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能治愈吗(埃博拉)
一、埃博拉在哪些国家爆发过
埃博拉在非洲的很多国家都爆发过,如刚果、利比亚、尼日利亚、肯尼亚、津巴布韦等国都爆发过埃博拉。埃博拉病毒又译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于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刚果的埃博拉河地区发现。
埃博拉埃博拉病毒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
埃博拉是世界上最高级别的病毒之一,比艾滋病病毒还要可怕得多,病毒一旦入侵人体,医学治疗的速度就很难赶上病毒攻击人体的速度。
埃博拉有较强的传染性和病死率,如未及时防控很容易让疫情大规模爆发,所以埃博拉也被称为最致命的病毒之一。
二、埃博拉病毒起源
埃博拉病毒起源于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扎伊尔即现在的刚果(金)的埃博拉河地区。病毒的起源尚不得而知。该病毒通过野生动物传到人,并且通过人际间传播在人群中蔓延。但基于现有证据,人们认为果蝠(狐蝠科)可能是埃博拉病毒的宿主。
“埃博拉”是扎伊尔(即刚果民主共和国)北部的一条河流的名字。1976年,一种不知名的病毒光顾这里,疯狂地虐杀“埃博拉”河沿岸55个村庄的百姓,致使数百生灵涂炭,有的家庭甚至无一幸免,“埃博拉病毒”也因此而得名。
事隔3年(1979年),“埃博拉”病毒又肆虐苏丹,一时尸横遍野。经过两次“暴行”后,“埃博拉”病毒随之神秘地销声匿迹15年,变得无影无踪。
1995年1月起在扎伊尔及1996年2月起在加蓬暴发流行:在扎伊尔基奎特(Kikwit)市发病316例,死245例,病死率78%;在加蓬奥果韦伊温多(Ogooue Ivindo)发病46例,死31例,病死率67.4%。
扩展资料
病毒结构形态
“埃博拉”病毒的形状宛如中国古代的“如意”,利用电子显微镜对埃博拉病毒属成员的研究显示,其呈现一般纤维病毒的线形结构。
病毒粒子也可能出现“U”字、“6”字形、缠绕、环状或分枝形,不过实验室纯化技术也可能是造成这些形状产生的因素之一,例如离心机的高速运转可能使病毒粒子变形。
病毒粒子一般直径约80纳米,但长度可达1400纳米,典型的埃博拉病毒粒子平均长度则接近1000纳米。在病毒粒子中心结构的核壳蛋白由螺旋状缠绕之基因体RNA与核壳蛋白质以及蛋白质病毒蛋白VP35、VP30、L组成,病毒包含的糖蛋白从表面深入病毒粒子10纳米长。
另外10纳米则向外突出在套膜表面,而这层套膜来自宿主的细胞膜,在套膜与核壳蛋白之间的区域,称为基质空间,由病毒蛋白VP40和VP24组成。
三、埃博拉在哪个国家
埃博拉于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刚果(金)(旧称扎伊尔)的埃博拉河地区发现它的存在。
埃博拉病毒,取名于一条流淌在非洲刚果民主共和国的河流。1976年,它杀死河流附近55个村庄里的百姓,使得人类疾病谱上又增加了一个令人闻之色变的名字。
埃博拉其实是一个用来称呼一群属于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下数种病毒的通用术语,它包括扎伊尔、莱斯顿、本迪布焦、苏丹、塔伊森林、邦巴利病毒。邦巴利病毒只在动物体内发现,至少有两种蝙蝠携带这一病毒,莱斯顿型埃博拉病毒也对人不致病,其他4种都会在人身上引发严重且常常致命的疾病。
致病原理
埃博拉病毒主要是通过病人的血液、唾液、汗水和分泌物等途径传播。实验室检查常见淋巴细胞减少、血小板严重减少和转氨酶升高(AST>ALT),有时血淀粉酶也增高。
感染潜伏期为2-21天。感染者均是突然出现高烧、头痛、咽喉疼、虚弱和肌肉疼痛。然后是呕吐、腹痛、腹泻。发病后的两星期内,病毒外溢,导致人体内外出血、血液凝固、坏死的血液很快传及全身的各个器官,病人最终出现口腔、鼻腔和肛门出血等症状,患者可在24小时内死亡。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埃博拉病毒
四、埃博拉病毒在哪个国家爆发
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尼日利亚、塞内加尔、美国、西班牙、马里。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扎伊尔(刚果(金)的旧称)的埃博拉河地区首次被发现,因其极高的致死率而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病毒之一。埃博拉病毒在常温下较稳定,对热有中等抵抗力,60摄氏度下30分钟方能破坏其感染性。紫外线照射两分钟可使之完全灭活。对化学品敏感,乙醚、福尔马林等消毒剂可以完全灭活病毒及其感染性。
埃博拉病毒通常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等途径传播,迄今尚未有确认的通过空气传播的情形,感染潜伏期从2天到21天不等。患者的最初症状是突然发烧、头痛,随后是呕吐、腹泻和肾功能障碍,最后是体内外大出血,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