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医药企业 > 正文

医药企业

林灵素为啥说是坏人(林灵素)

安心医药2023-11-13医药企业129
一、历史上的林灵素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如何评价他呢林灵素,字通叟,温州人。此人是一名道士,因为法术高强得到宋徽宗的赏识,被宋徽宗赐号通真达灵先生,加号元妙先生、金门羽客。他是北宋年间著名的道士,而且对于

一、历史上的林灵素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如何评价他呢

林灵素,字通叟,温州人。此人是一名道士,因为法术高强得到宋徽宗的赏识,被宋徽宗赐号通真达灵先生,加号元妙先生、金门羽客。他是北宋年间著名的道士,而且对于佛教特别的排挤,他作为道教神霄派领袖级人物,承接王文卿使神霄派从奠基到兴盛,打败佛教密宗高僧,修改佛祖称号。北宋年间重视道家,打击佛教,可以说北宋朝廷打击佛教和他有很大的关系。

根据《林灵素传》记载,林灵素在获得宋徽宗信赖后致力于弘扬道教神霄派,因此引起其他宗教不满,而当时的太子信任佛教,对他的做法特别的不满,于是找来十二个胡僧和五台山僧人道坚等共计十四人与林灵素斗法。结果这些僧人在林灵素面前不堪一击,大败而归。一时间名声大噪,也是更加的被宋徽宗信任。

我们可以从历史中看出他的作为。宋朝的著作多描述他是一个奇人异士,一位法力高强的道士,一位预测先知的人中龙凤。但是在元朝的著作中,却是这样描述他各种罪恶,因为元朝多信佛教,所以对于当时打击佛教的林灵素特别反感,多次描述他的各种罪恶。

元朝《宋史》“惑众僣妄,众皆怨之。在京四年,恣横不悛,斥还故里。”

那么北宋的灭亡和他有没有关系呢?显然是没有关系的。相反他还帮助过北宋,只不过宋徽宗没有听从罢了。

事情是这样的:林灵素推算出京师有灾,上奏迁都,但此时宋正与金联兵灭辽,不仅不愿南迁,还意图收复燕云十六州。于是林灵素慢慢的淡出了政治舞台,结果事情果然如他所料,在他死后数年,金兵攻破汴京,俘虏徽钦二帝,酿成靖康之耻,北宋灭亡。

我们如今来评判历史人物,绝不能妄下定论,绝不能用我们现代人的观点去片面的评价历史人物。我们能够做的就是把自己嵌入那个时代,用历史的背景去衡量古人的是与非。像林灵素这样的道家大宗师,相必也不会对这些世俗而烦躁吧。

读历史,学道理。个人见解,坚持原创。我是小洲,感谢你的关注和点赞,如果想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不妨点个关注,你的关注是对我最大的鼓励,谢谢

二、林灵素简介

林灵素(1075年—1119年)本名灵噩,字通叟。北宋末温州(今属浙江省)人,少时出家为僧,后弃佛从道,游淮四间。据《宋史‧林灵素传》、《宋史.方技传》、《宋会要》载,宋徽宗笃信道教,下诏求天下有道之士。左道录徐知常荐于朝廷,尊奉宋徽宗为神霄玉清王下降,深得宠信。政和六年(1116年)正月,赐号「通真达灵先生」。据赵与时《宾退录‧林灵素传》载:南宋温州天喜宫有徽宗亲笔题字:「太中大夫冲和殿侍宸金门羽客通真达灵元妙先生在京神霄玉清万寿宫管辖提举通真宫林灵素」。宋徽宗曾刻玉为降真召灵之宝自用,而锡林灵素涂金印文「通真达灵之印」,并建上清宝箓宫供其居住。政和七年(1117年)二月宣讲神霄秘箓,林灵素在上清宝箓宫宣讲青华帝君夜降宣和殿事,与会道士多达二千余人。宋徽宗命林灵素开神霄宝箓坛,令吏民受神霄秘箓,又诏天下皆建神霄玉清万寿宫。帝命立「道学」,排列三界仙位,订正道史、道典。校正丹经子书,主持正一黄箓青醮科仪灵坛等,封为金门羽客。任冲和殿侍辰,授紫芝观居之。在其怂恿下,宣和元年(1119年)徽宗下诏改佛号为大觉金仙,菩萨为仙人、大士,僧为德士,改佛寺为宫。同年因与皇太子争道,得罪徽宗,贬为太虚大夫,放归故里而死。时年四十五。

