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脑腹后外侧核(背侧丘脑)
一、背侧丘脑核群可分为背,腹两层腹层的核团从前向后分别是
分别是:腹前核、腹外侧核和腹后核。
背侧丘脑又称丘脑,是两个卵圆形的灰质团块,对称分布于第三脑室两侧,是间脑的一部分。
丘脑灰质被内髓板分为前核群、内侧核群和外侧核群。外侧核群分为背、腹两层,腹层的核团由前向后,为腹前核、腹外侧核和腹后核;背层由前向后为背外侧核、后外侧核和枕。
扩展资料
丘脑的功能
1、感觉功能全身躯体感觉、视觉、听觉的传入冲动分别经过丘脑接替核的外侧核群、外侧膝状体、内侧膝状体投射到皮层特定的区域。故丘脑是皮层下最高级的感觉中枢,可进行粗糙的感觉分析综合,有人认为痛觉中枢在丘脑。
2、运动功能小脑和纹状体一苍白球系统是锥体外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丘脑的外侧腹核主要接受二者传来的纤维,并发出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运动区,参与皮层对肌肉运动的调节。
3、维持与改变皮层的兴奋状态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经皮层下联系核的髓板内核群、中线核群,投射到大脑皮层各部,影响皮层的兴奋水平。
4、与情感、植物性神经活动有关丘脑接受下丘脑的纤维并向皮层联络区,如前额叶及边缘系统(扣带回)发出,影响情感、内脏活动及皮层的高级综合活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丘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间脑
二、神级系统解剖 | 间脑-丘脑
丘脑,又称背侧丘脑,是间脑中最大的一对卵圆形灰质团块,借丘脑间黏合相连。其前端凸隆,称丘脑前结节,后端膨大,为丘脑枕。
在丘脑内部,又被一白质构成的“Y”字形内髓板分隔为众多核群。
①前核群
位于内髓板分叉部的前上方,包括丘脑前核。
②内侧核群
位于内髓板内侧,包括背内侧核和腹内侧核。
③外侧核群
位于内髓板外侧,分为背侧核群和腹侧核群两部分。
背侧核群从前向后为:背外侧核,后外侧核及丘脑枕。
腹侧核群由前及后为:腹前核,腹中间核(又叫腹外侧核),腹后核(分为腹后外侧核和腹后内侧核)。另外,靠近丘脑枕腹侧的外侧膝状体和内侧膝状体也可以看做是腹侧核群向后方的延续。
④其他
在丘脑内侧面,第三脑室侧壁上的薄层灰质及丘脑间黏合内的核团,合称中线核。
内髓板内有若干板内核。
外侧核群与内囊之间的包层灰质称丘脑网状核。
依据进化的顺序,丘脑又可以分为古,旧,新三类核团。
①非特异性投射核团(古丘脑):为丘脑内进化上较古老的部分,包括中线板,板内核和网状核。
②特异性投射核团(旧丘脑):为丘脑内进化上较新的部分,包括外侧核的腹侧组——腹前核,腹外侧核,腹后核,内外侧膝状体。
③联络性核团(新丘脑):为丘脑内进化最新的部分,包括前核群,内侧核群,外侧核的背侧组。
丘脑是各种感觉传导(嗅觉除外)的皮质下中枢和中继站,其对运动系统,感觉系统,边缘系统,上行网络系统和大脑皮质的活动发挥着重要影响。
那各个核群具体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呢?
①古丘脑
主要接受嗅脑、脑干网状结构的传人纤维,传出纤维至下丘脑和纹状体等结构,并与这些结构形成往返的纤维联系。脑干网状结构汇聚各种感觉组成上行激动系统,这些上行纤维经此类核团转接,然后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质广泛区域,维持机体的觉醒状态。
②旧丘脑
主要功能是充当脊髓或脑干等结构的特异性上行传导系统的转接核,再由这些核发出纤维将不同的感觉及运动有关的信息转送到大脑的特定区。
a.腹前核:接受小脑齿状核、苍白球、黑质等的传入纤维,与额叶运动皮质联系,调节躯体运动。
b.腹外侧核(又称腹中间核):接受经结合臂的小脑丘脑束或红核丘脑束的纤维,并与大脑皮质运动前区联系,与锥体外系的运动协调有关。
c.腹后外侧核:接受内侧丘系和脊髓丘脑束的纤维,由此发出纤维形成丘脑皮质束的大部终止于大脑中央后回皮质感觉中枢,传导躯体和四肢的感觉。
d.腹后内侧核:接受三叉丘系及味觉纤维,发出纤维组成丘脑皮质束的一部分,终止于中央后回下部,传导面部的感觉和味觉。
(腹后核发出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投射至大脑皮质中央后回的躯体感觉中枢。)
