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情绪障碍和抑郁症的区别(儿童期情绪障碍)
一、儿童情绪障碍的表现
儿童情绪障碍的表现
儿童情绪障碍的表现,儿童情绪障碍虽然说并不是时有发生,但是对于患有儿童情绪障碍的儿童来说是很难处理的,需要长时间的治疗才有一定的效果,以下了解儿童情绪障碍的表现。
儿童情绪障碍的表现1儿童期情绪障碍的典型症状是对生活丧失兴趣、情感暴发、恐惧、儿童退缩行为、强迫行为、意识朦胧状态等。
一、典型症状
1、儿童恐怖症:
(1)对动物恐怖症:发生于学龄前期与学龄期,恐怖的对象为猫、狗、昆虫等。
(2)特殊环境恐怖症:如害怕黑暗、独处、登高等。
(3)特殊物体恐怖症:如对尖锐物体的恐怖。
(4)疾病恐怖症:害怕患癌症、肝炎、心脏病,害怕死亡。
(5)社交恐怖症:害怕陌生人、害怕在大庭广众下说话、害怕被人注视。
2、儿童社交性焦虑障碍:
(1)在与陌生人或同龄人交往时,存在持久的焦虑,表现为社交回避行为。
(2)与陌生人交往时,对其行为有自我意识,表现出尴尬或过分关注。
(3)患儿与家人或熟悉的人在一起时,社交关系良好。
(4)显著影响社交关系,导致交往受限,当进入新环境时,感到痛苦、不适、哭闹、不语或退出。
3、儿童抑郁症:
除表现情绪低落外,可以较多地表现为多动、攻击性和冲动性等行为变化,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各种躯体不适等。按照发生的年龄不同分为下列几种类型:
(1)婴儿抑郁6个月以后的婴儿与母亲分离,在经过短暂的急性痛苦期后,逐渐表现行为退缩、对环境反应降低、兴趣丧失、食欲下降、体重减轻、发育停止、睡眠紊乱等。当母亲重新回到婴儿身旁数月后,抑郁逐渐消失。
(2)学龄前期抑郁表现为不快乐、哭啼、活动减少、兴趣减退、行为退缩、不愿参加活动和游戏、食欲下降、睡眠减少和紊乱。由于他们的言语和认知发展水平有限,不能确切地描述抑郁病情,主要是通过行为观察和病史帮助判断。
(3)学龄期抑郁此时期除了有学前期抑郁的表现外,可以出现抑郁体验、自责自罪、烦躁抱怨,有自杀观念或行为。同时,在学校有行为方面异常,如学习兴趣丧失,注意力不集中,拒绝参加学校活动等。诊断的确立需要结合父母报告的病史和对儿童的询问,单凭一方面的资料往往会漏诊。
(4)青春期抑郁症状类似于成人的抑郁症状,有抑郁的外在表现,也有明显的内心体验。但是,与成人不同的是,儿童更多的出现行为问题,如攻击性行为、破坏性行为、逃学、药物滥用,出现自杀的比例也较高。
4、儿童强迫症:
通常表现反复的、刻板的强迫观念或强迫动作,如过分反复洗手、反复检查自己行为、无意义的计数、排列顺序、反复回忆自己刚做完的事或考虑一些无意义的事情。患儿自知这些思想和动作是不必要的、无意义的,但自己无法克制。
5、儿童癔症:
临床发作形式的类型与成人基本相同,一类是躯体形式障碍,是指表现为非器质性的运动、感觉或植物神经症状,称为转换性反应;另一类为分离性反应,表现为发作性意识朦胧、情感爆发、行为异常等,发作间期正常。随着年龄增长,发作表现遂与成年癔症相近似。
二、其他症状
可能伴有心悸、头昏、呼吸急促、睡眠障碍、发噩梦、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多汗、尿频、便秘、乏力等症状。部分患者有秋季狂躁症、攻击行为、强迫观念、紧张、尿频等症状。
儿童情绪障碍的表现2儿童情感障碍的主要表现。
1、好奇心减退
儿童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一般都是充满好奇心的,对任何没有接触过的事物都很有新鲜感,但当患上儿童情感障碍疾病之后,好奇心就会骤减,这个时候儿童可能会对任何事物都提不起兴趣,在娱乐活动当中也找不到乐趣。
2、无助
无助也是儿童情感障碍的表现,当病症出现之后儿童的情绪是比较细腻的,并且非常敏感。如果这个时候家长没有办法尽到应有的职责,无法长时间陪伴儿童,那么就非常容易让孩子出现无助的心理,并且儿童还会出现悲观失望的现象。
3、精力差
很多宝妈们都知道儿童的精力是非常旺盛的,在外面玩耍的时候玩,很长时间都不会觉得累。但患有情感障碍的儿童精力就会比较差,并且还会伴有力不从心、反应迟钝的情况。
4、自卑
儿童情感障碍还会引起自卑的症状,在患病之后患者的心里就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这样一来会让他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不敢和别人相处。当这种症状发展严重之后,患者还会出现自杀的念头,甚至会诱发出严重的抑郁症。
