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医疗百科 > 正文

医疗百科

噻嗪类利尿剂的常见副作用有(噻嗪类利尿剂)

安心医药2023-11-13医疗百科93
一、简述噻嗪类利尿的临床应用有哪些氢氯噻嗪【药理作用】1.利尿作用:噻嗪类增强NaCl和水的排出,产生温和持久的利尿作用。2.抗利尿作用:噻嗪类利尿药能明显减少尿崩症患者的尿量及口渴症状,主要因排Na

一、简述噻嗪类利尿的临床应用有哪些

氢氯噻嗪

【药理作用】

1.利尿作用:噻嗪类增强NaCl和水的排出,产生温和持久的利尿作用。

2.抗利尿作用:噻嗪类利尿药能明显减少尿崩症患者的尿量及口渴症状,主要因排Na+使血浆渗透压降低而减轻口渴感。

3.降压作用:噻嗪类利尿药是常用的降压药。

【临床应用】

1.水肿:可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水肿。对轻、中度心源性水肿疗效较好,是慢性心功能不全的主要治疗药物之一。

2.高血压病:本类药物是治疗高血压的基础药物之一。

3.其他:可用于肾性尿崩症及加压素无效的垂体性尿崩症。也可用于高尿钙伴有肾结石者,以抑制高尿钙引起的肾结石的形成。

【不良反应】电解质紊乱(如低血钾、低血钠、低血镁、低氯血症和代谢性碱血症)、高尿酸血症、高血糖、高脂血症、过敏反应。

二、呋塞米及氢氯噻嗪的利尿作用有何不同

呋塞米药理学作用:本品为短效、强效的磺胺类利尿剂。作用于髓袢升支粗段,通过抑制cl-的主动重吸收和na

的被动重吸收而起效。由于nacl的重吸收减少,肾髓间质渗透浓度降低,浓缩功能降低,尿量增加。本品能扩张小动脉,降低外周阻力,从而减轻左心负担,并通过强力的利尿作用迅速减少血容量及回心血量,从而使左心负担减轻。本品抑制髓袢升支髓质部和皮质部对na+、cl-的重吸收,促使na+、cl-、k+和水分的大量排出,同时也阻断肾小管对mg2+、ca2+的重吸收,增加mg2+、ca2+的排出,其利钠作用较噻嗪类利尿药强大。本品可扩张肾血管,增加肾血流量,调整肾脏血流分布。

螺内酯:为醛固酮的竞争性抑制剂。作用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阻断na+-k+和na+-h+交换,结果na+、c1-和水排泄增多,k+、mg2+和h+排泄减少,对ca2+和p3-的作用不定。由于本药仅作用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肾小管其他各段无作用,故利尿作用较弱。另外,本药对肾小管以外的醛固酮靶器官也有作用。

噻嗪类利尿剂的常见副作用有(噻嗪类利尿剂)

氢氯噻嗪:(1)对水、电解质排泄的影响。①利尿作用,尿钠、钾、氯、磷和镁等离子排泄增加,而对尿钙排泄减少。本类药物作用机制主要抑制远端小管前段和近端小管(作用较轻)对氯化钠的重吸收,从而增加远端小管和集合管的na+-k+交换,k+分泌增多。本类药物都能不同程度地抑制碳酸酐酶活性,故能解释其对近端小管的作用。本类药还能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减少肾小管对脂肪酸的摄取和线粒体氧耗,从而抑制肾小管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②降压作用。除利尿排钠作用外,可能还有肾外作用机制参与降压,可能是增加胃肠道对na+的排泄。(2)对肾血流动力学和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影响。由于肾小管对水、na+重吸收减少,肾小管内压力升高,以及流经远曲小管的水和na+

增多,刺激致密斑通过管-球反射,使肾内肾素、血管紧张素分泌增加,引起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下降,肾小球入球和出球小动脉收缩,肾小球滤过率也下降。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以及对亨氏袢无作用,是本类药物利尿作用远不如袢利尿药的主要原因。

这三种利尿剂的药理是不一样的,呋塞米比氢氯噻嗪作用要强,这2种都是排钾的,容易引起电解质混乱,特别是低钾血症,螺内酯是保钾利尿剂,所以常搭配运用,避免电解质混乱。

希望能帮到您!

