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医疗器械 > 正文

医疗器械

国际红十字会创办者是谁(国际红十字会简介)

安心医药2023-11-13医疗器械94
一、国际红十字会什么时候正式成立的国际红十字会是一种医疗慈善机构,1863年2月9日由瑞士慈善家杜南首创,初名“伤兵救护国际委员会”,1880年改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1864年8月22日在日内瓦签

一、国际红十字会什么时候正式成立的

国际红十字会是一种医疗慈善机构,1863年2月9日由瑞士慈善家杜南首创,初名“伤兵救护国际委员会”,1880年改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1864年8月22日在日内瓦签订了第一个改善战地陆军伤者境遇之日内瓦公约,概括地将1863年国际会议决议用国际公约的形式固定下来。国际红十字会从此正式成立。

中国红十字会于1912年1月15日加入国际红十字会,成为其中一员。1919年加入红十字协会。中国政府和红十字会代表曾多次参加国际大会,与国际红十字会各方面进行友好合作。

二、红十字会的简介

中国香港红十字会创立于1950年,前属英国红十字会分会,自1997年7月1日起,随中国香港主权移交中国而成为中国红十字会一个享有高度自治的分会。里程碑 1949港督委派医务卫生署长协助成立英国红十字会中国香港分会,提供寻人、协助难民及为军部医院提供服务。 1950七月十二日英国红十字会正式批准成立中国香港分会。成立第一队义务妇女工作队,为政府医院提供折制纱布。 1951教导荔枝角医院精神病人制作工艺品,是关怀病人服务的雏型。 1952成立捐血服务部,首年捐血人数483人。 1953赈灾仓库启用。发衣物予石硖尾大火灾民。 1954第一所医院学校在荔枝角医院儿科部开办。 1956嘉诺撒圣方济各书院成立第一队红十字会青少年团。 1962特殊学校雅丽珊郡主红十字会学校及儿童安置所启用。赈济受台风温黛袭港影响的灾民。国内难民大量涌港,本会协助赈济。 1965位于湾仔夏悫道的中国香港红十字会总部落成启用。 1967另一所特殊学校甘乃迪中心启用。 1968慈云山开办伤残青少年宿舍。大屿山石壁渡假营舍启用。 1969成为公益金会员机构。 1973流动捐血车投入服务。第三所特殊教育学校玛嘉烈戴麟趾红十字会学校启用。 1975开办成人医疗用具借用服务。丹麦货轮「马士基」号载来三千七百多名越南难民,本会难民服务大为扩展。 1976开办工业急救训练课程。 1979扩展寻人服务,协助越南难民。‧接管北启德难民营,并在营中设立越南难民医疗中心。 1980本会邵逸夫会长率领代表团首次访问中国红十字会。荃湾捐血站开幕。 1981慈云山伤残青年宿舍迁往观塘顺利村易名「顺利宿舍」。 1984位于京士柏道的输血服务中心白普理大厦落成启用。 1987将北启德难民营移交予基督教难民服务处管理。开展儿童医疗用具借用服务。 1989位于修顿中心的青年及福利事务部港岛总部启用,由英国红十字会青少年活动赞助人威尔斯王妃戴安娜主持开幕。 1991本会为中国华东水灾大规模赈灾筹款,共筹得一亿四千四百多万。本会与医院管理局签署管理合约,输血服务中心纳入医院管理局架构。 1992成立第一队耆英制服队伍。 1994工业急救训练中心易名「急救训练中心」,由卫生署资助经常开支。 1995协助社会福利署举办健康护理课程,为安老院保健人员提供合资格护理训练。医院图书馆服务易名「关怀病人及图书服务」,由医管局资助。本会主办亚太区首次急救比赛。 1996位于沙田的中国香港红十字会白普理中心落成。 1997随着中国香港回归中国,本会由英国红十字会分会转为中国红十字会内一个享有高度自治的地方分会。本会获政府委托作为「长者定居广东省续领综援计划」中介机构。中国香港红十字会网页启用。 1998领导本会三十年的会长邵逸夫先生及主席郑栋材博士荣休,分别由董赵洪娉女士及杨铁梁先生继任。协助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制作的亚太区网页启用。本会与中国香港大学医学院及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港合办「大型紧急医疗援助国际培训班」。