儿童情感障碍的主要表现已经介绍清楚了,这种病症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建议家长在发现儿童有异常心理的时候,积极进行疏导,要在平时生活当中多陪伴儿童。同时居住的环境要保持舒适安静,饮食方面要禁止辛辣食物,这样才可以让儿童情感障碍疾病更快康复。
儿童情绪障碍的表现3了解儿童情绪障碍的特点
儿童情绪障碍主要是指在儿童发育的过程当中一些情绪问题,是以焦虑、恐惧、抑郁、强迫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这组疾病包括了很多种类,比如儿童分离性焦虑,儿童广泛性焦虑,儿童恐惧症,儿童社交恐惧症,学校恐惧症,儿童癔症,儿童强迫症,以及适应障碍等等。其中分离性焦虑、恐惧性焦虑和社交性焦虑是儿童特有的。
在国际诊断标准当中,儿童情绪障碍被描述为通常起病于童年和少年的行为与情绪障碍。以前把它叫做儿童神经症,但是由于儿童的情绪分化不像成人那么明显,所以就把它改为儿童情绪障碍。儿童情绪障碍的发病率在国外列位儿童心理问题的第二位,我们国家是第三位,排在前面的是儿童行为问题和发育障碍。
儿童青少年是一个生长发育当中的个体,所以跟成年人不一样。他们的情绪发育和情绪障碍都有自身的特点。
儿童情绪发育的三个特点:
1、儿童情绪发育主要是取决于于遗传,也就是神经系统的成熟程度和他所处的'环境,所谓的环境最重要指的是依恋关系的质量,这两个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取决于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2、儿童情绪发育是一个不断分化的过程,也就是说它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有些问题随着成长就消失了。
3、儿童情绪发展受到认知和行为的影响,任何影响到儿童的认知和行为的一些因素,就有可能对儿童的情绪发展产生影响。
儿童情绪障碍的五个特点:
1、临床表现比成人简单,往往以某一个症状比较突出,或者是以躯体的症状为主。
2、在学龄前儿童的情绪障碍类型比较难以划分。随着年龄慢慢地增长,临床分型才逐渐逐渐地跟成人相似。
3、在学龄前期或儿童期,情绪障碍的情况跟男女的性别关系差别不大。到了少年期以后,女孩子就开始增加了。
4、儿童情绪障碍的病程是暂时的,很少持续到成人。
5、儿童的情绪障碍跟成人期的神经症之间没有什么明显的内在联系。
二、儿童期情绪障碍的原因有哪些
儿童期情绪障碍的原因有哪些
儿童期情绪障碍的原因有哪些?相信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照顾都是很重视的,但是有些家长在照顾孩子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孩子情绪有点问题,对于这种情况就很担心是儿童期情绪障碍,下面我分享儿童期情绪障碍的原因有哪些,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儿童期情绪障碍的原因有哪些11、焦虑症原因
儿童出现不安的焦虑症是与自身性格有关,如果本来儿童就是内向型的人群,而且家庭环境是严肃,那么儿童会变得更加内向,不敢作声。焦虑症也是缺乏安全感的原理之一,如果有与家人分离、家人去世、有突发事故等原因,都会让儿童容易患上焦虑症。
2、恐惧症原因
儿童患有恐惧情绪症状,很大原因是在生活中曾经受到过恐吓,或经历或目睹意外事件、或者被不确定刺激过,那种恐吓心里挥之不去,甚至会间接转移到人与社会关系中,造成个性内向、胆怯、依赖性强,遇事易产生焦虑等。
3、抑郁症原因
造成儿童抑郁症有三大方面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精神异常因素,其中社会因素占多数,儿童的家庭气氛不和、特殊的生活经历、遭遇过无助的状况等原因都是产生抑郁症的原因之一。
4、强迫症原因
自我否认、不断重复的强迫症,除了遗传因素和脑损害原因之外,家庭的教育方式也是导火线之一,如果儿童是生活中要求完美的家庭中,没能够达到父母要求就必须承担惩罚,那么,儿童会由于心理的压力形成行为上的症状,反复就是害怕出错的表现形式。
5、癔症原因
癔症发作常由于情绪因素所诱发,如委屈、气愤、紧张、恐惧、突发生活事件等均可导致发作,父母教养方式不当,更易促发。患儿性格具有幼稚特征,表现情绪不稳定、反复无常、轻浮、易受暗示等,有些宗教迷信活动、灾难、突发生活事件、战争、社会变迁等也可促发集体癔症发作。
儿童期情绪障碍的原因有哪些2儿童期情绪障碍是什么病