三、林灵素的《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载

林灵姜先生姓林,本名灵姜,字通叟,温州永嘉人也。家业寒微。其母夜归,觉红云覆身,因而有孕。怀胎二十四月,一夕梦日光入室,有神人衣绿袍玉带,眼出日光,执笔告:来日借此居也。翌日阴云四合,霹雳三声,先生即降诞。金光满室,相貌殊伦。长五岁,不语时。五月五日,风雨大作,有道士顶青玉冠,衣霞衣,不告而入。见先生,喜曰:久不相睹,特来上谒。相顾抚掌,大笑出门,追之不及,自此能言。语有据,不杂儿戏。七岁读书,粗能作诗,日记万字。苏东坡轼来见,以历日与读,一览了无遗误,东坡惊异曰:子聪明过我,富贵可立待。先生笑而答曰:我之志则异於先生矣。东坡云:子当如何?先生曰:生封侯,死立庙,未为贵也。封侯虚名,庙食不离下鬼,愿作神仙,予之志也。先生年将三十。博通儒道经典,志慕清虚,语论孤高,迥脱尘俗。初,先生游西洛,遇一道人,姓赵,交游数载。忽一日,道人云:我大数将至,与子暂别,后事望子主之。七日果死,乃在客舍,先生竟为沐浴安葬。遗下青钱二十五贯,尽其数用,不余不阙。及遗衣囊中有书三册,细字如珠,问有天篆,人莫能识。分为十九篇,盛以绛纱,题云付与林某。册上题曰神霄天坛玉书。皆有神仙变化法,言兴云致雨符咒,驱遣下鬼,役使万灵。册尾有支使二十五贯钱数,逐项皆合。先生自受其玉书,豁然神悟,察见鬼神,诵呎书符,策役雷电,追摄邪魔,与人禁治疾苦,立见功验。驱瘟伐庙,无施不灵。先生次年至岳阳酒肆,复见赵道人云:予乃汉天师弟子赵升也。向者所授五雷玉书,谨而行之,不可轻泄。即日为神霄教主雷霆大判官东华帝君有难,力当救之。崇宁五年中秋夜,徽宗皇帝梦游神霄府,赴玉帝所,召乘车辈,侍卫森列,腾空而上。逼望金阙门,仙官玉童、金甲力士备守之。次见一人星冠法服,执圭前引帝入阙门,上有朱牌金字,日神霄玉阙之门。次向西有一门,殿上牌日碧霞之殿,殿上金光如日,不能仰视。次过一小院,金钉朱户,日玉枢院。分司列局,官吏严肃,有一朱衣吏迎引而入,揖云:此帝君旧居,请坐东位少待。须臾有一玉童引帝朝见玉皇,帝稽首再拜,惟见金光中传旨下,云:修国事,去奸臣,任忠贤,守宗社。帝即再拜,出见朱衣吏,送出金阙门。复以七宝华车及侍卫官吏,送帝自天门而下约百余步,见一道人青服青巾,跨青牛而上。从者皆鬼面,岩钟二鬼面四目,执婶而前,仗剑持戈,导从甚肃。至御驾前,扬鞭呼万岁。帝急驻车,按问道人,奏曰:今日伏睹天颜,臣之万幸。言讫,驾青牛自天门上。帝梦觉,录记之。大观二年四月,诏求天下有道之士,茅山宗师刘混康奏曰:臣以愚蒙,无可副圣意。有在世神仙林灵姜,生居永嘉,何下诏之晚也。帝即遣使求之,不起。至政和六年十月,驾幸於太乙束宫,敕委道录徐知常奏,所有温州道士林灵姜,在道院安下,言貌异常,累言神霄事,人莫能晓。尝作神霄谣,题于壁,今录奏呈帝览。读其文,皆神仙妙语。喜甚,乃令徐知常引林灵菔入见。帝曰:卿有何法术?先生奏云:臣上知天上,中识人问,下知地府等事。帝视先生,风貌如旧日识之。帝曰:卿昔仕乎,旧曾面朕乎?先生奏对:臣往年中秋上朝玉帝,瞻见陛下天颜,曾起居圣驽。帝曰:朕方省之,记得卿乘青牛,今牛何在?先生奏曰:青牛寄牧外国,非久进来。帝甚奇之,御书改名灵素,赐号通真达灵先生。非时宣召入内,删定道史经录灵坛等事。帝以师事之,特建通真宫为居。兴宝录宫,建仁济亭,散施符药。次开神霄箓坛。神霄宫成,帝领群臣蔡京等庆宫。早齐罢,帝引百官游行,曰:宣德五门来万国。蔡京等沈思,无以答,帝顾林曰:师能对否?先生应声曰:神霄一府总诸天。帝大喜。先生被旨修正一黄录青醮科仪,编排三界圣位,校正丹经子书。每月初七日升座,浪亲王内贵、文武百官,皆集听讲三洞道经。或御驾亲临,亦于座下。自此束京人方知奉道也《皇朝通鉴》云:政和七年,两浙道士林灵素至京师,二月御上清宝筹官,命通真先生林灵素讲道经及玉清神霄王降生记,有翔鹤数千,飞呜久之。先生集九天秘书,龙章凤篆,九等雷法,集成玉篇进上。昔汉天师有神霄雷书二十卷,并天部霆司八角雷印六颗。至第八代天师藏十卷,并六印文,并晋火痕印文。国初,张守真遇斓圣真君传赐五卷。帝欲得雷书金经全足,收入道藏,求访不得。先生静夜飞神,从玉华天尊奏告上帝,乞赐观看雷文并霆司等印。帝遣六丁玉女以印授之,一天坛玉印,一神霄嗣教宗师印,一都管雷公印,一天部霆司印,皆坚如铁石,非金非玉,及以雷书五卷赐灵素看。先生拜谢,怀印而还。省录雷书进奏,遂得全集。政和七年七月,高丽国果进青牛到京,帝不胜欣喜。百官拜贺,帝即赐先生乘骑入朝。先生遂作青牛歌一篇,首句有云:政和丁酉西风秋,天子赐以骑青牛。成篇进奏,帝大悦。八月,先生复撰明点纲纪录进,帝赐钱梓。重和元年,华山因开三清殿基,巨石匣中有雷文法书一册,乃金地茧纸,进至御前,与先生上年所进雷书不差一字。帝喜曰:何灵素神圣聪明,记之如此。帝又於禁中自书青词,实封密奏。翌日宣先生问曰:卿尝言能知天上事,朕昨夜奏青词,达否?对曰:青词不达,绿误写一字,为灵官所收。