输血服务中心成立全港首间免费的脐带血库。关怀病人及图书服务在葵涌医院设立全港首间迷你病人戏院。 1999输血服务中心取得ISO9002品质管理证书。‧首次派出一位麻醉师前往非洲肯雅协助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人道工作。 2000庆贺中国香港红十字会五十周年举办「名人服务庆金禧」筹款活动、「急救动力共闯2000」、「凝聚爱心能量、共建关怀社群」服务大行动及「青年力量2000」等活动。发行中国香港红十字会五十周年纪念邮票及九广铁路纪念车票。出版《山上之城》五十周年纪念书册。举办大型国际研讨会-以输血服务、青年工作、特殊教育及推广人道主义为题。 2001进行机构组织更新,将原来的「青年及福利事务部」,分拆成「青年及义工事务部」及「医护服务部」两个部门。本会甘乃迪中心开办全港首个特殊学校中六预科班。 2002获中国红十字总会颁发「特别贡献奖」,以表扬本会于过去十多年来对中国大陆各项救灾、备灾及其他发展项目的特殊贡献。本会输血服务中心将「血液核酸测试(Nucleic Acid Test)」首次引进中国香港,缩短了爱滋病及丙型肝炎的测试空窗期。响应国际义工年暨国际义工日,与社会福利署合办「编织送温暖,网络传爱心」活动,共有1500多位本地及外籍义工参与。开展「爱滋病同伴教育计划」。参与国际红十字会的海外人道工作,派出中国香港首位华人义务医护人员(区耀佳医生)远赴非洲肯尼亚的红十字会战地医院服务。本会输血服务中心凭著推行优质服务的卓越表现,荣获「2002年亚洲医疗机构管理奖」。开办「假日之友」残疾人士假期日间照顾服务。 2003迅速对本港于3月初爆发的「非典型肺炎」(SARS/沙士)作出回应,展开防炎工作,包括:派发38万张推广防炎知识的心意卡、制作「心意树」送予医护人员、制作10万个防炎包送给长者及长期病患者、送赠15万套防炎衣物给病房支援人员及护老者、为隔离中心提供后勤支援等。在「沙士」疫情过后,与国际及国内的红十字会成员分享抗「沙士」的经验。在新界大埔区开展本会首个大型的社区健康教育计划「五星健康五星家」。与中国香港大学法律学系及中国香港城市大学法律学院联合主办第一届中国香港区「红十字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成立「传讯及资源发展部」。 2004参与中国红十字会百周年纪念活动。与中国香港大学法律学系及中国香港城市大学法律学院合办的第二届「红十字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扩展至包括菲律宾、星加坡及中国大陆的大学法律系参赛队伍。玛嘉烈戴麟趾红十字会学校由中国香港大口环迁至位于九龙牛池湾的新校舍。 2005输血服务引进ISO9001/14001质量、环境一体化管理体系认证。主办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于中国香港召开的「全球海啸救灾工作会议」,共40个国家的红十字会代表及国际组织出席。举办「第三届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比赛,共有东亚及东南亚地区11所大学的法律系学生参赛。首次提名中国香港护理人员角逐「南丁格尔奖」,冯玉娟女士成为首位中国香港得奖者。自9月1日起接手管理「中国香港骨髓捐赠者资料库」。南亚海啸救灾工作获破纪录的支持

截至10月底获中国香港市民共港币六亿二千多万元的捐款。在受灾地区的救援及重建工作逐步扩展,于印尼及斯里兰卡设立救灾办事处。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先生及其夫人曾鲍笑薇女士分别接任本会新的赞助人及会长。 2006第4届红十字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大学校际比赛于3月18日举行,一共邀得14所来自亚太区大学的法律学院学生参加,是区内最大规模的比赛。最后由澳洲昆士兰大学胜出。 2006年为红十字青少年金禧纪念,年内举办了一连串庆祝活动,包括3月12日的「红人五十显关怀」、5月7日的「人道服务在中国香港」启动礼及11月19日的「青年力量显关怀」。在青少年会员人数急速增长的带动下,中国香港红十字会的会员及义工人数突破20