儿童情绪障碍是发生在儿童青少年时期,以焦虑、恐怖、抑郁或躯体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儿童情绪障碍与儿童心理、生理特点,所处环境等有关,因此其临床表现与成人会有明显差异。儿童情绪障碍的表现主要分为三部分,一、焦虑情绪,如对不存在的东西仍表现出焦虑、惊恐,且不能缓解;二、不安行为,如出现肚子痛、心率加快等身体不适;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可出现面色潮红等表现。
儿童情绪障碍主要类型
1、分离性焦虑障碍
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主要表现为与其亲人离别时出现过分地焦虑惊恐不安,担心亲人可能遭受意外,或害怕他们一去不复返,而要求呆在家里,不愿去上学,如送患儿去上学,就诉说头痛、腹痛等。检查又无异常体征。
2、儿童期恐怖性障碍
是指儿童对日常生活一般的客观事物或处境产生过分的恐惧,而且持续强烈的恐怖情绪反应超过了实际情况所存在的危险程度,虽然安慰解释,仍不有清除恐惧,甚至回避、退缩而影响日常活动。当惊恐时可伴有脸色苍白、心悸、出汗、尿频、瞳孔散大等植物神经症状。
另有一类儿童主要表现对学校的恐怖,强烈拒绝上学,长期旷课,对上学表现明显的焦虑和恐惧,并常诉述自己有病,但查不出其疾病所在,而在家可以学习,亦无其他不良行为的表现,这种现象称为学校恐怖症。常见于学龄儿童,女孩较男孩为多见。学校恐怖症的原因,可能由于对学校有关事物的恐惧、学业上的失败、对学习的厌倦、或害怕与母亲分离等有关。
3、社交敏感性障碍
大多见于5~7岁儿童,主要表现与周围环境接触时,反复出现过分的敏感、紧张恐惧、胆怯、害羞、退缩,因而不愿到陌生环境,害怕与母亲分离等有关。
4、儿童强迫症
较为常见,表现反复的、刻板的强迫观念或强迫动作,如过分反复洗手、反复检查自己行为、无意义的计数、排列顺序、反复回忆自己刚做完的.事或考虑一些无意义的事情。患儿自知这些思想和动作是不必要的、无意义的,但自己无法克制。
5、儿童癔症
常见于少年儿童,女性较男性为多见。家庭不和、教育方法不当、父母对孩子过分纵爱和保护都易使儿童发生癔症。文化程序及家庭经济水平低、或地方风俗迷信影响的儿童也易发生癔症。临床发作形式的类型与成人基本相同,一类是躯体形式障碍,是指表现为非器质性的运动、感觉或植物神经症状,称为转换性反应;另一类为分离性反应,表现为发作性意识蒙眬、情感爆发、行为异常等,发作间期正常。随着年龄增长,发作表现遂与成年癔症相近似。
癔症的诊断详细了解病史和检查,弄清发病的本质。因癔症发作的症状多种多样,常有假性的躯体症状和神经系统症状,容易被误诊,尤其在躯体疾病同时伴有某些精神因素时容易误诊。
6、儿童抑郁症
是发生儿童时期以持续心境不愉快、情绪低落、悲伤哭泣、兴趣减少、活动减少、迟钝、少语、失眠、食欲减退等为核心症状。少数病例可伴其他不良行为。本症多发生于少年期,病因尚未清楚,可能是多因素所致,包括遗传因素、生化代谢缺陷和环境因素等。
儿童情绪障碍治疗方式
1、心理治疗
包括行为疗法、游戏疗法和暗示疗法等。耐心教育引导,帮助患儿克制情绪上的障碍,树立勇敢坚强健全的性格,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改善情绪,增进交往,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同时要帮助家长正确教育孩子,改善家庭环境,以减少对患儿心理上不良的影响。
2、药物治疗
可根据主要症状选用药物。对焦虑、恐惧症状可服用抗焦虑药,如安定、硝基安定等,或用小剂量三环类抗抑郁药,如多虑平或阿米替林治疗。氯丙咪嗪对儿童强迫症和抑郁症均有较好效果。对于癔症情感暴发或冲动哭闹者,可服用安他乐、小量氟哌啶醇、氯丙嗪等。
三、如何护理童年情绪障碍患者
过去的文献多将童年情绪障碍称为儿童期神经症。儿童情绪障碍不同于成人的神经症,其主要区别在于:①临床表现较成人简单,往往是躯体症状或某一症状突出,自主神经系统症状明显;②学龄前儿童的情绪障碍类型难以划分,随着年龄增长,临床类型逐渐与成人接近;③儿童阶段男女患病率差别不大,少年期以后女性患病率逐渐增多;④病程多是暂时性的,很少持续到成年期;⑤儿童期情绪障碍与成人期神经症之间没有明显的内在联系,它似乎只是情绪正常发育趋向的突出化,而不是本质的异常。
症状体征
1.儿童离别焦虑症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来讲,焦虑情绪是儿童早期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的核心。新生儿只有愉快和不愉快两种反应,而且都是与生理需要如饥饿、疼痛等密切相关。半岁前后就会出现对母体的依恋和对陌生人的怯生现象,当跟所依恋的人在一起时,就会出现微笑、咿咿呀呀的说话声并且有安全感,遇到陌生人或和母亲分开时则会表现出明显的苦恼反应,即焦虑。也可以这样理解,依恋和焦虑是儿童早期情绪发展中的一对主要矛盾,安全的依恋有利于儿童正常发展,减轻焦虑反应是促使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幼儿或学龄前期儿童与他们所依恋的对象(主要是母亲或其他亲近的照顾者)离别时出现某种程度的焦虑情绪都应视为正常现象。
