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医疗百科 > 正文

医疗百科

产后耻骨联合分离诊断标准(耻骨联合分离症)

安心医药2023-11-13医疗百科184
一、耻骨联合分离症的治疗孕产后所致耻骨联合分离症,目前最常用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骨盆矫正带进行物理固定矫正,矫正带的弹性可以固定在胯部向内收紧分离的骨盆,特别是双菱形式骨盆带,,双菱形分别固定两侧胯

一、耻骨联合分离症的治疗

孕产后所致耻骨联合分离症,目前最常用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骨盆矫正带进行物理固定矫正,矫正带的弹性可以固定在胯部向内收紧分离的骨盆,特别是双菱形式骨盆带,,双菱形分别固定两侧胯部,左右平衡,前后对应,解决了现今一般骨盆带上窜下滑、不好用、效果差等难题,可助收收紧恢复骨盆,使分离的耻骨联合部快速恢复,大大提高了使用效果,使用简单方便,也是现今产科医生比较看好的一款骨盆恢复用品。

1.针刺耻骨联合两段针刺加电针。

2.推拿推拿手法是本病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常能达到立见功效的效果,再配合适当的卧床休息,病情很快即能恢复。

(1)按揉腰骶:患者取俯卧位,医者先用拇指按揉八髎、白环俞、秩边、环跳等穴位后,再揉、按、滚等手法与骶髂部治疗3~5分钟,并推揉拍打腰骶部组织,以透热为度。

产后耻骨联合分离诊断标准(耻骨联合分离症)

(2)按揉放松:患者取俯卧位,医者先用拇指揉按中级、曲骨等穴位后,再揉按耻骨联合部1~2分钟,肌内收肌群起点处1~2分钟,然后再拿捏股四头肌及推擦股内侧肌群,使局部软组织充分放松。

(3)牵引复位

1.患者取仰卧位,医者用一足蹬住健侧的耻骨下部,双手握住患侧下肢裸部,手足同时协调突然用力做上蹬下牵动作,即可复位。

2.患者取仰卧位,医者双手握住患者双裸部,使患者呈双腿髋屈膝并外旋外展状后,两手突然用力将双腿内旋收拉直,即可复位。

(4)按压复位

1.患者取仰卧位,医者双手掌重叠按压在耻骨联合部,在患者呼吸状态下突然向下用力按住,即可复位。

2.患者取俯卧位,医者双手掌重叠按压于骶尾部正中,在进行旋转按揉的情况下,双手突然用力向下按压,从而使其复位。

3.患者取侧卧位,患侧在上,健侧腿伸直而患侧腿屈髋屈膝,医者面对患者,用一手及前臂拖住患者侧大腿内侧,另一手按压于髋部,先将髋部环转几圈,然后用手同时协调用力,外展下压使耻骨联合逐渐靠近而达复位。

(5)斜板复位:患者取侧卧位,患侧在上,做腰部斜板法,参加急性腰扭伤推拿手法部分。或一手向下按压其骶髂关节处,另一手托起裸上部,双手相反方向用力推板使其复位。

总之,不管用那一种方法复位,其复位后患部疼痛应是明显减轻或消失,下肢屈伸活动功能也即得到恢复。

二、耻骨联合分离症的诊断

1.症状

(1)有明显的外伤史或经产妇女。

(2)耻骨联合部疼痛:重者疼痛剧烈,活动受限,单侧或双侧下肢难以负重,不能行走,翻身困难;轻者行动无力,上下台阶及单腿站立、弯腰、翻身等动作,都可引起局部疼痛加剧。

2.体征

(1)局部压痛与叩击痛明显,髋关节外展、外旋活动受限,耻骨联合加压及骨盆分离与挤压试验阳性。

(2)错移较重者,可触摸到耻骨联合上下缘不齐或分离的间隙。

3.影像学检查 X线片可见耻骨联合间距离明显增宽,超过5mm,有的可达30~50mm,并有上下错位现象。慢性者可见联合之关节面毛躁不平、增生等。

三、何为“耻骨联合分离”

01何为“耻骨联合分离”?