000人「中国香港骨髓捐赠者资料库」自2005年底成立后,于2006年度共招募超过6

300名市民登记志愿捐赠骨髓,并接获420名本地及外国病人要求寻找骨髓捐赠者及安排660次进一步的血液测试。最后成功为29名病人找到骨髓作移植治疗。 2006年度周年捐血颁奖典礼得奖人数(捐血25次及其倍数)再创新高,达1

905人。本港捐血纪录保持者亦创下捐血超过350次的佳绩。葵涌医院医院学校精神科由本年9月起首设高中课程。本年9月,甘乃迪中心于玛嘉烈戴麟趾红十字会学校大口环旧址完成扩校工程。国际及赈灾服务部主管苏婉娴女士于10月8日获颁「2006年十大杰出青年」奖项,以表扬其在人道救援工作的卓越表现及贡献。「五星健康五星家」社区健康计划于本年度推展至葵青区,并于10月14日举行启动礼。截至2006年尾,中国香港红十字会已从南亚海啸筹得款项中拨款约港币5亿元用于紧急赈灾工作及分配投放于中、长期的重建与发展工作。服务地区遍及印尼、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印度、泰国、缅甸、孟加拉及非洲塞舌尔。青年及义工事务部在多所大专院校推动「国际服务领袖培育计划」,把关怀足迹推展至广东河源山区、泰国布吉和蔻立,以至非洲肯雅,大大扩阔他们的人道视野。本年12月初,医护服务部与北京市红十字会携手合作,在北京市为51名急救师资举办急救师资特训课程,为2008年举办的北京奥运作好准备。 redcross/home.cfm?Mid=84&FMid=83&popup=0&langid=2