只有当焦虑发生在儿童早期,对与依恋对象离别的恐惧,构成焦虑情绪的中心内容时,才成为儿童期离别焦虑障碍。在严重程度上、持续时间上远远超过正常儿童的离别情绪反应,社会功能也会受到明显影响。
儿童焦虑症中一种类型称分离性焦虑障碍,当父母或抚养人离开时便会产生问题,如不能独自入寝,不能离开他们在外玩耍,拒绝上学而要和父母或抚养人待在一起,当硬要将他们分离时出现焦虑,此外,还可伴躯体生理反应,如头痛、胃痛、睡眠障碍。这种分离焦虑的原因不仅是现存的也可能是既往发生过的,也可能是对今后父母疾病、死亡、意外事件发生的担忧。年幼儿童的焦虑内容常常涉及走失、怕坏人撞入室内而不让父母离开,拒绝单独入睡,要父母陪着或开着灯睡。
临床表现多发生在6岁以前。当与所依恋的人离别时产生过度焦虑,主要表现在:过分的忧虑主要依恋者可能会遭到伤害,或害怕他们一去不回;担心会与主要依恋者分离;因害怕分离而不愿或拒绝上幼儿园、学校(不是由于幼儿园或学校的原因);没有主要依恋者在,患儿往往不愿或拒不就寝;持久而不恰当地害怕独处,没有依恋者的陪伴就害怕待在家里;反复出现与离别有关的噩梦;当预料即将与依恋者分离时,马上会出现过度的、反复发作的苦恼,可以为哭叫、发脾气、痛苦、淡漠或社会退缩;部分患儿分离后会反复出现躯体症状:恶心、呕吐、头疼、胃疼、浑身不适等。
2.学校恐惧症恐惧情绪是儿童期较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几乎每个儿童在其心理发育的某一阶段都曾出现过恐惧反应。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恐惧对象,如害怕黑暗、陌生人、声音、雷鸣闪电、动物昆虫、想象中的事物等。
当儿童对恐惧的对象表现出的情绪反应远远超过该恐惧对象实际带来的危险时则称为恐惧症。根据恐怖内容不同,Miller将恐惧症分为3类:①对身体损伤的恐怖:死亡恐怖、流血恐怖、疾病恐怖等;②对自然事件的恐怖:黑暗恐怖、幽静恐怖、洪水恐怖、高空恐怖等;③社交性恐怖:害怕发言、怕到人多的地方。
儿童期恐惧症不像成人那样常见,临床表现也不十分典型。儿童期常见的恐惧症为学校恐惧症(school phobia),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恐惧症,虽然目前的诊断标准中没有专门列出该诊断,但在临床工作中非常普遍。
学校恐惧症和社交恐惧症是少年儿童恐惧症的一种特殊类型。估计在儿童人群中占1%,并且其中大多数是学校恐惧症,它可发生在这一阶段的任何年龄,但以学龄期比较突出。发病可能较突然,也可缓慢。患儿开始表现对上学的厌倦和推诿,如早晨不愿起床,或诉头晕,肚子痛,或要求休息看病,父母若不同意便大吵大闹,甚至扬言要自杀;或要父母答应他们提出的条件才去上学。但往往是达到了他们的要求第2天仍然不去上学。有的是在患了某些躯体病休息之后,便再也不去上学。父母,老师,同学来劝说或陪送上学,或同意他们的“条件”,给各种好处也无济于事。有的父母强制将他们送去学校,但还没进教室的门或学校门,便要逃跑,表现非常坚决,而不得不让其离开学校,回到家里。大多患儿在家表现正常,可学习,同学们放学后同他们玩耍,部分患儿不愿出门,怕见到熟悉的人,生活无规律,不学习,心绪日渐不佳,甚至变得脾气暴躁,怨天尤人,蛮不讲理,冲动毁物,或打骂父母。临床上可将本病分为两种类型,即神经症型和人格型。神经症型的患儿一般表现为胆怯,害羞,缺乏自信,躯体主诉较多,并可以此主诉反复在医院看病,合并疾病多为胃痉挛,胃十二指肠溃疡等症。人格型则表现对父母严重的对抗不服从,挑剔闹事,变得自私,对亲人缺乏感情,轻则恶语伤人,重则动辄操戈。患学校恐惧症的儿童大多与在校遇到学习的失败、挫折或遭到不公平的待遇或亲眼看到老师对同学的处罚为诱因,少数并无明显诱因,而家族中很可能有情绪障碍病史者,在成人神经症的回顾性研究还发现7%学校恐惧症的患者既往有分离性焦虑的症状,并且20年后发展成惊恐障碍(王成典,1983)。
3.强迫症儿童强迫症较成人强迫症少得多,有文献记录显示最小的强迫症患儿年龄为2岁。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NIMH)对70例连续就诊的患儿观察后发现,强迫症患儿平均年龄为10.1岁,其中8例患儿发病于7岁以前。发病越早的患儿,其症状越类似于抽动-秽语综合征,可能提示抽动-秽语综合征是强迫症的特殊形式,与少年或青年发病的患儿在症状上明显不一样。