历历读奏,帝抚先生背曰:真人聪明神仙也。奉劝赐玉真教主神霄宫林公。伴鳝,帝叹曰:每思皇后英魂何归,朕尝闻唐明皇令叶先生追杨太真相见,师能致否?先生应云:谨领圣谕。至夜设醮,飞符召之。奏云:皇后见在玉华宫,与西王母宴集。闻宣召,顷刻驾青鸾而至。移时,闻异香袭人,天花乱坠,仙乐满空,皇后即至矣。帝熟视,与存日无异,但仙服圭履与人问不同。后见帝曰:臣妾昔为仙官主者,因神霄相会,思凡得罪,谪下人问,今业绿已满,还遂旧职。荷帝宠召,闻命即临,愿陛下知丙午之乱,奉大道,去华饰,任忠良,灭奸党,修德行,诛童蔡,此祸可免,他时玉府再会天颜。不然,则大祸将临。因循沈坠,切为陛下忧之。帝问:卿昔在仙班,是何职位?曰:臣妾即紫虚元君阴神也,陛下即束华帝君也。帝曰:禁中诸人并臣僚等,无惜一言。曰:明节乃紫虚玄灵夫人,王皇后乃献花菩萨,太子乃龟山罗汉尊者,蔡京乃北都六洞魔王第二洞大鬼头,童贯是飞天大鬼母,林先生是神霄教主兼雷霆大判官,徐知常是束海巨蟾精。帝又问国祚如何,默默不答,良久云:天数有限,不敢久留。言讫,渐斩不见。先生尝与帝飞神游青华宫,上游月府,福地洞天,靡所不到。凡有醮告,多致景云仙鹤之翔。亢旱祈禳则啸命风雷,兴云降雨。五月,赐金门羽客通真达灵元妙先生,侍中大夫。九月,特授本品真官,免视法。十月,天宁节前三日建祝寿大醮,奏邀御驾。候三更,瞻见郁罗萧台,天仙众真俱从太上道君亲降,与陛下增寿。帝闻之斋沐,同三殿九宫宰执亲王同观胜事。是夜,天无浮翳,月朗风清。初闻天香满席,仙鹤翱翔,五色彩云四合而上。仙乐声喧,环佩振响。去地五丈余,虚光明中闪出楼台宫殿,天丁力士、玉女金童,建节捧香绕於台畔。上有玉牌,金篆郁罗萧台四字。众人皆不见,惟帝与张虚静见之。帝上香再拜,宣皇太子看,良久太子曰:泗州大圣宝塔也。帝怒,劫内侍策出,奉圣旨,皇太子不得再与神霄醮会。上谓先生曰:太子元是龟山尊者,亦日圣贤,何如此不通芷教?先生对曰:罗汉生前持斋执戒,忍辱修行,既堕凡间,合为贵人。但有孝慈,不通玄旨,愿陛下勿责太子也。十一月,赐冲和殿侍宸。十二月,奉修佑圣殿。帝曰:愿见真武圣像。先生曰:容臣同虚静天师奏请。宿殿致斋,於正午时黑云蔽日,大雷霹雳,火光中现苍龟巨蛇,塞於殿下。帝祝香再拜,告曰:愿见真君,幸垂降鉴。霹雳一声,龟蛇不见,但见一巨足塞于帝殿下。帝又上香再拜云:伏愿玄元圣祖应化慈悲,既沐降临,得见一小身,不胜庆幸。须臾遂现身,长丈余,端严妙相,披发,皂袍垂地,金甲大袖,玉带腕剑,胱足,顶有圆光,结带飞绕。立一时久,帝自能写真。更宣画院写成,问忽不见。次日安奉醮谢,蔡京奏云:切恐真君未易降於人问,昔日太宗皇帝曾命张守真请降,亦有画本,用匣御封藏于阁下,群臣皆不许见之,乞取对之,可见真伪。奉圣旨宣取,太宗御封尚在,拆展看,与今来现本一同,更无差殊,帝愈悦。又请北斗七真二使者,乘金桥而降,此不画录。帝瞻拜七真,闻斗中降语云:幸速避地,勿尚奢华,当出圣断,毋听奸邪所败。言讫,迤逦升空。此夜帝喜,邀虚静与先生同宴。宴罢,同游禁中一阁下,见碑题日元佑奸党之碑。先生与虚静看之,各俯首致敬,因请纸笔题诗云:苏黄不作文章客,童蔡反为社稷臣。三十年来无定论,不知奸党是何人。帝翌日以诗示太师蔡京,京皇恐无地,乞出,不允。先生有一室,两面窗前门后壁乃入靖之处,中有二椅,外常封锁,不许一切人入。虽驾到,亦不引入其室。蔡京疑,遣八厢密探之,有黄罗帐、上销金龙床及朱红椅卓。奏上:林公有僭意,愿陛下亲往,臣当从驾指示。敢有不实,臣当万死。帝即幸通真官,先生迎驾起居,帝与京径入其室,启封关锁,但见粉壁明窗,椅卓二只,他无一物。蔡京惊惶战惧,叩头请罪。先生请问其因,帝曰:蔡京可诛。先生奏乞赦之。乃指室中壁上,请帝近观。帝子细看之,有一小符。乃金楼玉殿符也。下画黄罗帐,如钱大,上有细字,书云:天尊御座。先生曰:臣每请玉华天尊下降坐此,臣焉敢僭。帝笑曰:卿游戏得好。帝曰:朕闻汉武帝尝请西王母降见问道,朕欲见西王母,卿能致否?先生云:谨领圣谕。乃於香炉上烧一小符,少顷见王母领诸玉女乘云而降,一如常人,与帝对坐,顾先生曰:今日何绿,特蒙相召?先生曰:今天子慕道,愿见元君。帝即起,拈香再拜。王母曰:东华帝君免拜。帝曰:今睹仙颜,万劫千生,实为荣幸,若有指教,敢望圣慈。王母曰:兀事可请问侍宸林先生、张虚静天师,可脱大难。帝曰:元君既降,得无垂训?王母遂授帝神丹补益之卫,曰:察奸臣,迁都长安,法太祖、太宗行事,虽见小灾,不为大祸。不然,后悔无及矣。言讫而去。一日皇太子上殿奏曰:林灵素妖术,愿陛下诛之。臣每日念他自知法广大,不可思议,如陛下不信,乞宣法师等皆见在京,可与林灵素斗法,别其邪正。时有十四人会於凝神殿,帝宣太子诸王暨群臣观看。先生噗水一口,化成五色云,中有仙鹤百数,一飞绕殿前,又有金龙狮子杂於云问。某等奏曰:此非也。乃纸龙鹤耳,容臣等讽大神睨,即令龙鹤坠地,化为纸也。太子闻之,喜曰:若果然,则林灵素法伪当斩。正诵叹间,十四人中止有两人能讽,余者皆不能语言,面若死灰。皇太子叱先生曰:诸人若死,教尔还命。