中国香港红十字会创立于1950年,前属英国红十字会分会,自1997年7月1日起,随中国香港主权移交中国而成为中国红十字会一个享有高度自治的分会。里程碑 1949港督委派医务卫生署长协助成立英国红十字会中国香港分会,提供寻人、协助难民及为军部医院提供服务。 1950七月十二日英国红十字会正式批准成立中国香港分会。成立第一队义务妇女工作队,为政府医院提供折制纱布。 1951教导荔枝角医院精神病人制作工艺品,是关怀病人服务的雏型。 1952成立捐血服务部,首年捐血人数483人。 1953赈灾仓库启用。发衣物予石硖尾大火灾民。 1954第一所医院学校在荔枝角医院儿科部开办。 1956嘉诺撒圣方济各书院成立第一队红十字会青少年团。 1962特殊学校雅丽珊郡主红十字会学校及儿童安置所启用。赈济受台风温黛袭港影响的灾民。国内难民大量涌港,本会协助赈济。 1965位于湾仔夏悫道的中国香港红十字会总部落成启用。 1967另一所特殊学校甘乃迪中心启用。 1968慈云山开办伤残青少年宿舍。大屿山石壁渡假营舍启用。 1969成为公益金会员机构。 1973流动捐血车投入服务。第三所特殊教育学校玛嘉烈戴麟趾红十字会学校启用。 1975开办成人医疗用具借用服务。丹麦货轮「马士基」号载来三千七百多名越南难民,本会难民服务大为扩展。 1976开办工业急救训练课程。 1979扩展寻人服务,协助越南难民。‧接管北启德难民营,并在营中设立越南难民医疗中心。 1980本会邵逸夫会长率领代表团首次访问中国红十字会。荃湾捐血站开幕。 1981慈云山伤残青年宿舍迁往观塘顺利村易名「顺利宿舍」。 1984位于京士柏道的输血服务中心白普理大厦落成启用。 1987将北启德难民营移交予基督教难民服务处管理。开展儿童医疗用具借用服务。 1989位于修顿中心的青年及福利事务部港岛总部启用,由英国红十字会青少年活动赞助人威尔斯王妃戴安娜主持开幕。 1991本会为中国华东水灾大规模赈灾筹款,共筹得一亿四千四百多万。本会与医院管理局签署管理合约,输血服务中心纳入医院管理局架构。 1992成立第一队耆英制服队伍。 1994工业急救训练中心易名「急救训练中心」,由卫生署资助经常开支。 1995协助社会福利署举办健康护理课程,为安老院保健人员提供合资格护理训练。医院图书馆服务易名「关怀病人及图书服务」,由医管局资助。本会主办亚太区首次急救比赛。 1996位于沙田的中国香港红十字会白普理中心落成。 1997随着中国香港回归中国,本会由英国红十字会分会转为中国红十字会内一个享有高度自治的地方分会。本会获政府委托作为「长者定居广东省续领综援计划」中介机构。中国香港红十字会网页启用。 1998领导本会三十年的会长邵逸夫先生及主席郑栋材博士荣休,分别由董赵洪娉女士及杨铁梁先生继任。协助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制作的亚太区网页启用。本会与中国香港大学医学院及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港合办「大型紧急医疗援助国际培训班」。输血服务中心成立全港首间免费的脐带血库。关怀病人及图书服务在葵涌医院设立全港首间迷你病人戏院。 1999输血服务中心取得ISO9002品质管理证书。‧首次派出一位麻醉师前往非洲肯雅协助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人道工作。 2000庆贺中国香港红十字会五十周年举办「名人服务庆金禧」筹款活动、「急救动力共闯2000」、「凝聚爱心能量、共建关怀社群」服务大行动及「青年力量2000」等活动。发行中国香港红十字会五十周年纪念邮票及九广铁路纪念车票。出版《山上之城》五十周年纪念书册。举办大型国际研讨会-以输血服务、青年工作、特殊教育及推广人道主义为题。 2001进行机构组织更新,将原来的「青年及福利事务部」,分拆成「青年及义工事务部」及「医护服务部」两个部门。本会甘乃迪中心开办全港首个特殊学校中六预科班。 2002获中国红十字总会颁发「特别贡献奖」,以表扬本会于过去十多年来对中国大陆各项救灾、备灾及其他发展项目的特殊贡献。本会输血服务中心将「血液核酸测试(Nucleic Acid Test)」首次引进中国香港,缩短了爱滋病及丙型肝炎的测试空窗期。响应国际义工年暨国际义工日,与社会福利署合办「编织送温暖,网络传爱心」活动,共有1500多位本地及外籍义工参与。开展「爱滋病同伴教育计划」。参与国际红十字会的海外人道工作,派出中国香港首位华人义务医护人员(区耀佳医生)远赴非洲肯尼亚的红十字会战地医院服务。本会输血服务中心凭著推行优质服务的卓越表现,荣获「2002年亚洲医疗机构管理奖」。开办「假日之友」残疾人士假期日间照顾服务。 2003迅速对本港于3月初爆发的「非典型肺炎」(SARS/沙士)作出回应,展开防炎工作,包括:派发38万张推广防炎知识的心意卡、制作「心意树」送予医护人员、制作10万个防炎包送给长者及长期病患者、送赠15万套防炎衣物给病房支援人员及护老者、为隔离中心提供后勤支援等。在「沙士」疫情过后,与国际及国内的红十字会成员分享抗「沙士」的经验。在新界大埔区开展本会首个大型的社区健康教育计划「五星健康五星家」。与中国香港大学法律学系及中国香港城市大学法律学院联合主办第一届中国香港区「红十字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成立「传讯及资源发展部」。 2004参与中国红十字会百周年纪念活动。与中国香港大学法律学系及中国香港城市大学法律学院合办的第二届「红十字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扩展至包括菲律宾、星加坡及中国大陆的大学法律系参赛队伍。玛嘉烈戴麟趾红十字会学校由中国香港大口环迁至位于九龙牛池湾的新校舍。 2005输血服务引进ISO9001/14001质量、环境一体化管理体系认证。主办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于中国香港召开的「全球海啸救灾工作会议」,共40个国家的红十字会代表及国际组织出席。举办「第三届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比赛,共有东亚及东南亚地区11所大学的法律系学生参赛。首次提名中国香港护理人员角逐「南丁格尔奖」,冯玉娟女士成为首位中国香港得奖者。自9月1日起接手管理「中国香港骨髓捐赠者资料库」。南亚海啸救灾工作获破纪录的支持