儿童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类似强迫症状或仪式样动作,如走路数格子、反复折叠自己的手绢、睡觉前一定把鞋子放在某个地方等,这种带有一定规则或者被患儿赋予特殊含义的动作,往往呈阶段性,持续一段时间后会自然消失,不会给患儿带来强烈的情绪反应,不会影响儿童的生活。儿童强迫症主要表现为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两种类型。
强迫观念包括:①强迫怀疑:怀疑已经做过的事情没有做好,怀疑被传染上了某种疾病,怀疑说了粗话,怀疑因为自己说坏话而被人误会等。②强迫回忆:反复回忆经历过的事件、听过的音乐、说过的话、看过的场面等,在回忆时如果被外界因素打断,就必须从头开始回忆,因怕人打扰自己的回忆而情绪烦躁。③强迫性穷思竭虑:思维反复纠缠在一些缺乏实际意义的问题上不能摆脱,如沉溺于“为什么把人称人,而不把狗称人”的问题中。④强迫对立观念:反复思考两种对立的观念,如“好”与“坏”、“美”与“丑”。
强迫观念可以分为两类:①针对刚刚过去的事:如强迫回忆;刚刚关好的门总想着没有关好。②期待将要发生的事:如家人要外出,总是担心在外面出事,遇到意外等。
强迫行为包括:①强迫洗涤:反复洗手、洗衣服、洗脸、洗袜子、刷牙等。②强迫计数:反复数路边的树、楼房上的窗口、路过的车辆和行人。③强迫性仪式动作:做一系列的动作,这些动作往往与“好”、“坏”或“某些特殊意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在系列动作做完之前被打断则要重新来做,直到认为满意了才停止。④强迫检查:反复检查书包是否带好要学的书、口袋中钱是否还在、门窗是否上销、自行车是否锁上等。
强迫行为也可以分为两类:①一定要实现、要表达的某种冲动:见到电器一定要摸一下,明知有危险而不能自制。②为控制某种冲动而采取的预防措施:所做动作是为了防止某种冲动。
强迫症状的出现往往伴有焦虑、烦躁等情绪反应,严重时会影响到患儿睡眠、社会交往、学习效率、饮食等多个方面。
4.儿童抑郁症对儿童抑郁症的研究不像对成人抑郁症那样多,甚至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根本就没有“儿童抑郁症”这一名称。自70年代以后,随着对儿童抑郁症的重视和研究的增多,对儿童抑郁症也有了明显的认识。
儿童抑郁症是指以情绪抑郁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因为患儿在临床表现上具有较多的隐匿(masked)症状、恐怖和行为异常,同时由于患儿认知水平有限,不像成人抑郁症患者那样能体验出诸如罪恶感、自责等情感体验。婴儿期抑郁临床表现主要是因为婴儿与父母分离所致,先表现为不停的啼哭,易激动,四处寻找父母,退缩,对环境没有兴趣,睡眠减少,食欲下降,体重减轻。当与母亲重新团聚后,这种症状可以消失。Spitz称之为婴儿依恋性抑郁症。
学龄前期儿童由于语言和认知能力尚未完全发展,对情绪体验的语言描述缺乏,往往表现为对游戏没兴趣,食欲下降,睡眠减少,哭泣,退缩,活动减少。
学龄期可表现为注意力不能集中,思维能力下降,自我评价低,记忆力减退,自责自罪,对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不感兴趣,易激惹,可以出现自杀念头或自杀行为,睡眠障碍也比较突出,攻击行为和破坏行为也是抑郁症的表现之一。一部分患儿表现为头痛、腹痛、躯体不适等隐匿性抑郁症状。
青春前期抑郁症状明显增多,除表现为心情低落、思维迟滞、理解和记忆力下降以外,另一类较明显的症状是行为异常、攻击行为、破坏行为、多动、逃学、说谎、自伤自杀等。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将这种既有抑郁情绪,又存在品行问题的类型称为“抑郁性品行障碍”。
用药治疗
多采用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的综合治疗原则。
1.心理治疗诸如有支持性心理治疗、家庭治疗、行为治疗及游戏治疗等。在支持性心理治疗中,首先耐心听取患儿诉说自己的内心体验,对他们的痛苦适当地表示同情,指导他们去适应环境,增强克服情绪障碍的信心。注意尽量消除环境中的不利因素,避免太多的环境变迁。家庭治疗以改变家庭成员的不良教育方式为主,尽量给予患者更多的感情上的交流和支持。行为疗法以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原理及行为学习理论为指导,来消除或纠正儿童异常或不良行为。在认知疗法的基础上配合行为疗法,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对于恐惧症和社交恐惧症也可选用暴露治疗、系统脱敏治疗以及游戏治疗。
