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常用泻药(泻药)
一、常用的泻药有哪些
泻药是通过促进肠道蠕动,增加肠内容积和润滑肠道,软化粪便等方式促进排粪的一类药物。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便秘、排除胃肠道内的毒物以及腐败分解产物,还可与驱虫药合用以驱除肠道寄生虫。常用泻药根据作用方式和特点,可分为容积性泻药、刺激性泻药和润滑性泻药三类:
(1)容积性泻药又称盐类泻药,为不易被肠壁吸收的硫酸钠和硫酸镁等盐类药物,借助于其在肠内形成高渗盐溶液,阻止肠道吸收水分,增加肠内容积,产生机械刺激,促进肠蠕动,引起下泻。
(2)刺激性泻药又称植物性泻药,在胃中一般不发生作用,进入肠内能分解出刺激性有效成分,刺激局部肠黏膜及肠壁神经,使肠道蠕动加强而产生下泻作用,如大黄、番泻叶、蓖麻油等。
(3)润滑性泻药又称油类泻药,可润滑肠道和肠内容物,使粪便加速后移,引起排粪,如液状石蜡、植物油、动物油等。
二、泻药有哪些
泻药是促进大便排泄的药物,主要用于大便秘结或排出肠内毒物。按其作用性质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容积性泻药(也叫做盐类泻药或机械刺激性泻药)。这类药物口服后不易被肠道吸收而又容易溶解于水,使肠内渗透压升高,能吸收大量水分并阻止肠道吸收水分,于是肠内保留大量水分,容积增大,扩张肠道,对肠粘膜产生刺激,反射性引起小肠蠕动增强,促使内容物迅速进入大肠而引起泻下作用,达到排便的目的。常用的有硫酸镁、硫酸钠、甲基纤维素、琼脂等。
第二类,刺激性泻药。此类药物本身或分解后代谢产物可以刺激肠壁,使肠道蠕动增加,促使粪便排出。常用药物有果导(酚酞)、蓖麻油、大黄、番泻叶等。
第三类,润滑性泻药。口服后肠内不被吸收,并阻碍水分的吸收,因此有软化大便润滑肠壁的作用,适用于痔疮,高血压,外科手术后,老人和小孩的便秘。常用药物有液体石蜡。常用量5~15毫升/次,因能妨碍脂溶性维生素AD,K,以及钙、磷的吸收,故不宜久用。
第四类,湿润性泻药。这类药物为一些具有软便作用的表面活性剂,可降低粪便表面张力,使水分浸入粪便,产生膨胀、软化,容易排出。如辛丁酯磺酸钠。
三、泻药的原理
泻药是能增加肠内水分,促进蠕动,软化粪便或润滑肠道促进排便的药物。临床主要用于功能性便秘。分为容积性、刺激性和润滑性、渗透性、膨胀性泻药等。盐类泻药。在肠道难以吸收,大量口服形成高渗压而阻止肠内水分的吸收,扩张肠道,刺激肠壁,促进肠道蠕动。此外镁盐还能引起十二指肠分泌缩胆囊素(cholecystokinin),此激素能刺激肠液分泌和蠕动。一般空腹应用,并大量饮水,2~8小时即发生下泻作用,排出液体性粪便。导泻作用剧烈,故临床主要用于排除肠内毒物及某些驱肠虫药服后连虫带药一起排出等需快速清洁肠道的患者。
口服高浓度硫酸镁或用导管直接注入十二指肠,因反射性引起总胆管括约肌松弛,胆囊收缩,发生利胆作用。可用于阻塞性黄疸、慢性肿囊炎。
乳果糖(渗透性泻药)为半乳糖和果糖的双糖。它在小肠内不被消化吸收,故能导泻。未被吸收部分进入结肠后被细菌代谢成乳酸等,进一步提高肠内渗透压,发生轻泻作用。
四、泻药的作用机理是什么常用的泻药有哪些
泻药是通过促进肠管蠕动,增加肠内容积和润滑肠道、软化粪便等方式促进排粪的一类药物。主要用于肠道便秘或排除肠内毒物以及腐败分解产物等。按其作用特点分为以下几类:
(1)刺激性泻药:直接作用于肠粘膜,使肠管蠕动加强,产生下泻,如大黄、番叶、蓖麻油等。
(2)容积性泻药:又称盐类泻药,为不易被肠壁吸收的硫酸钠和硫酸镁,借助于其在肠内形成高渗盐溶液,阻止肠道吸收水分,增加肠内容积,产生机械刺激,促进肠蠕动,引起下泻。
(3)润滑性泻药:可润滑肠道和肠内容物,使粪便加速后移,引起排粪,如液状石蜡、植物油、动物油等。
(4)神经性泻药:一些拟胆碱药,如氨甲酰胆碱、毛果芸香碱、新斯的明等,也能促进肠蠕动,加强分泌,引起下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