截至10月底获中国香港市民共港币六亿二千多万元的捐款。在受灾地区的救援及重建工作逐步扩展,于印尼及斯里兰卡设立救灾办事处。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先生及其夫人曾鲍笑薇女士分别接任本会新的赞助人及会长。 2006第4届红十字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大学校际比赛于3月18日举行,一共邀得14所来自亚太区大学的法律学院学生参加,是区内最大规模的比赛。最后由澳洲昆士兰大学胜出。 2006年为红十字青少年金禧纪念,年内举办了一连串庆祝活动,包括3月12日的「红人五十显关怀」、5月7日的「人道服务在中国香港」启动礼及11月19日的「青年力量显关怀」。在青少年会员人数急速增长的带动下,中国香港红十字会的会员及义工人数突破20

000人「中国香港骨髓捐赠者资料库」自2005年底成立后,于2006年度共招募超过6

300名市民登记志愿捐赠骨髓,并接获420名本地及外国病人要求寻找骨髓捐赠者及安排660次进一步的血液测试。最后成功为29名病人找到骨髓作移植治疗。 2006年度周年捐血颁奖典礼得奖人数(捐血25次及其倍数)再创新高,达1

905人。本港捐血纪录保持者亦创下捐血超过350次的佳绩。葵涌医院医院学校精神科由本年9月起首设高中课程。本年9月,甘乃迪中心于玛嘉烈戴麟趾红十字会学校大口环旧址完成扩校工程。国际及赈灾服务部主管苏婉娴女士于10月8日获颁「2006年十大杰出青年」奖项,以表扬其在人道救援工作的卓越表现及贡献。「五星健康五星家」社区健康计划于本年度推展至葵青区,并于10月14日举行启动礼。截至2006年尾,中国香港红十字会已从南亚海啸筹得款项中拨款约港币5亿元用于紧急赈灾工作及分配投放于中、长期的重建与发展工作。服务地区遍及印尼、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印度、泰国、缅甸、孟加拉及非洲塞舌尔。青年及义工事务部在多所大专院校推动「国际服务领袖培育计划」,把关怀足迹推展至广东河源山区、泰国布吉和蔻立,以至非洲肯雅,大大扩阔他们的人道视野。本年12月初,医护服务部与北京市红十字会携手合作,在北京市为51名急救师资举办急救师资特训课程,为2008年举办的北京奥运作好准备。

参考: redcross/home.cfm?Mid=84&FMid=83&popup=0&langid=2

简史中国香港红十字会创立于1950年,前属英国红十字会分会,自1997年7月1日起,随中国香港主权移交中国而成为中国红十字会一个享有高度自治的分会。里程碑使命及理想我们力求这世界每一个人都尊重及保护人的生命和尊严;所有人都能不分种族、信仰及背景,乐意和自愿地向伤病者、受困苦者及弱势社群施以援手。我们倡导人道精神,相信及尊重人类生命的价值及个人的尊严。我们提供无私及至善的关怀,保护生命和健康,扶助容易受伤害的人士,让他们有能力过著安全及有尊严的生活。我们宣扬志愿服务精神,组织和训练义工,并提供机会,让他们得以助人自助,实践人道精神。我们支持世界红十字运动,致力扩展全球性的人道服务网络、鼓吹人们对生命及尊严的关注,倡导持久和平。核心价值我们坚守红十字运动的七项基本原则:人道、公正、中立、、志愿服务、统一及普遍。我们尊重生命、人的价值和潜能,无论他们健全与否。我们以人道而非慈善精神为本;我们服务他人而非单纯施予。我们提供优质的关怀照顾、并致力提高服务水平,以臻至善。我们的工作会向服务对象、支持者和社会负责。我们相信志愿服务精神及人类团结互助的理想。