2.药物治疗配合使用小剂量抗焦虑、抗抑郁、抗强迫药。以抗焦虑药较为常用,如地西泮、劳拉西泮、阿普唑仑等。劳拉西泮1~2mg/d,分2次服用,阿普唑仑0.4~0.8mg/d,分2次服用。也可选用三环类抗抑郁剂多塞平、氯米帕明等,药物剂量均为12.5~50mg/d,分2~3次服用。三环类抗抑郁剂的副作用有镇静、口干、多汗、视物模糊、震颤等,使用时应从小剂量开始,缓慢增加剂量,当病情缓解后逐渐减少剂量,及时停药,无需长期用药。对于年长一些的儿童也可采用新一代抗抑郁剂,如氟西汀、氟伏沙明(氟伏草胺)、舍曲林、文法拉辛(万拉法新),采取成人半量,均有较好疗效。
3.儿童离别焦虑症治疗
(1)支持性心理治疗:对患离别焦虑障碍的儿童,医师、家长和幼儿园老师要认真、耐心听他们诉说,对他们在焦虑时表现出的担心和痛苦要表示理解和同情,消除他们内心的顾虑,解释关于产生焦虑状态的原因,以他们可以理解的言语进行解释。教会他们遇到困难时如何去解决、克服它。如果存在显而易见的导致离别焦虑的原因时,尽量与家长一起去除原因。如一个小朋友在幼儿园中不喜欢午睡,而老师非要她睡觉。当该儿童在教室不睡觉而走动时,受到老师的严厉批评后而不愿意再到幼儿园去。解决患儿不去幼儿园的关键问题是改变老师不当的教育方法,将儿童的兴趣吸引到幼儿园去。
(2)分散患儿注意力:离别焦虑患儿往往会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要依恋的人身上,各种社会功能要受到影响,如与人交往效果下降、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下降。对这些患儿要用活泼、生动的户外活动或游戏,将他们的注意力吸引过去,以新的注意对象取代对依恋者的过分注意。在活动安排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儿童可能存在的适应困难问题,让他们有足够时间去适应环境,避免过快的环境或者活动内容的变化。
(3)行为强化治疗:当患儿出现期望的行为时,要及时加以鼓励,使已经出现的行为得以保持下来。在此之前,往往需要患儿减轻焦虑程度,学会放松和情绪的自我调节方法。50%的离别焦虑症患儿经阳性行为强化治疗后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4)药物治疗:对有严重焦虑症状、影响饮食和睡眠、躯体症状明显的患儿,可考虑使用抗焦虑药物进行治疗,以苯二氮卓药物的疗效好,而且不良反应较轻,易为患儿和家长所接受。地西泮(安定)2.5mg,3次/d;硝西泮5mg,3次/d。也可以考虑使用丁螺环酮、多塞平(多虑平),最好能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对有呼吸功能不全或者心脏疾患儿童要慎用。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不应该孤立地采取一种办法去解决儿童的离别焦虑障碍,往往几种干预手段综合使用。药物治疗可以解决躯体症状,为心理干预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心理治疗则会改变患儿的认知状态和行为模式,从根本上改善患儿的情绪状态,达到长期治愈的目的。
4.学校恐惧症治疗学校恐惧症如果干预及时,多数患儿尤其是低年龄患儿都能获得治愈,重返学校。
(1)支持性心理干预:往往需要医师、家长和老师的密切配合。首先,医师要详细了解患儿发病经过、发病诱因、客观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利于和不利于患儿再次返校的各种因素。第二,医师、家长和老师都要表示出对患儿的关心,认真倾听患儿的诉说,与患儿建立良好的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其中,老师要以积极的态度、主动的方式与患儿合作;家长不可一味地同情、保护或者武断地批评、责备。第三,综合各种因素,分析使患儿返回学校的可能性,通过减轻学习压力、改善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建立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换班、转学等方法使患儿重新返校。第四,在干预过程中,不应该使患儿脱离学校生活,要根据具体情况恰当安排患儿返校的时间和方式。可采取间断上学方法,星期一、三、五上学,星期二、四在家;先下午去上学,然后过渡到全天上学;也可以由家长陪送到学校或由同学陪同上学等。经过支持性心理干预后,多数患儿可顺利返校。