念吮讫,仙鹤龙加百数,蔽日遮云。帝曰:此件无效,别有何术?十二人皆伏地战惧,其二人奏云:臣能吮水百沸。宣水令呎,果然。太子擎水盂向帝前,呼先生看。先生取气一口吹水中,水即清冻且结成冰。帝责云:本朝待汝等甚厚,敢来妄言,林先生奏云:乞烧木炭一千斤为火洞,表裹通红,臣乞与二人同入试验。良久火洞已成,先生云:臣乞先入洞,乞令二人随入。先生入火洞,火不着衣。诸人伏地哀呜,告太子曰:乞救臣等性命,情愿戴冠执简,听役施行。皇太子下殿拜告,乞纳皇太子册赎罪。奉圣旨免罪,惟道坚二人系中国人,不应罔上,送开封府刺面,决配於前令众。宣和元年正月八日,上诏天下僧徒并改称德士。先生上表云:臣本山林之士,误蒙圣恩,若更改僧徒,必招众怨,乞依旧布衣还乡。圣旨不允,不得再有陈请。五月大水犯都城,帝命先生治之,先生奏曰:此水难治,乃天意以戒陛下。兼此水自太子而得,臣不敢漏泄天机,但试令太子拜之,可信也。即令太子上城,降御香四拜,水退一丈。至夜,水退尽。京城人皆言太子德也。先生上奏云:臣初奉天命而来,为陛下去阴魔,断妖异,兴神霄,建宝录,崇大道,赞忠贤。今蔡京鬼之首,任之以重权;童贯国之贼,付之以兵卫。国事不修,奢华太甚。彗星所临,陛下不能积行以禳之;太乙离宫,陛下不能迁都以避之。人心则天之舍。皇天虽高,人心易感也,故修人事可应天心。斗玺一。大数不可逃,岂知有过期之历。臣今拟暂别龙颜,无复再瞻天表。切忌丙午、丁未甲兵长驱,血腥万里,天眷两宫不能保守。陛下岂不见袁天纲推背图诗云:两朝天子笑欣欣,引领群臣渡孟津。拱手自然难进退。欲去不去愁杀人。臣灵素疾苦在身,乞骸骨归乡。又降诏不允。冬,全台上言林灵素妄议迁都,妖惑圣听,改除释教,毁谤大臣。先生闻之,大笑,呼诸弟子并监宫官吏曰:前后宣赐之物,约三百檐,自去年用千字文字号封锁,籍书分明,一无所用,可回纳宫中。只唤一童子携衣被,行出国门,宣唤不回。帝赐宫温州《东都事略》云:宣和元年冬十一月乙卯,杞昊天上帝於国坛,大赦天下,放林灵素归山。先生顷在京时,虽宰执亲王不与交谈,亦不接见宾客,惟虚静天师至,即开门对话终日终宵。此外则东西皇城使张如晦者,旧在通真宫,出则同行,坐则同席。宗师法教,独张一人得其妙也。既还乡,则同居永嘉。宣和元年八月,忽一日携表见太守,乞为进。及别州官亲族邻里,曰:尘世不可久恋,况大祸将及,即当辞去。至十五日既望,命如晦曰:吾法门以付,惟汝尚有六印九符并六丁妙用神机,尽付与汝,世代只传一人,无致轻泄。并七宝素珠一串,如主上来取,即便分付。汝将来当为朝廷全节大忠,今.则别去,他时神霄再会,言讫,索纸笔书颂云:四十五岁劳生,浮名满世峥嵘。只记神霄旧路,中秋月上三更。书讫,上香一灶,时正三更,月朗风清。忽有霹雳一声,先生坐化而去。先自指坟於郭外,遗嘱张公与诸弟子:可於正穴下更开深五尺,见龟蛇即遂下棺,见五色气出,不候盖土,急走百步。弟子依其言,果见山崩石裂,不知所在。帝闻之,惊叹呜噎,御制祭文劲:呜呼,生者假有,死者返真。志道者为洞达之士,一辰死者非悟解之伦。倏尔而来,洞然而去。去住不以形骸为己累,存亡不以显荣为足珍,乃超生死之道,达幻化之理,惟仙卿之能乎。呜呼,仙卿之生非生也。天将假乎佐天行化,助国济民。仙卿之死非死也,复归乎天,大道成行,群迷已觉,故神凝粹乎天真,尸解托乎世数。乘云气,骑日月,游蓬瀛之巅乎,步紫虚之玉墀乎,不可得而测之者也。今仰守臣执人问之世礼,致祭柩前,若精爽不昧,饮此宠嘉尚飨。劝:侍宸林公羽化,仰守臣闻丘粤如法致祭,仰侍从官吏卜地安座。将囊中金器出卖,作黄录大醮一月日,欠钱将省库钱支用。录奏呈,不得观望灭裂,当别差官审察,以称朕旨,始终待遇之意,劫封九十五字尊号宝诰,劝赐高上神霄玉清府右极西台仙卿、雷霆玉枢元明普化天师、洞明文逸契元应真传道辅教宗师、金门羽客、冲和殿侍宸行特进太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上柱国鲁国郡开国公,食邑八千一百户,实封三千户,赐紫玉方符通真达灵元妙护国先生林灵素。靖康元年,渊圣皇帝即位,果元取七宝素珠,次遣使监温州郡守巡尉伐墓,三日不知去处,但见乱石纵横,黑风大雨,雷电火光,霹雳震地,人面不能相睹,异兽巨蛇交出。护卫乃实录其事,具奏。渊圣闻之,大惊,再遣使赐御香至温州,委守臣修设大醮,奉安谢罪劲.,封通真达灵真人。仍下诏令彩绘真容,立祠于天庆观,迨今存焉本传始以翰林学士耿延禧作华饰文章,引证故事,旨趣渊探,非博学士夫莫能晓识。仆今将事实作常言,切欲奉道士俗咸知先生之仙边。仆初未任,居西洛,遇先生以文字一册实封,见及,曰:后当相中兴,若遇春头木会之贼,可以致仕,开吾册,依法行之,可脱大难,即悟长生。不然,则潮阳相遇於古驿中,此时之悔晚矣。初不以为然,亦不记先生所教文字,因奏检事,果春头木会之贼被罪海岛,道过潮阳驿中,方抵驿亭,见一少年秀衣红颜,径入驿中,熟视之,即先生也。笑问曰:前言不谬乎?始知先生是真神仙也。於是重编本传,以示后人。前尚书左仆射赵鼎谨记。

