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医疗器械 > 正文

医疗器械

弗莱明盘尼西林(弗莱明)

安心医药2023-11-13医疗器械92
一、亚历山大弗莱明简介专业:生物学家国籍:英国为什么著名:最著名的发现是1923年的溶菌酶和1928年的青霉霉青霉素的抗生素物质,1945年与霍华德·弗洛里和恩斯特·鲍里斯·查恩斯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

一、亚历山大弗莱明简介

专业:生物学家

国籍:英国

为什么著名:最著名的发现是1923年的溶菌酶和1928年的青霉霉青霉素的抗生素物质,1945年与霍华德·弗洛里和恩斯特·鲍里斯·查恩斯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出生日期:1881年8月6日出生地:苏格兰艾尔郡达维尔星号:利奥

死亡日期:1955年3月11日(73岁)死因:心脏病发作

婚后生活1915-12-22生物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34岁)和妻子萨拉麦克罗伊1953-04-09生物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71岁)婚姻医生阿玛莉亚·考特苏里·沃雷卡斯(41岁)亚历山大·弗莱明生活中的事件1928-09-15苏格兰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在研究流感外部传记时发现青霉素亚历山大·弗莱明(1881-1955)-科学名人堂,苏格兰国家图书馆在Facebook上分享在Twitter上分享著名生物学家阿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詹姆斯沃森瑞秋卡森罗伯特科赫史蒂芬杰伊古尔德文卡特拉曼罗摩克里希南

二、弗莱明、弗洛里与青霉素的故事

飞机上是看书的好地方,精力集中,不到两小时就看完了医学大神系列《弗莱明与青霉素》。

想起古人作诗于马上、枕上、厕上,现代人差不多,尤其是没有网络的飞机上。

看书前留在记忆中的关于青霉素的传奇故事已经忘了是源自教科书还是哪里:弗莱明做了一批培养皿培养葡萄球菌,做好之后堆在实验室角落去休假。一个月后回来,其中一个培养皿居然有个无菌圈,于是,他发现了改变世界的青霉素!End of the story.

看完书,才终于明白了对人类发现、生产青霉素的历史,几次感慨“原来如此”。

一句话描述:弗莱明恐怕是这14本书所提到的医学大神之中,最福星附体的那一位;运气可谓巅峰造极。

当然,至高运气也是要建立在实力和工作基础之上。

他运气的最佳体现就是发现青霉素的故事。这个故事步骤简单,似乎非常容易重复检验。可是人们读他的论文去重复,却没看到那个圈。

直到半个世纪后,一位研究者在收集包括气象条件在内的所有信息之后,才终于还原出来。

因为青霉素杀菌功能发挥是在细胞分裂时,对已经长成的细菌没有作用。考虑到青霉素的杀菌特性,根据研究,必须有下列事件严格按顺序发生:

1.流程。弗莱明在一批培养皿里播种了葡萄球菌,没有按常规做培养,而是播种后就把培养皿堆放在实验室里。

——小概率事件之一。通常播种完都会立即培养,如果培养了葡萄球菌生长成为成年细菌,那后来飞入的青霉就无法制造出无菌圈。

2.青霉。一粒青霉芽孢落入其中一个培养皿,杀死葡萄球菌造成无菌圈。

——小概率事件之二。霉菌污染常见,但污染弗莱明培养皿的青霉,后来发现是个罕见品种。霉菌百万种,单他实验室角落都能找到几百种,但能杀死葡萄球菌的,只有这一种。罕见品种的青霉芽孢飞进他的实验室、落到有葡萄球菌的培养皿里,运气非凡。

3.温度。青霉和葡萄球菌各自的温度需求不同。青霉喜欢凉爽,摄氏15-25度下生长。葡萄球菌喜欢温暖,25度以上生长。

——小概率因素之三。如果实验室始终凉爽,青霉长,而葡萄球菌不长,没有菌,自然看不到无菌圈。如果实验室温度一直高于25度,就只有葡萄球菌没有青霉,也看不到无菌圈。在那个没有空调的年代,偏偏伦敦的天气在那个夏天正好经历了先降温十天后恢复正常的过程,所以弗莱明在9月3号回到实验室,才能看到那个名扬天下的怪圈。

以上一系列的小概率事件连续发生、组合在一起的概率,堪比同一天连中两次彩票大奖。

然而故事并没有结束,弗莱明只是发现了青霉菌里含有可杀菌的青霉素,并没有让青霉素成功得到临床应用。在天赐好运的弗莱明盛名之下,被广大媒体所忽视、所省略的,真正研发、生产和推广了青霉素的弗洛里领导的牛津团队,才是这本书里浓墨重彩描绘的群像。

弗莱明在1929年发现了青霉素后,写了一篇论文发表在《英国实验病理学杂志》上。但在后续的实验中,他并没能成功验证到青霉素的杀菌作用。他的实验之所以失败,主要是因为浓度过低、碰到对青霉素不敏感的细菌等。后来他对青霉素的研究几乎完全停止。

直到十年以后,牛津大学威廉邓恩病理学院院长弗洛里把目光投向了青霉素。

总结起来,弗洛里做对了以下事情:

1.建团队。

弗洛里领导力超群,搭班子眼光精准。他上任为学院院长后,不仅豁达地留任了也参加院长竞选的竞争对手、细菌学家嘉德纳,更是积极招募各种专家,组建现代化的研究团队。他设计的团队要包括生物化学专家、细菌学专家、生物学专家、临床专家等等。而同时代其他医学界人包括弗莱明还是习惯孤军作战的传统模式。