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趾骨联合的位置。在胎儿临产前要入盆,我们经常说的“入盆”指的就是“骨盆”。

骨盆前方的两块耻骨之间,有韧带和纤维软骨连接,故称为耻骨联合。

女性能在自己会阴上方处触摸到,是硬硬的、凸起的一块骨头。

正常情况下,两个趾骨之间有4到6毫米的间隙,并不是紧紧贴合在一起的,怀孕时会增宽2到3毫米。

如果超过十毫米,就会引起耻骨联合分离,孕妇出现各种不适的感觉,最常见的以疼痛为主。

02耻骨联合分离是如何引起的?

耻骨联合分离可能发生于孕晚期、顺产期和产后,属于妊娠并发症,诱因有如下几个:

1)为趾骨联合韧带松弛、断裂而产生的并发症,根本原因是此处病理性薄弱。

由于孕期受到多种激素影响,最常见的为孕酮以及松弛素的作用。韧带、肌肉松弛和骨连接的牢固性降低,耻骨间韧带和纤维软骨变得脆弱,进而导致间隙扩大。

这种松弛多发于孕晚期,生产后韧带还是比较松弛,当猛地下蹲、站起或侧躺时过度前屈大腿,都会发生耻骨联合分离。

很多年轻的妈妈们,产后着急恢复身材,会做强度更大的运动,这时稍微不注意,也可能发生分离情况。

2)也有个别孕产妇存在先天缺陷,比如风湿、骨软化症、结核等。

由于耻骨联合构造处比较薄弱,在生产过程中,发生分离的可能性更高。

3)顺产过程中,若胎儿的头部体积过大、过硬,孕妇用力太猛、宫缩强度太大等,都可能会使耻骨联合处的肌肉和韧带受到损伤,导致撕裂。

4)若发生难产状况,需要阴道手术助产,不合适的强力牵拉会导致骨盆错位,最后出现耻骨联合分离。

03哪些具体症状能判断出是否趾骨联合分离?

早期表现有:耻骨联合处隐痛,腰腹部、腹股沟及下肢酸痛,体位改变和走路时时疼痛加剧。

其中最典型的症状,就是耻骨联合区剧烈疼痛,移动困难,甚至无法行走。

小岛有话说:很多早期的表现可能不明显,孕妇及家人要细心发现。别误认为这是孕中期的正常反应,错过黄金救治时间。

虽然耻骨联合发病机率比较低,但若错过治疗,会对孕妇及腹中胎儿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

如果在孕产期出现类似情况,一定要第一时间去医院就诊,做到万无一失。

▼趾骨联合分离的诊断依据:

✔产后骨盆x线片耻骨联合宽度大于十毫米,如果情况比较特殊,建议进行核磁共振,能进行更加精密的测量和判断。

✔耻骨联合处异常疼痛、行走困难,无法自行改变体位,甚至因疼痛而不能动。

✔可触及到耻骨联合处存在明显间隙,且有压痛,骨盆挤压分离试验呈阳性。

04若出现此情况,五字秘诀保安全

一.躺

如果已经发展到了耻骨联合疼痛剧烈时,一定要第一时间躺下,卧床休息。

小岛建议:床不要太软,建议睡硬板床。

产前采用左侧卧位,产后仰卧位或往没有侧切伤口的那侧。此外,要及时去医院检查,直到恢复正常或症状消失。

二.绑

如果症状比较轻微,要减少下蹲、负重等动作,以及站立或行走的时间。

若情况发展比较严重,建议用束带或骨盆矫正带将骨盆束紧,进行及时固定。

三.慢

坐立时腰背部垫一些软垫,在床上移动时也要尽量缓慢,保持轻动作。

症状比较轻微的患者,下床时要保持双膝并拢的姿势。慢慢以碎步方式前进,注意穿柔软合脚的平底鞋。

四.药

如果疼痛实在难忍,可以采用冰敷的方式缓解。或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镇痛药。

当然,考虑到孕妇的特殊身份,医生会酌情添加,尽量不对胎儿产生危害。

五.钙

平日除了饮食要注意补钙之外,比如肉蛋奶、钙片、维生素D等,也要多晒太阳,促进钙质吸收。

05如何尽可能预防“趾骨联合分离”的病症?