四、林灵素的人物事迹发展

林灵素:中国道教名人,北宋末著名道士。初名灵噩(一作“灵蘁”)字岁昌(一说字通叟),温州永嘉(今属浙江)人。家世寒微,少依佛门为童子。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林灵素传》载,少时曾为苏东坡书僮,东坡问其志,笑而答曰:“生封侯,死立庙,未为贵也。封侯虚名,庙食不离下鬼。愿作神仙,予之志也。”但据《家世旧闻》记载,“少尝事僧为童子,嗜酒不检,僧笞辱之,发愤弃去为道士”。《宋史·林灵素传》并谓其“往来淮、泗间,丐食僧寺,僧寺苦之”。《老学庵笔记》又载其为会稽天宁观老何道士所拒之事。早年贫困可知。改从道教后,志慕远游,至蜀,从一自称赵升之道人数年,后得其书(一说即《五雷玉书》),由此能行五雷法。关于林灵素何时至京、何以得宋徽宗宠信,历来异说多端,矛盾迭出。综观各书所记,以《宋史·林灵素传》所载“政和末,王老志、王仔者既衰,徽宗访方士于左道录徐知常,以灵素对”等语,比较与事实相近。林灵素既得召见,徽宗问:“有何术?”答曰:“臣上知天宫,中识人间,下知地府。”