e.内侧膝状体接受来自下丘臂的传导所觉的纤维,发出纤维至颞叶的听觉中枢,参与听觉冲动的传导。
f.外侧膝状体接受视束的传入纤维,发出纤维至枕叶的视觉中枢,与视觉有关。
③新丘脑
此类核团接受广泛的传入纤维,尤其是与大脑皮质形成丰富的纤维联系。功能上与脑的高级神经活动如情感、学习与记忆等有关。
a.前核群
为边缘系统的中继站,与下丘脑、乳头体及扣带回联系,与内脏活动有关。
b.内侧核群
为躯体和内脏感觉的整合中枢,亦与记忆功能和情感调节有关。背内侧核与丘脑其他核团、额叶皮质、海马和纹状体等均有联系;腹内侧核与海马和海马旁回有联系。
丘脑病变可产生丘脑综合征,主要为对侧的感觉缺失和(或)刺激症状,对侧不自主运动,并可有情感与记忆障碍。
丘脑受损主要产生如下症状:
1.丘脑外侧核群尤其是腹后外侧核和腹后内侧核受损:
产生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具有如下特点:①各种感觉均发生障碍;②深感觉和精细触觉障碍重于浅感觉;③肢体及躯干的感觉障碍重于面部;④可有深感觉障碍所导致的共济失调;⑤感觉异常;⑥对侧偏身自发性疼痛(丘脑痛):疼痛部位弥散、不固定,疼痛的性质多难以描述,疼痛可因各种情绪刺激而加剧,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血压增高或血糖增高)。
2.丘脑至皮质下(锥体外系统)诸神经核的纤维联系受累:
产生面部表情分离性运动障碍,即当患者大哭大笑时,病灶对侧面部表情丧失,但令患者做随意动作时,面肌并无瘫痪。
3.丘脑外侧核群与红核、小脑、苍白球的联系纤维受损:
产生对侧偏身不自主运动,可出现舞样动作或手足徐动样动作。
4.丘脑前核与下丘脑及边缘系统的联系受损:
产生情感障碍,表现为情绪不稳及强哭强笑。
三、什么是后丘脑损伤共济失调
丘脑损伤的主要表现不局限于5种,主要表现为轻度偏瘫、感觉障碍、自发性疼痛、共济失调、不自主运动、睡眠障碍、体温调节障碍、内分泌代谢功能紊乱、循环以及呼吸紊乱等。丘脑即背侧丘脑,属于间脑的组成部分,主要维持人体的觉醒状态,接收四肢、躯干的感觉,而且与学习、记忆、情感等有关系,当出现丘脑损伤时,损伤的严重程度不同,所表现的症状也不相同。
1、轻度偏瘫:多为病变对侧的肢体有轻度偏瘫,即感觉麻木、无力,需要通过康复治疗让患者恢复自理能力,如锻炼如何持物、保持平衡等;
2、感觉障碍:病变对侧身体存在感觉障碍,以深感觉障碍为主,肌肉、关节无法辨别位置,无法感受运动、振动等,可以通过体格检查确诊。部分患者会出现即使皮肤被烫伤、冻伤,也不知道,需要借助温度计等辨别温度,可能生活无法自理;
3、自发性疼痛:病变对侧半身有自发性疼痛,即没有外物刺激的情况下出现疼痛,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可以遵医嘱通过止痛药物缓解,如布洛芬缓释胶囊、氨酚曲马多片等;
4、共济失调:病变对侧肢体出现共济失调,如步履不稳、肢体摇晃、发音含糊不清等,通过脑电图、头颅核磁共振等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可以服用盐酸金刚烷胺片等药物,缓解疾病进展;
5、不自主运动:病变对侧有不自主运动,如意向性震颤、手足徐动症、舞蹈症、扭转痉挛、肌阵挛等,需要与多种疾病进行鉴别,如癫痫大发作、破伤风等,可以用盐酸苯海索片等来延缓病程;
6、睡眠障碍:丘脑损伤的患者,会出现嗜睡的症状,虽然可以唤醒,但是很快患者又会继续进入睡眠,严重的时候还可能出现昏迷不醒的症状;
7、体温调节障碍:丘脑有体温调节的功能,当丘脑受到损伤的时候,散热功能会受到影响,可能导致高热,甚至可高达41℃,患者可能会伴有皮肤干燥、少汗、口渴等症状,而且应用退烧药一般没有效果;
8、内分泌代谢功能紊乱:丘脑损伤时,可能会导致抗利尿激素合成释放障碍,造成患者的排尿量失控,引起排尿量增加;
9、循环以及呼吸紊乱:丘脑损伤会影响血流量,血压可能出现升高或者降低,脉搏速率变化波动大,如果低血压合并有低温,可能会危及生命;
10、消化系统障碍:由于丘脑控制消化道自主神经,丘脑任何位置损伤都可能会引起消化道病变。
此外,造成丘脑损伤的主要原因多见于脑梗死,康复时间取决于丘脑损伤是否及时治疗,若病变发生3小时内到达医院,并且诊断清楚后,进行溶栓治疗,使梗塞的血管疏通,此时丘脑损伤的发生范围较小,通常可以得到较为彻底的恢复。
四、关于背侧丘脑的描述错误的是()
关于背侧丘脑的描述错误的是()
A.背侧面的外缘处有前后走向的丘脑髓纹
B.内侧面参与构成第三脑室的旁壁
C.以下丘脑沟与下丘脑分界
D.外邻端脑的内囊
E.后下方邻接内侧膝状体
正确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