弗洛里又继续招揽了生物化学博士钱恩、化学家亚伯拉罕,以及动手能力超强的生物化学兼细菌学博士席特利。

2.把方向。

弗洛里希望寻找天然抗菌物质,首先通过文献检索逐渐聚焦到三篇文献的三种物质,分别是青霉素、枯草杆菌、绿脓杆菌。后来的事情也验证了他的学术判断力非常敏锐。

3.募经费。

弗洛里先是向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为青霉素研究项目申请经费一百英镑,战争时期经费紧张只批了二十五英镑——有史以来英国(或全世界)政府投资项目里投资回报率最高的一项。用完后,又向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申请三年总计7510英镑的经费,最终获批每年1250英镑、连续五年。

4.攻难关

弗洛里团队一路上闯过了培养青霉菌、浓缩提纯青霉素、动物试验、人体试验、说服药厂投资规模量产等系列难关,最终成功获得了青霉素这个医生们盼望了几个世纪的抗菌药物。在这个跨国界、跨学科的过程中,他的组织领导能力、调动资源能力不可缺少。

以其中一点为例说明弗洛里面对的死结局面:要拿出人体试验的数据,必须请厂家量产青霉素;可是要想让厂家量产青霉素,厂家却要先看人体试验数据。最终还是依靠团队(主要是席特利)的工作,让青霉素产量比一年前增长了一千倍,拿到了足够做人体试验的药量。

成功以后,桂冠却几乎都落在其实只是发现了青霉菌的弗莱明身上。因为在媒体眼中,报道牛津团队的话,故事非常枯燥,充满了柱色谱法、反向提取、实验组、对照组等艰深的概念;而弗莱明的故事则既亲民又充满了神奇、励志的功效。

1945年12月,弗莱明、弗洛里与钱恩获得了诺贝尔奖;席特利受名额限制没能获奖。

弗莱明盘尼西林(弗莱明)

青霉素的故事就是这样。读完后,在我心底,确实有那么一点点张冠李戴的遗憾。尤其是动手能力天才席特利,解决了无数具体的技术难题,完全是青霉素开发工程项目总工程师的角色,却苦于名额限制未能获得诺贝尔奖。

弗莱明的好运令人艳羡;但弗洛里的品格与能力更让我钦佩。虽然是英国绅士,但在我看来,弗洛里有些中国传统文化中“士”的味道。他秉承了医疗救人而不是牟利的信念,不同意团队中钱恩为青霉素提纯步骤申请专利的提议。在跟弗莱明一起的某些尴尬场合,也出于绅士精神,不让名不副实的弗莱明当场难堪。

惋惜也好、遗憾也罢,其实都是旁观者心底的倒影。对于牛津团队,我想发现并研发青霉素,使其临床应用,救治无数人类,这一功德无量的业绩,要远比获奖、逐利更加兴奋、自豪。毕竟,一生能碰到一次这样的机遇,作为科学家已经不枉此生。百年之后的人们是否记得发明者的名字,又有什么关系呢?

三、青霉素的发现者是弗莱明,他获得了哪一年的诺贝尔奖呢

亚历山大·弗莱明是英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医学科学家。他发现青霉素对我们后来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之一。他获得1945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下面是对亚历山大·弗莱明的发现过程的介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921年,身患重感冒的弗莱明坚持工作,在一种培养基中发现了溶菌酶的现象,仔细检查原来是鼻子引起的,从而发现了溶菌酶。

1928年7月下旬,弗莱明带着一堆未经清洗的媒介去度假,这些媒介被堆放在试验台上,以免被太阳晒伤。22年后的9月1日,他被授予了教授职位,原因之一是他发现了溶菌酶。9月3日弗莱明从假期回来,刚进实验室,前助手普利斯到来,一个问弗莱明这段时间在做什么,第一个媒介弗莱明方便接,准备给他,发现媒介优势裂解所示,因此发现了青霉素,并公布第二年6月,这篇论文最终为他赢得了诺贝尔奖。

为了满足青霉菌引起的溶菌酶现象,需要多少偶然因素相互配合才能出现。有人就此写了一篇特别的文章。首先,青霉菌在较低的温度下生长最好,而葡萄球菌在37度下生长最好。第二,青霉菌不能在充满细菌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后,在青霉素出现之前,青霉成熟并产生孢子大约需要5天时间,而青霉素只对快速生长的葡萄球菌有裂解作用。

1940年,弗莱明作为青霉素的发现者首次出名,这为他赢得了25个荣誉学位,15个城市的荣誉公民身份,以及世界各地140多个其他荣誉,包括1945年的诺贝尔医学奖。但他继续在重要场合发表演讲,把青霉素完全归功于牛津小组的工作。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疑问,欢迎补充!

四、弗莱明发明了什么

弗莱明发明了青霉素。

亚历山大弗莱明于1923年发现溶菌酶,1928年首先发现了青霉素。后英国病理学家弗劳雷、德国生物化学家钱恩进一步研究改进,并成功的用于医治人的疾病,三人共获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青霉素的发现,使人类找到了一种具有强大杀菌作用的药物,结束了传染病几乎无法治疗的时代;从此出现了寻找抗菌素新药的高潮,人类进入了合成新药的新时代。

求学经历。

弗莱明的成长之路,远非一帆风顺。在他7岁时,父亲去世。由大哥和母亲将他和几个兄弟养大,他在山野长大,这锻炼了他的观察能力,算是为日后的细菌培养积累了初步的基础。

13岁左右,弗莱明去伦敦投奔他同父异母的哥哥汤姆。汤姆其时已从格拉斯哥大学毕业,去伦敦发展事业并成为了一个眼科学家。他先是在一所类似技校的学校学习,16岁毕业后就去了一家专营美国贸易的船务公司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