又进言:“天有九霄,而神霄为最高,其治曰府。神霄玉清王者,上帝之长子,主南方,号长生大帝君,陛下是也,既下降于世,其弟号青华帝君者,主东方,摄领之。己乃府仙卿褚慧,亦下降佐帝君之治。”并称权臣巨阉如蔡京、王黼、童贯等皆为仙官。时贵妃刘氏有宠,则奉为九华玉真安妃。徽宗信其言,又视其貌如旧识,为之改名“灵素”,赐号“通真达灵先生”,授以金牌,任其非时入内,并筑通真宫以居之。

林灵素为啥说是坏人(林灵素)

请治宫禁怪,因建上清宝箓宫,密连禁省。政和七年二月,林灵素受命于上清宝箓宫宣讲青华帝君夜降宣和殿事,与会道士多达二千余人。又建仁济亭,施符水;开神霄宝箓坛,令吏民受神霄秘箓。诏天下皆建神霄玉清万寿宫,无观者,以寺充,并于殿上设长生大帝君、青华大帝君等神霄系神像。林灵素领修道书,改正诸经醮仪,校对丹经灵篇,删修注解;每逢初七,则讲说三洞道经与玉清神霄王降生记。由此京师士民信道者日众。四月,徽宗自称“教主道君皇帝”,林灵素升为温州应道军节度。在京期间,先后被封赐、加号为“金门羽客”、“通真达灵元妙先生”、“太中大夫”、“凝神殿侍宸”、“蕊珠殿侍宸”、“冲和殿侍宸”等。据赵与时《林灵素传》,徽宗每以“聪明神仙”呼之,亲笔赐“玉真教主神霄凝神殿侍宸”,立两府(“道家两府”)班上。

林灵素既得势,遂纵言“释教害道,今虽不可灭,合与改正,将佛刹改为宫观,释迦改为天尊,菩萨改为大士,罗汉改尊者,和尚为德士,皆留发顶冠执简”。徽宗依奏,于宣和元年(1119)正月下诏,改佛为道,易服饰,称姓氏;左右街道录院改作道德院,僧录司改作德士司,隶属道德院。不久又改女冠为女道,尼为女德。据说皇太子上殿争之,令胡僧立藏等十二人和五台僧二人、道坚等与林灵素斗法,僧不胜,情愿戴冠执简。太子乞赎僧罪,有旨放胡僧,道坚系中国人,送开封府刺面决配,于开宝寺前示众。此前,重和元年(1118)四月,林灵素曾上《释经诋诬道教议》一卷,乞颁降施行。关于林灵素辞归的事,赵鼎在传中写道:“五月大水犯都城,帝命先生治之,先生奏曰:此水难治,乃天意以戒陛下。兼此水自太子而得,臣不敢漏泄天机,但试令太子拜之,可信也。即令太子上城,降御香四拜,水退一丈。至夜,水退尽。京城人皆言太子德也。”

先生上奏云:臣初奉天命而来,为陛下去阴魔,断妖异,兴神霄,建宝箓,崇大道,赞忠贤。今蔡京鬼之首,任之以重权;童贯国之贼,付之以兵卫。国事不修,奢华太甚。彗星所临,陛下不能积行以禳之;太乙离宫,陛下不能迁都以避之。人心则天之舍。皇天虽高,人心易感也,故修人事可应天心。斗玺一,大数不可逃,岂知有过期之历。臣今拟暂别龙颜,无复再瞻天表。切忌丙午、丁未甲兵长驱,血腥万里,天眷两宫不能保守。陛下岂不见袁天罡《推背图》诗云:两朝天子笑欣欣,引领群臣渡孟津。拱手自然难进退,欲去不去愁杀人。臣灵素疾苦在身,乞骸骨归乡。又降诏不允。冬,全台上言林灵素妄议迁都,妖惑圣听,改除释教,毁谤大臣。先生闻之,大笑,呼诸弟子并监宫官吏曰:前后宣赐之物,约三百担,自去年用千字文字号封销,籍书分明,一无所用,可回纳宫中。只唤一童子携衣被,行出国门,宣唤不回。帝赐宫温州。《东都事略》云:宣和元年冬十一月乙卯,杞昊天上帝于国坛,大赦天下,放林灵素归山。

《宋史》则记载“宣和元年(1119)五月,都城暴水,林灵素登城厌胜,遭到役夫袭击,徽宗始知其为众所怨。他又与皇太子争道,终触怒徽宗,以为太虚大夫,斥归故里。一说:他登城治水,水势不退,回奏令太子设四拜。是夜水退尽,京城之民皆仰太子圣德,他因而上表乞归。九月,全台上言:“灵素妄议迁都,妖惑圣听,改除释教,毁谤大臣。十一月,与宫祠,温州居住。”不论何说为是,但他因触帝怒而被斥还,当属事实。

