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医疗百科 > 正文

医疗百科

施一公去西湖大学的原因(施一公 院士)

安心医药2023-11-13医疗百科73
一、施一公相当于什么级别有多厉害施一公教授是国宝级专家!他是河南郑州人,1967年5月5日出生(这个日子很特别),施一公现在是中科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

一、施一公相当于什么级别有多厉害

施一公教授是国宝级专家!他是河南郑州人,1967年5月5日出生(这个日子很特别),施一公现在是中科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

施一公18岁就被保送清华大学读书。毕业后,他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就去美国留学深造,仅花费了五年时间就获得了当地名校最高级别的教授职位。

在他事业上升期,祖国一句呼唤,他毫不犹豫放弃年薪百万美元和自己的事业,扭头回国报效祖国。

2009年,他的成果超过美国,仅用了三年时间就把70多名世界级的人才留在zg工作。

2014年他就研制了癌症疫苗,救了无数的居民。正因为有无数个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的科学人才,祖国才会更加优秀。

关于他的级别,在民办教育中没有级别,在清华大学中应该属于厅级。

二、施一公当选院士了没有之前说排名第一是怎么回事

继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出局”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最终也没能出现在新增院士的名单中。昨天,中国科学院公布了2011年院士增选结果,共产生51名新院士。

当选新院士平均年龄52.6岁

根据昨天中科院的通报,经材料公示、通信评审、会议评审暨选举和后续的审查确认、审议批准等环节,中国科学院在2011年度最终新增51名新院士,新当选院士平均年龄52.6岁,其中60岁(含)以下的43名,占84.3%。最年轻的是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潘建伟,只有41岁。另外,本次新当选院士中,改革开放以后留学回国的占近90%,留学回国人员在我国科技界已成为重要力量。

在当选院士中,基本上都来自各地科研院所。从专业领域看,各学部人数分布相差不多,数学物理学部9名,化学部7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9名,地学部10名,信息技术科学部7名,技术科学部9名。经过此次增选,中国科学院现有院士总人数为727名。

与此同时,经院士推荐、通信预选和全体院士无记名投票选举等环节,中科院2011年新增选产生9名外籍院士,分别来自美国、日本、法国、以色列、英国5个国家,其中诺贝尔奖获得者3名,至此,中科院现有外籍院士总人数为64名。

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规定,中国科学院增选院士每两年进行一次,每次增选总名额不超过60名。最终名单从初选部门推荐和院士推荐,并经学部主席团审议确认的314名有效候选人中产生。

落选施一公步了饶毅后尘

在院士增选过程中,一度风口浪尖的两个人物是饶毅和施一公。

同样从事生命科学研究、在国外学术领域都颇有建树的饶毅和施一公,先后回国到高校任职。去年9月,两人曾联合发表文章,直指中国科研基金分配体制及科研文化的弊端。在被人们提及的时候,这两个人的名字常常被“绑定”。在中科院今年8月公布的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中,饶毅落选,而施一公得以保留。随后,饶毅宣布今后不再参选院士,施一公最终能否当选则备受关注。在昨天的最终名单中,施一公未能“榜上有名”。

承诺履行职责严格自律

在昨天举行的中科院2011年当选院士证书颁发仪式上,新当选院士们现场签署了承诺书,对履行院士职责、严格自律做出公开郑重承诺。这在中科院学部历史上是第一次,是中科院学部主席团加强院士队伍建设新的重要举措。

中国科学院还对评选过程的“公平公正”问题作出了五点说明。首先是严把学术质量关,按照《院士章程》中规定的“创造性”、“系统性”和“实际贡献”的要求,坚持院士学术标准,在评审时强调将讨论焦点集中到学术内涵和真正贡献上,而不是论文和获奖数目。二是各学部严格考察候选人学风道德。坚持一视同仁,对来自不同部门、不同单位、具有不同学术经历的所有候选人,都按照同样的院士标准评审把关。在坚持标准的前提下,更加关注提携一线中青年科技骨干。要求广大院士在增选过程中,排除外界干扰,抵制不正之风。“能否公平公正地评审、发言和投票,是对院士们大局观、责任心和道德水准的一个考验。”晨报记者韩娜