(2)家庭治疗:学校恐惧症患儿家庭成员之间多存在“不良的相互关系”(deficient relationship),常见的形式为亲子之间界限不清,情感分化不完善,一方缺乏关注,而另一方则过度关注的异常互补(abnormal complementarity)等。家庭治疗就是在训练有素的治疗师的指导下,使已存在的家庭不良关系发生变化。有时还可以请老师加入
饮食保健
玫瑰花制成糖叫玫瑰糖。可以温经补血,安神养气,不仅适合儿童和老年人,更与年轻女性的体质相合,是健康天然的滋补品。
1.调经:缓解痛经,或是经期腰痛。
2.安神除烦:碳水化合物可以补充大脑消耗的葡萄糖,缓解脑部葡萄糖供养不足而出现的疲惫、易怒、头晕、失眠、夜间出汗、注意力涣散、健忘、极度口渴、沮丧、化紊乱,甚至出现幻觉。
3.补血益气:适宜肤色没有光华,失去红润、手脚冰冷的人群。
预防护理
(1)爱是前提:在凝聚力很强的家庭内,爱是沟通思想感情的桥梁。
(2)心平气和:大人一激动,便可以讲出一些随后自己也追悔的话,如果有怒气,先压一压,待情绪稳定后再说,我们对成年人并不轻易发火,这个态度同样适宜对待自己的孩子。
(3)话不宜多:唠叨不休往往导致子女充耳不闻,这种说教经常用“当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作开场白,继之以“将来你就会明白的”之类的词句,由于孩子生长在现实环境中,家长教育最好用流行的语言因势利导,就事论事。
(4)尊重孩子:要给予子女在讨论日常家务时的发言权,有事跟孩子商量商量,事情总好办些,同时也好借此让他意识到其在家庭中的地位与身份。
(5)耐心倾听:孩子有话让他说完,别随意打断话头,等他讲完后,不妨把他的主要意思复述一遍,弄清究竟,然后提出建议,如果孩子丢掉了心爱之物,即使那东西对大人微不足道,家长也要有足够的耐心来满足孩子稚朴的童心。
(6)掌握时机:谈家常最佳时刻是就寝前,开头可问问孩子当天诸事是否顺利等,你一言我一语,交换看法,增进了解,另一谈心的黄金时间是趁小孩子随大人干家务活之际。
病理病因
童年情绪障碍产生原因较多,多数学者认为与心理因素和易感素质有关。
1.心理社会因素儿童的生活较成人单纯,但在家庭和学校等环境中,也会遇到各种心理社会方面的应激因素,如父母的过分保护或过分苛求、态度粗暴等家庭及学校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意外生活事件的惊吓、身处矛盾无法解决等均能对儿童心理活动造成不良影响,引起过分而持久的情绪反应。
2.遗传因素父母将遗传基因传给子代,子代不仅继承了父母的体形外貌,也包括个性和情绪反应特征。该病的发生多是由于患儿具备遗传性易感素质与人格类型(如情绪不稳定和内向型性格的人),加上外环境作用于易感素质的结果。据报道,双生子同病一致率占47%,患儿家族中有相同病者占16.9%。
3.儿童时期患严重的躯体疾病在疾病治疗的过程中儿童容易产生情绪问题。
疾病诊断
1.儿童分离性焦虑症CCMD-3的相关讨论幼儿和学龄前期儿童实际遭遇或有可能与其依恋的人离别时,出现某种焦虑是正常的。只有当这种分离的恐惧成为焦虑中心,并发生于童年早期时,才诊断为分离性焦虑症。本障碍与正常分离性焦虑的鉴别关键点在于:针对与其依恋的人(通常是父母或家庭其他成员)分离时产生的过度焦虑,并非单纯是在许多场合的广泛性焦虑的一部分,其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及社会功能都异乎寻常(有诊断意义)。分离性焦虑如发生在发育过程中不恰当的年龄段(如少年期),不应在此诊断和编码,除非其是恰当年龄段的分离性障碍的异常延续。本症的发生可能常常与拒绝上学有关,但拒绝上学是分离性焦虑的表现之一。需要指出,首发于少年的拒绝上学不应在此诊断和编码,除非其本质就是分离性焦虑的表现,并在学龄前就出现并达到了异乎寻常的程度。儿童分离性焦虑症应注意与下列焦虑状态或焦虑症鉴别,有时可以成为其伴发病症:
(1)焦虑:是指人对于学习、生活、工作、交友、恋爱、考试、升学、就业、劳动所得、物质分配等诸多生物、心理、社会的改变而产生的一种体验,如担心、害怕、忧虑等,这可认为是正常人在应激时的保护性反应。适度的焦虑可以唤起警觉,激发斗志。但青少年和儿童处于走向身心成熟的阶段,如果来自客观环境的压力和主观成长中的困惑得不到恰当的心理疏导,就会遭受严重负性情绪的影响。这直接影响青少年和儿童的整个精神状态,阻碍个性的发育和健全。在情绪障碍的同时,还可以伴有各种各样的躯体不适,严重者甚至可发生事故,危及生命。需要注意,儿童对自己的心境、情绪不能准确地描述及表达,常常会到情绪问题发展到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时,才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就诊。