这一详明的记载与地方志相似,与宋史大有出入,道出了他的使命:“臣初奉天命而来,为陛下去阴魔,断妖异,兴神霄,建宝箓,崇大道,赞忠贤。”对于奸臣的非难,居然大笑了之。“前后宣赐之物,约三百担,自去年用千字文字号封销,籍书分明,一无所用,可回纳宫中。只唤一童子携衣被,行出国门,宣唤不回。”可见他是个有操守的人,不是谋私利的贪暴之徒。赵鼎是宋代的政治家、词人,抗金名相。徽宗崇宁五年(1106)进士。曾任河南洛阳令、开封士曹等职。南渡后,累官至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他荐任岳飞、韩世忠等爱国将领,极力反对和议,遭到秦桧等人的打击、陷害。绍兴八年(1138年)因力主抗金与奸臣秦桧不和,被贬到海南岛吉阳军。绍兴十四年(1144年),南宋被贬至吉阳军(即今三亚)后,谪居3年,直至1147年绝食身亡。如此铮铮铁骨之人,我想他是绝不会,言之无凭的。如此铮铮铁骨之人,他是绝不会,言之无凭的。放林灵素归山,《东都事略》《续资治通鉴长编》皆称在宣和元年十一月。至于他死于何时,官修史书均无记载。其他各书又多牴牾。据史料推断,约死于宣和二年至七年间。死前,仅有弟子皇城使张如晦随行。据赵与时《林灵素传》,南宋时,温州天喜宫尚有徽宗亲笔题字:“太中大夫冲和殿侍宸金门羽客通真达灵元妙先生在京神霄玉清万寿宫管辖提举通真宫林灵素。”

林道士成了金门羽客、冲虚通真达灵其妙先生后。在太清楼下侍宴皇帝,瞥见了罗列着苏东坡、黄庭坚、秦观等人的元祐奸党碑,就稽首下拜,皇帝怪而问之,林灵素说:“这碑上姓名的人都是天上星宿啊!”还即席作了首诗,诗曰:苏黄不作文章客,童蔡翻为社稷臣。三十年来无定论,不知奸党是何人。皇帝就把这诗随本给蔡京,蔡京惶恐惭愧至极,落荒而逃。从此,中国历史上著名奸臣蔡京结怨生衅。《宋史》与地方志所记载的一件事是关系林灵素被乏极为重要的信息。史载:“宣和初,都城暴水,遣灵素厌胜,方率其徒步虚城上,役夫争举梃将击之,走而重。帝知众所怨,始不乐。”明嘉靖《永嘉县志》载:“后因大水临城,上疏言,国难将至,请迁都避之。”这话给蔡奸臣抓住了把柄,“嗾全台劾其妖言惑听”。林灵素见此情形,就辞职回到温州天庆观修道炼丹了。这可见林灵素不仅不是如《宋史》所说这般无赖,根本没有与当国奸臣们沆瀣的,而且还有先知预言的本事。若果真能迁都避之的话,宋朝的历史就要重新写了。他死后8年的1127年,北宋就灭了。而林道士与蔡京的斗争并不这么简单,这道士确有道行,前后好几个回合,胜多负少。政和间,徽宗依林灵素所言,命天下皆建神霄万寿宫,开神霄录坛。京城神霄宫建成后,徽宗率蔡京和群臣庆贺。早斋罢,徽宗引百官游观,忽吟得上联:宣德五门来万国。蔡京等沉思无以答。徽宗问林灵素:“师能对否?”林应声而答:“神霄一府总诸天。”徽宗大喜,遂令林灵素修正一黄录青醮科仪,编排三界圣位,校正丹经子书。“每月初七日升座,洎亲王内贵、文武百官皆集,听讲三洞道经。或御驾亲临,亦于座下。”这下就出尽风头,使蔡京辈失尽面子。徽宗对他的宠信越来越深,他的权势日益嚣张,从而导致与当朝重臣蔡京等人的对立。赵与时《林灵素传》载:“京师大旱,命灵素祈雨,未应,蔡京奏其妄”。请上治罪。可见蔡京已与他发生正面冲突。对此,林灵素也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就来个反奏童贯、蔡京等奸臣,是“飞天大鬼母”、“北都六洞魔王第二洞大鬼头”转世祸国,劝请徽宗斩决。他说:“愿陛下知丙午之乱,奉大道,去华饰,任忠良,灭奸党,修德行,诛童、蔡,此祸可免,他时玉府再会天颜,不然则大祸将临。”其后,林灵素又多次假神真降言,警告徽宗:“幸速避地,勿尚奢华,当出圣断,毋听奸邪所败。”从此可见,他也是能尽忠言直谏的良臣。林灵素与奸臣蔡京斗争也很坚定的。据宋名臣赵鼎《林灵素传》云:先生有一室,两面窗前门后壁乃入靖之处,中有二椅,外常封锁,不许一切人入。虽驾到,亦不引入其室。蔡京疑,遣八厢密探之,有黄罗帐、上销金龙床及朱红椅卓。奏上:林公有僭意,愿陛下亲往,臣当从驾指示。敢有不实,臣当万死。帝即幸通真官,先生迎驾起居,帝与京径入其室,启封关锁,但见粉壁明窗,椅卓二只,他无一物。蔡京惊惶战惧,叩头请罪。先生请问其因,帝曰:蔡京可诛。先生奏乞赦之。显然,老蔡这次处心积虑的构陷又以失败告终,狼狈不堪。由此可见,他对童贯、蔡京奸党的态度,不是如《宋史》上说的一味逢承,了无是处的。不仅有先见,而且有肃清奸党,重振朝纲的坚定立场。