三、施一公是院士吗

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施一公,男,汉族,1967年5月5日出生于河南省郑州市,结构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洲分子生物学学会外籍会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

中国科学院简介

中国科学院(英文名称: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简称中科院)成立于1949年11月,为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

中国科学院提出了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想,先后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创新2020”、《“率先行动”计划暨全面深化改革纲要》,提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创新促进发展,科技引领未来》《创新2050:科学技术与中国的未来》《科技发展新态势与面向2020年的战略选择》等战略研究报告。

据2021年11月中国科学院官网显示,全院共拥有11个分院、100多家科研院所、3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上海市共建上海科技大学)、130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68个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20个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承担30余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行,正式职工6.9万余人,在学研究生7.9万余人。

四、施一公的主要成就

施一公是结构生物学家,主要研究手段——冷冻电镜。2017年诺贝尔奖化学奖就颁给了三位开发冷冻电镜技术的科学家,因为冷冻电镜将生命科学带入了新纪元,让大家看清了以往看不见的蛋白。施一公就是在这个新纪元中走在世界前列的学者。

他在细胞凋亡、大分子机器、膜蛋白研究领域国际领先,曾获国际赛克勒生物物理学奖、香港求是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谈家祯生命科学终身成就奖、瑞典皇家科学院爱明诺夫奖等多个国内外大奖。他“一身三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8年,施一公辞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的工作,全职回到国内,2009~2016年期间担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2015年起出任清华大学副校长至今。

在他的治下,清华生科院有了长足进步,在结构生物学领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清华大学的生命科学学科独立实验室从40多个增加到了100多个。同时,他的学生一个个在国际生物学界崭露头角。

在施一公之前,发国际顶级期刊CNS(Cell,Nature和Science)对于中国学者来说是“鱼跃龙门”。到了施一公,发CNS易如反掌。不仅一年能发很多篇,能在2016年8月26日同期发两篇姊妹论文在Science上,还能在这些期刊上发一个主题(剪接体)的连载。

施一公告诉年轻人,想真正做到拔尖创新、立志将研究做到世界前沿,所有的知识内容都用得上。比如2013年的他还在看中学物理。木瓜君也是经历了多年的科学研究才体会到这一点。无奈作为综合大学标准生科院的配置,当年高等数学和大学物理从内容到师资,都是最低“版本”。

这样培养的科研人员如果想做交叉学科的研究,会发现本科低年级学的课程不对路。而一些世界名校的课程设置却能让学生融会贯通。他们为更高深的科研,打好了基础。其实当初为中国高等教育设置课程的也都是学界泰斗,但往往只局限于本领域。能够跨界看到这种缺陷的,也就是施一公。

扩展资料:

施一公去西湖大学的原因(施一公 院士)

施一公的人物评价:

2008年2月,已成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的施一公,毅然辞职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在海外华人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研究室主任、国际知名神经科学家鲁白说:“他是海外华人归国的典范和榜样”。

由中国科学报社、中国科协科普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等主办的“2013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推选活动2014年1月24日晚正式揭晓,施一公为10位获奖者之一。

“他是闻名世界的结构生物学家,曾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建系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2013年,他的科研小组研究进展不断:首次在RNA剪接通路中取得重大进展,为揭示生命现象的基本原理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他运用X-射线晶体学手段在细胞凋亡研究领域做出突出贡献,为开发新型抗癌、预防老年痴呆的药物提供了重要线索……2013年也是他收获荣誉的一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美国科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双院外籍院士。他在科研中不忘育人之心,他深受学生爱戴。他就是清华大学生命学院院长施一公。”

在美国生活了18年的施一公,2008年初全职回到清华大学工作,后来还放弃了美国国籍。他的归来被认为是中国科技界吸引力增强的标志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施一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