参考: redcross/home.cfm?langId=2&Ver=G

三、国际红十字会的英文缩写是什么啊

国际红十字委员会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Red Cross( ICRC)国际红十字委员会

[1]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标志汉语:红十字国际委员会

英语: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Red Cross(ICRC)

法语:Comité international de la Croix-Rouge(CICR)

西班牙语:Comité Internacional de la Cruz Roja(CICR)

葡萄牙语:Comitê Internacional da Cruz Vermelha(CICV)

国际红十字会创办者是谁(国际红十字会简介)

俄语: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йКомитетКрасногоКреста

阿拉伯语:اللجنةالدوليةللصليبالأحمر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分别于1917年、1944年、1963年三次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于1863年2月9日创立于日内瓦,曾经在日内瓦公约及多次国际红十字大会中正式发表声明,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是一独立团体,有它自己的章程。

组织简介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是一个独立、中立的组织,其使命是为战争和武装暴力的受害者提供人道保护和援助。

国际法赋予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永久职责是为受到冲突影响的被关押者、伤病人员和平民采取公正行动。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在大约80个国家设有办事机构,员工总数超过12,000名。

在冲突情况下,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协调各国红十字会和红新月会及其国际联合会的有关行动。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是国际红十字、红新月运动以及国际人道法,尤其是《日内瓦公约》的发起者。

红十字会已成为国际三大组织之一,与联合国、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等国际组织相比,有着更悠久的历史。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职责与使命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具有一项国际社会所赋予的法律职责。此项职责具有两个渊源:

《日内瓦公约》,它使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承担以下任务:探视被关押者;组织救援行动;帮助离散家庭重新团聚以及在武装冲突期间进行类似的人道活动。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章程》,它鼓励该组织在《日内瓦公约》不适用的国内暴力事件中承担类似的工作。

《日内瓦公约》是有拘束力的国际法条约,它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适用力。《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章程》是在红十字与红新月国际大会上通过的。该大会每四年召开一次,《日内瓦公约》的缔约国都参加会议,因此,它赋予了《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章程》一种准法律或“软法律”的地位。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历史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从1863年至近代的历史可分为四部分:红十字创建初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8至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从一个人自发地帮助受伤士兵的行动开始,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已经成长为一个帮助世界上数百万战争受害者的组织,在过去140年中,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参与了人类历史上的多数重大危机。

在开展活动的同时,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一直致力于发展规制武装冲突的法律以便更好地保护那些没有参加或不再参加战斗的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与《日内瓦公约》息息相关。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创建与初期阶段(1863- 1914)

在1863年至1914年期间,通过委员会日趋有效的行动和各国红十字会(红新月会,对土耳其而言)的创立,亨利•杜南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与红十字的发展并行的是现代人道法的诞生:适用于所有冲突的各国同意的规则保证了为伤者和病者提供帮助,后来也适用于被关押者和平民。

从一开始,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就在其中发挥了核心作用,而且其在人道法发展方面的工作与其为受害者所作的一线工作是不可分割的。

1.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官方网站

http://www.icrc.org/chi

四、国际红十字会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国际红十字会是一种医疗慈善机构,1863年2月9日由瑞士慈善家杜南首创,初名“伤兵救护国际委员会”,1880年改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1864年8月22日在日内瓦签订了第一个改善战地陆军伤者境遇之日内瓦公约,概括地将1863年国际会议决议用国际公约的形式固定下来。国际红十字会从此正式成立。

中国红十字会于1912年1月15日加入国际红十字会,成为其中一员。1919年加入红十字协会。中国政府和红十字会代表曾多次参加国际大会,与国际红十字会各方面进行友好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