目前有耳内镜的科室可在监视器下通过耳内镜吸取耵聍。
注意:有外耳道炎症者,应控制炎症之后再取耵聍。
外耳道异物
外耳道异物多见于儿童,成人多见于挖耳或者外伤时遗留异物,或为昆虫误入耳道导致。异物按种类分为3类:动物性(如昆虫等)、植物性(如谷类、豆类。小果核类等)、非生物性(如玻璃、铁屑、石子类等)。
临床表现:
因异物大小、种类而异。
①小而无刺激性的非生物性异物:多不引起症状;
②活昆虫等动物性异物:由于其在耳道内爬行,可引起剧烈耳痛、噪声,使患者惊恐不安,甚至损伤鼓膜;
③豆类等植物性异物:可遇水膨胀阻塞外耳道,引起耳闷胀感、耳痛以及听力减退,并可继发外耳道炎;
④锐利坚硬的异物:可损伤鼓膜。
注意:异物刺激外耳道、鼓膜,偶可引起反射性咳嗽或眩晕。
治疗手段:
①活动的昆虫类异物:先滴入油类、酒精或者乙醚等,将昆虫麻醉或者杀死后取出。
②被水泡胀的豆类异物:先滴95%的乙醇溶液,使其脱水收缩后取出。
③异物未越过外耳道峡部,且未嵌顿者,可用耵聍钩直接钩出。如果异物较大,并且嵌顿在外耳道深部,需要其到医院进行一定的手术处理,门店一般不进行相关处理。
注意:外耳道继发感染者,应先型抗感染治疗,待验证消退后再取出异物。
三、外耳道耵聍栓塞简介
目录 1拼音 2英文参考 3概述 4疾病名称 5耵聍栓塞的别名 6疾病分类 7耵聍栓塞的病因 8耵聍栓塞的临床表现 9耵聍栓塞的诊断 10耵聍栓塞的治疗方案 10.1耵聍取出 10.1.1器械去除法 10.1.2外耳道冲洗法 10.1.3吸引法 10.2抗菌药物治疗 11耵聍栓塞患者注意事项 12参考资料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耵聍栓塞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耵聍栓塞已经自动替换为外耳道耵聍栓塞,可点此恢复原貌,或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拼音
wàiěr dào dīng níng shuān sāi
2英文参考Keratosis obturans of external ear c***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概述耵聍即耳垢或耳屎,为外耳道软骨部上的耵聍腺所分泌的淡黄色粘稠液体,有杀菌、抑制真菌生长及保护外耳道皮肤和粘附灰尘、小虫的作用。正常时在外耳道皮肤表面附有很薄一层耵聍,耵聍干后为碎屑或波片,随咀嚼、说话等下颌关节活动而不断脱落排出。外耳道内耵聍聚积过多,形成较硬的团块,阻塞于外耳道内,称外耳道耵聍栓塞(ceruminal inpaction)[1]。
病因:炎症、异物、挖耳、水浸、外耳道狭窄、畸形、肿瘤,下颌关节运动无力等,***耵聍分泌增多或机械性阻塞。
不完全阻塞者无症状;完全阻塞者闭塞感,听力减退,耳鸣;压迫迷走神经耳支,可引起反射性咳嗽;合并炎症,耳痛,皮肤肿胀,糜烂;长时间阻塞,耵聍质硬如石或质软如泥。
治疗:(1)直接取出耵聍;(2)3%碳酸氢钠滴耳3~4日,软化后再取;(3)外耳道冲洗法。
4疾病名称外耳道耵聍栓塞
5外耳道耵聍栓塞的别名耳屎栓塞
6疾病分类耳鼻喉科
7外耳道耵聍栓塞的病因外耳道若有炎症等***,耵聍腺分泌增多,尘土等异物进入外耳道与耵聍混积成块,挖耳不当将耵聍推入外耳道深部,外耳道狭窄、畸形、肿瘤、瘢痕等或老年人肌肉松弛,下颌关节运动无力,以致耵聍排受阻。
造成外耳道耵聍栓塞的原因有两方面,其一为患有外耳道炎、化脓性中耳炎、经常挖耳或在粉尘较多的环境中工作,使外耳道皮肤常受***,致耵聍分泌过多;其二为外耳道狭窄、骨疣、异物存留等,使耵聍排出受阻所致。
8外耳道耵聍栓塞的临床表现外耳道耵聍栓塞形成后,可使听力减退、耳鸣、眩晕或反射性咳嗽;遇水膨胀时可致突聋;***外耳道皮肤出现糜烂、肿胀、疼痛或流脓。耳镜检查可见外耳道为黄色、棕褐色或黑色块状物所阻塞,质硬如石或质软如泥。