(2)境遇性焦虑:境遇性焦虑是指平日情绪正常的青少年儿童,在某一特定环境中,由于生活中严重的导致短暂的紧张、担忧、神经过敏等症状,常伴有自主神经紊乱症状,亦称为状态性焦虑。例如平时情绪较稳定的学生,每逢考试期间即产生焦虑,考后即恢复如常,即属此类。
(3)素质性焦虑:素质性焦虑是指青少年儿童的个性特征从儿童早期就表现出与其同年龄儿童不同的敏感,以及对事物的过度反应、担心、紧张等焦虑倾向。若在生活中再遇到一些应激因素可使症状明朗化,称为素质性焦虑。这类孩子通常个性表现十分温顺、自尊心强、守纪律、克制力强,智力水平较高,对待事物十分认真而又过度紧张,常见于中、小学生的优秀生中,其父母往往也有敏感、犹豫、多虑、缺乏自信心等表现。有焦虑个性特征的父母对患儿的焦虑症状也作出焦虑的反应,则会使其症状更重。如果受父母的长期影响,患儿的焦虑就会迁延不愈,成为慢性焦虑,对少年儿童的人格形成十分不利。
(4)儿童和少年期广泛焦虑症:这种焦虑是指发生于少年儿童的一组以恐惧与不安为主的情绪障碍。这种恐惧无具体的指向性,焦虑仅仅是为未来的和不明确的危险或是客观并不存在足以引起焦虑的刺激。焦虑的程度及持续时间、刺激极不相称。患儿出现过分及不切实际的担心,总感到有不祥的事要发生。症状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即为焦虑症。以焦虑为主的情绪障碍常常与抑郁、恐惧、强迫等症状同时出现。这一点在青少年儿童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有时甚至可以影响临床区分诊断类别。
2.儿童恐惧症CCMD-3的相关讨论儿童与成人一样,也可产生对各式各样客体或情境的恐惧。这类恐惧中有些(如广场恐惧症)在个人的正常心理社会发育过程不会见到,然而某些恐惧具有显著的发育阶段特征,诊断的关键是儿童不同发育阶段特定的异乎寻常的过分恐惧情绪,并且不是更广泛的情绪障碍的组成部分。
3.儿童社交恐惧症CCMD-3的相关讨论在童年早期,当遇到陌生的或具有社会性威胁的情景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担心、害怕或焦虑。但是,儿童如果表现对陌生人(针对成人或小伙伴,或两者兼有)的持久或反复的害怕或回避,这种害怕的程度超出了儿童的年龄所应有的正常界限(但能正常和有选择地依恋父母或其他熟人),发生时年龄不满6岁,并伴有社会功能受损,而且不是某种更广泛的情绪障碍的组成部分,即可诊断儿童社交恐惧症。
四、儿童情绪障碍有哪些表现
儿童期情绪障碍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分离性焦虑障碍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主要表现为与其亲人离别时出现过分地焦虑惊恐不安,担心亲人可能遭受意外,或害怕他们一去不复返,而要求呆在家里,不愿去上学,如送患儿去上学,就诉说头痛、腹痛等。检查又无异常体征。 2.儿童期恐怖性障碍是指儿童对日常生活一般的客观事物或处境产生过分的恐惧,而且持续强烈的恐怖情绪反应超过了实际情况所存在的危险程度,虽然安慰解释,仍不有清除恐惧,甚至回避、退缩而影响日常活动。当惊恐时可伴有脸色苍白、心悸、出汗、尿频、瞳孔散大等植物神经症状。另有一类儿童主要表现对学校的恐怖,强烈拒绝上学,长期旷课,对上学表现明显的焦虑和恐惧,并常诉述自己有病,但查不出其疾病所在,而在家可以学习,亦无其他不良行为的表现,这种现象称为学校恐怖症。常见于学龄儿童,女孩较男孩为多见。学校恐怖症的原因,可能由于对学校有关事物的恐惧、学业上的失败、对学习的厌倦、或害怕与母亲分离等有关。 3.社交敏感性障碍大多见于5~7岁儿童,主要表现与周围环境接触时,反复出现过分的敏感、紧张恐惧、胆怯、害羞、退缩,因而不愿到陌生环境,害怕与母亲分离等有关。 4.儿童强迫症较为常见,表现反复的、刻板的强迫观念或强迫动作,如过分反复洗手、反复检查自己行为、无意义的计数、排列顺序、反复回忆自己刚做完的事或考虑一些无意义的事情。患儿自知这些思想和动作是不必要的、无意义的,但自己无法克制。还有儿童癔症以及儿童抑郁症等,这些儿童情绪障碍的临床表现都体现了疾病对孩子身心的影响,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常有不愉快、情绪低落、时常悲伤哭泣、对于事情总是缺乏兴趣等家长就要引起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