三、利尿药有哪些

(1)呋喃苯胺酸。本品为强利尿剂,能抑制肾小管髓袢升支髓质部及皮质部对Na+、Cl-的再吸收,尿中Na+、K+和水的排出量增多。此外,还有降低肾血管阻力,增加肾血流量和降压等作用。特点是作用迅速、强大而短促。使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水肿、脑内压升高,也可用于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用法与用量:口服、肌注或静注,5毫克/千克,每天1~2次,连用2~3天。

(2)氢氯噻嗪。本品为常用的中效利尿药。用于心性、肝性及肾性等各种水肿。并有轻度降压作用。忌与洋地黄配合使用。用法与用量:肌注或静注,10~50毫克/次。

(3)醋酸钾。本品服用后,可使血钾含量增加。肾脏为维持血钾的正常浓度,排出大量的K+,同时带出大量的水分产生利尿作用。可用于心性及肾性水肿,但在肾功能严重障碍时严禁使用。因为钾过高,能产生抑制心脏机能的毒性反应。用法与用量:口服,1~3克/次。

四、噻嗪类利尿药简介

目录 1拼音 2简介 3作用 4功效及用量 5禁忌 1拼音

sāi qín lèi lì niào yào

2简介

噻嗪类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具有中等强度的口服利尿药,其基本结构为7磺酰胺基1,2,4苯骈噻二嗪1,1二氧化物。氯噻嗪是这类药中首先合成并经深入研究的一种,其它衍生物基本性能相似,剂量虽不同,但可达同样强度。主要区别在于作用时间长短不同。最常用的是双氢氯噻嗪。

3作用

主要作用部位是髓袢升支的皮质部及远曲小管前段。由于噻嗪类抑制髓袢升支段对Cl和Na+的重吸收,致使管腔内渗透压增加,水的重吸收也随之减少,结果尿量及尿中Na+,Cl排出增多。由于运输至远曲小管的Na+增多,从而可促进Na+K+交换,致使尿K+排出增加。长期应用可引起低血钾。此外,噻嗪类对碳酸酐酶有轻度抑制作用,致使H+—Na+交换减少,尿中HCO3排出有所增加。噻嗪类还可减少尿酸和Ca++的排出。

噻嗪类具有降压作用,其初期降压作用是由于Na+与Cl的排出,使细胞外液及血管内容量减少,长期用药则可减少外周阻力,出现持续降压效果,这可能与直接血管扩张有关,部分地由于离子浓度改变和分布于血管壁离子减少,使血管平滑肌对高压***的反应性降低。另一可能是噻嗪类利尿药具有磷酸二酯酶抑制作用,使细胞内cAMP升高,改变膜的通透性或离子流出致使血管平滑肌松弛。噻嗪类还有抗利尿作用,不论由于中枢性抗利尿激素(ADH)缺乏或肾脏对血循环的ADH不敏感的尿崩症均有效。其原因是由于本类药物减少远侧端收集管游离水生成;此外,由于利尿使血容量缩小,肾小球滤液在近侧肾小管重吸收增加,结果到达远侧肾单位与收集管的液体减少,以致降低游离水的损失。还认为本类利尿药引起低血钾而诱发ADH分泌增多。

4功效及用量

噻嗪类口服易吸收,约1小时后出现明显利尿作用,4~6小时达高峰,除氯噻嗪作用较短外,其余均在15小时以上。目前常用的双氢氯噻嗪口服后1小时出现利尿,3~6小时达到高峰,持续12~18小时,降压作用于3~4日内显效,停药后药效持续一周以内。药物主要经小球过滤与近曲小管分泌以原形(约95%)经尿排泄。其半寿期平均为9小时(2~15小时)。在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肾功能不全患者中,半寿期可延长。芐氟噻嗪、三氯噻嗪、环戊氯噻嗪等脂溶性高,其作用强,在肾小管易被重吸收,因而维持有效时间较长;而氯噻嗪水溶性高,在胃肠道吸收差,排泄又快,需用大剂量,故已被其它衍生物所取代。

临床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水肿,以心性水肿较好,是轻、中度心性水肿的首选利尿药。如与洋地黄合用则应注意补钾,以免引起洋地黄中毒。噻嗪类已广泛作为治疗高血压病药物。此外,还可用于尿崩症和特发性高尿钙伴有尿结石的治疗。

利尿用量:除环戊氯噻嗪和三氯噻嗪用量较低外,一般口服一次25~50mg,一日2~3次。降压用量:口服每次25mg,每日1~3次。临床也用芐氟噻嗪,利尿用量:每次5~15mg,每日一次,维持量每日2.5~5.0mg。降压用量每次5mg,每日2~3次。

5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