既然耻骨联合分离给孕妇带来的痛苦是巨大的,孕期就一定要多加注意。与其到时候受罪,倒不如提前做好预防工作,谨防出现这种疾病。

1)定期进行孕期检查

准时进行孕期检查是非常必要的,了解身体情况的同时,也要了解是否存在耻骨联合分离的预兆。

做到心中有数,防范于未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地受罪。

2)注意锻炼身体

大部分孕妇怀孕过程中的运动量都非常少,出于担心胎儿的原因,可能会选择在家卧床休息。

但为了身体安全起见,休息和运动一定要有效结合。

平时可以多做一做伸展大腿的运动,简单轻松,在家也不耽误。不仅能够降低耻骨联合分离的几率,也有助于自然分娩。

除此之外,也可以适当下蹲,但时间不要过长,一般控制在15到20分钟即可。

3)可凭借束腹带固定骨盆,增加承重能力

有征兆的孕妈,可以选择25到30厘米左右的束腹带,绑的位置不要太高,尽量以能拖住腹部为宜。

另外,使用时间不宜太长,否则会对腹中胎儿产生一定影响。尽量白天用,晚上睡觉前将其拆下,抬高下肢促进静脉血液回流。

4)均衡营养

此外,吃饭不要太过挑剔,也不要太过大补,更不要让体重超标太多,否则会对身体产生极大负担。

5)采用正确的分娩姿势

不想产后趾骨联合分离,就一定要在助产室或医生的指导下,科学分娩,正确的姿势能够避免阴道撕裂。

6)产后尽量以卧床休息为主

生产后的48小时到72小时,下床活动也尽量幅度小一点,这时关节及盆腔的恢复还不完善。

虽然耻骨联合听起来可怕,但只要做到有效预防、科学救治,还是可以大大降低几率的,准妈妈们不要太担心。

四、孕期 什么是耻骨联合分离症,有何治疗或改善方法

当妇女在怀孕期,尤其是在将分娩前,由于内分泌因素的影响,使骶髂关节和耻骨联合软骨及韧带变松软。在分娩时耻骨联合及两侧骶髂关节均出现轻度分离,使骨盆发生短暂性扩大,有利于胎儿的娩出。产妇大都在分娩后黄体素分泌恢复正常,松弛的韧带及软骨也随之恢复正常。可在0.05%-0.1%的产妇中,因内分泌(黄体素)分泌过多,致使韧带过度松弛,产时两侧骶髂关节及耻骨联合易发生分离。产程过长,胎儿过大,产时用力不当或姿势不正,以及腰骶部受寒等多种因素,造成产时或产后骨盆收缩力平衡失调,有可能使骶髂关节软骨面发生错位。因骶髂关节的关节面粗糙,在形态上变化较多,易发生关节细微错位。由于上述因素,造成产后骶髂关节错位,致使耻骨联合面不能恢复到正常位置,经过一段时间未能自行回复,症状加剧者,就形成了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

患者俯卧,术者站于患侧,在骶髂及腰臀部用衮法治疗,配合按、揉八髎、环跳、大肠俞、关元俞等穴,以及下肢后伸的被动运动,手法宜轻柔。

继而患者取仰卧位,术者立于患侧(以右侧为例);用右腋夹住患者右足踝部,右肘屈曲位,以前臂背侧托住患者小腿后面,左手搭于患肢膝关节的前侧,以右手搭于左侧前臂中1/3处,此时用力夹持患肢,向下牵引1-2分钟。

患者再取健侧卧位,健侧下肢伸直,患侧屈髋屈膝;术者站于前面,一手按住患者肩前部向后固定其躯体,另一手按住患侧髋部,向前推动至最大限度,使扭转的作用力集中在骶髂部,然后两手同时对称用力斜扳。

患者再取仰卧位,术者站于患侧,一手托住患肢小腿后侧;另一手扶住患侧髋部,使髋膝屈曲至最大限度,然后在屈髋位作快速伸膝和下肢拔伸的动作。

患者再取健侧卧位,健侧下肢伸直,患肢膝部置于90°屈曲位。术者站于身后,一手向前抵住患者骶髂关节,一手握住患肢踝上部,向后拉至最大限度,然后两手作相反方向推拉。

患者再俯卧,术者站于患侧,一手向下压住患侧骶髂部,一手托住患肢膝前部,两手对向用力,使下肢后伸至最大限度,然后两手同时作相反方向的骤然扳动,常可听到关节复位的弹响声;再在骶髂部用按、揉、弹、拨等手法理筋,然后擦患侧骶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