症状视耵聍块大小及部位不同而症状有异,小而无阻塞者可无症状。完全阻塞外耳道时,可有耳闭塞感及听力减退,耵聍压迫鼓膜时可引起耳鸣或眩晕,若外耳道后壁迷走神经耳支遭受***,可引起反射性咳嗽,水液进入外耳道时,浸泡耵聍、使其膨胀、可使症状加重。引起耳痛或发生炎症。致使外耳道皮肤肿胀,糜烂、疼痛加剧。耵聍团块多呈棕黑色、有的质硬如石块,有的质软如枣泥,多与外耳道壁紧密相贴,不宜活动。
(1)不完全阻塞者无症状;
(2)完全阻塞者闭塞感,听力减退,耳鸣;
(3)压迫迷走神经耳支,引起反射性咳嗽;
(4)合并炎症,耳痛,皮肤肿胀,糜烂;
(5)长时间阻塞,耵聍质硬如石或质软如泥。
9外耳道耵聍栓塞的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及体征。
1.外耳道未完全闭塞者多无症状;完全堵塞者可有耳闷堵感,听力下降,搏动性耳鸣;下颌关节活动有耳痛;进水膨胀后胀痛,伴感染则疼痛剧烈[1]。
2.外耳道内棕黑色团块,触之质硬。听力检查为轻度传导性听力下降[1]。
10外耳道耵聍栓塞的治疗方案 10.1耵聍取出取耵聍时应耐心细致,避免损伤外耳道及鼓膜。
10.1.1器械去除法稍小而未完全阻塞耵聍外耳道块,耵聍可钩研沿外耳道后、上壁缓缓伸入其耵聍内侧逐渐钩出。外耳道后上壁敏感性较差,故可先于该处着手夹取耵聍。较软外耳道耵聍栓塞耵聍可钳或枪状镊分次夹取之。坚硬而嵌塞较紧耵聍,可先用3%~5%碳酸氢纳溶液或硼酸甘油、石蜡油、核桃油等滴耳,每日3~4次。以润化耵聍,3~4日后再行钩取或夹取。贴近鼓膜的耵聍团块或不能合作的患儿均不宜采用此法。
10.1.2外耳道冲洗法对于一次不易取出的耵聍,可用外耳道冲洗法:3%~5%的碳酸氢钠滴耳剂,每2小时滴1次,3天后用37℃温水将耵聍冲出[1]。
方法:患者取侧坐位、头向健侧偏斜,紧贴患侧耳垂下方的皮肤置放一弯盘,以盛装冲洗时流出的水液,操作者以左手将患侧耳廓轻轻向后上(小儿向后下)牵引,右手取吸满温热生理盐水、接有塑料管的20ml的注射器或橡皮球置于外耳道口,向外耳道的后上壁方向冲洗。冲洗液进入深部并借回流力量将耵聍或异物冲出。如此反复冲洗,直至耵聍或异物冲出为止。最后用干棉签拭净外耳道。注意:
(1)有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等鼓膜穿孔者忌用;
(2)冲洗液应接近体温,过热或过冷,都可引起迷路***症状;
(3)冲洗方向必须斜对外耳道后上壁,若直对鼓膜、可引起鼓膜损伤,民直对耵聍或异物,则可将其充至外耳道深部,更不利于取出。
10.1.3吸引法吸引法:3%~5%的碳酸氢钠滴耳剂,每2小时滴耳1次,3天后用吸引器吸出[1]。
10.2抗菌药物治疗如继发感染,可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同急性外耳道炎[1]。
首选青霉素或半合成青霉素类药物。青霉素类药物对主要致病菌具有抗菌作用。可选用青霉素,或口服阿莫西林[2]。青霉素过敏患者可口服红霉素、阿奇霉素、地红霉素、克拉霉素等大环内酯类[2]。其他可选药有口服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如头孢氨芐、头孢呋辛酯、左氧氟沙星;对青霉素有超敏反应患者禁用头孢菌素,18岁以下未成年人忌用氟喹诺酮类药物[2]。所有药物疗程为10天以彻底杀灭病原菌,避免链球菌可能导致的变态反应性并发症[2]。
11外耳道耵聍栓塞患者注意事项1、平时勿掏挖耳朵。
2、耵聍取出后,要注意保持洁净干燥。
四、外耳道耵聍指的是什么
外耳道软骨部皮肤具有耵聍腺,其淡黄色黏稠的分泌物称耵聍,俗称耳屎。耵聍在空气中干燥后呈薄片状;有的耵聍如黏稠的油脂,俗称“油耳”。耵聍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和黏附外物的作用,平时借助咀嚼、张口等运动,耵聍多自行排出。
如果发现有耵聍栓塞的情况下一定要去医院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