比如对林灵素在京与太子的矛盾事件的记载可以看出两人的见解相近。赵与时写道:皇太子上殿争之。令胡僧立藏十二人,并五台僧二人道坚等,与灵素斗法。僧不胜,情愿戴冠执简。太子乞赎僧罪。有旨:“胡僧放,道坚系中国人,送开封府刺面决配,于开宝寺前令众。”赵鼎是这样记载这同一件事的:一日皇太子上殿奏曰:林灵素妖术,愿陛下诛之。臣每日念他自知法广大,不可思议,如陛下不信,乞宣法师等皆见在京,可与林灵素斗法,别其邪正。时有十四人会于凝神殿,帝宣太子诸王暨群臣观看。先生卟水一口,化成五色云,中有仙鹤百数,一飞绕殿前,又有金龙狮杂于云间。某等奏曰:此非也。乃纸龙鹤耳,容臣等讽大神睨,即令龙鹤坠地,化为纸也。太子闻之,喜曰:若果然,则林灵素法伪当斩。正诵叹间,十四人中止有两人能讽,馀者皆不能语言,面若死灰。皇太子叱先生曰:诸人若死,教尔还命。念吮讫,仙龙鹤加百数,蔽日遮云。帝曰:此件无效,别有何术?十二人皆伏地战惧,其二人奏云:臣能吮水百沸。宣水令呎,果然。太子擎水盂向帝前,呼先生看。先生取气一口吹水中,水即清冻且结成冰。帝责云:本朝待汝等甚厚,敢来妄言,先生奏云:乞烧木炭一千斤为火洞,表里通红,臣乞与二人同入试验。良久火洞已成,先生云:臣乞先入洞,乞令二人随入。先生入火洞,火不著衣。诸人伏地哀鸣,告太子曰:乞救臣等性命,情愿戴冠执简,听役施行。皇太子下殿拜告,乞纳皇太子册赎。奉圣旨免罪,惟道坚二人系中国人,不应罔上,送开封府刺面,决配于前令众。宣和元年正月八日,上诏天下僧徒并改称德士。先生上表云:臣本山林之士,误蒙圣恩,若更改僧徒,必招众怨,乞依旧布衣还乡。圣旨不允,不得再有陈请。这两段文字除详简之外,没有什么矛盾之处。赵鼎是林灵素同时代人,所以行文如流水,详而如临其境。林灵素回到温州后的事,温州人是最清楚的,我认《宋史》所载,可能有所出入。林灵素生于公元1075年,死于1119年,时在重和二年。这年改元为宣和元年。这时,林灵素已不在京师了。况宣和年间在温州作通判的江端本已是第二任,第一任是孙概,就不可能会与林灵素狭路相逢的。这活通判调查死道士的事,纯属污陷。可见《宋史》有杜撰之嫌。林灵素辞职回温州时,只有弟子张如晦辞官随他南下。赵鼎记云:先生顷在京时,虽宰执亲王不与交谈,亦不接见宾客,惟虚静天师至,即开门对话终日终宵。此外则东西皇城使张如晦者,旧在通真宫,出则同行,坐则同席。宗师法教,独张一人得其妙也。既还乡,则同居永嘉。”方志中对林灵素的死记载得很有趣:1119年的中秋这天,对如晦说:“可於扈屿灵官山劚地五尺,见石龟蛇则葬我,葬毕宜遂去。”这夜三更时分,援笔题曰:四十五年务生,浮名薄利峥嵘。要说神仙的路中秋月下三更。这时风清月白,忽闻要雷声,稽首而化。徽宗皇帝见遗表,诏守臣治葬。挖地五尺时,果真有石龟蛇出现。棺木一下塞穴中,就“雷电大作,云雾晦总,失其所在。”随葬的有微宗皇帝御赐的七宝数珠,雷霆八角印及冠剑。靖康元年钦宗皇帝派使者来取随葬了的数珠,将要挖开坟,这时“天昏地暗,百怪杂出。使者惊慌失措,跪地叩谢,天才放亮,只见所要的宝珠明当当地已挂在上。这是地方志所载的,看好象是神话,但我作他的同乡后人,还是认为这是真的才好!不然岂不冒渎了先贤。修志的人也是一头雾水,因此在文末,记了一句莫名其妙的文字:按旧志记录如右,与《宋史》所载不同。我想,永嘉有很好的修地方志传统,宋元以来就已有之,况林灵素作当时的名人,宋代的温州人对他的事应是有记录最清楚的。对宋史所载也是表示怀疑,因而在末处注明,按旧志录如右的。其实方志中的这些记载与二赵所述基本一致。赵鼎记云:宣和元年八月,忽一日携表见太守,乞为进。及别州官亲族邻里,曰:“尘世不可久恋,况大祸将及,即当辞去。”至十五日既望,命如晦曰:吾法门以付惟汝,尚有六印九符并六丁妙用神机,尽付与汝,世代只传一人,无致轻泄。并七宝素珠一串,如主上来取,即便分付。汝将来当为朝廷全节大忠,今则别去,他时神霄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