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吃什么药效果好(抗心律失常药)
一、【抗心律失常药四大类】抗心律失常的药
不同类型的抗心律失常药联合用药容易产生相互作用,如果用药不当可产生相互拮抗或产生严重毒性反应,下面是我搜集的一篇相关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抗心律失常药物是通过降低自律性,减少后除极、消除折返来降低异位起搏点的活动性,降低除极化组织的传导性、兴奋性,延长有效不应期。药物治疗主要是为预防和逆转心律失常引起的严重不良后果,如心力衰竭、心绞痛、心肌梗死、晕厥、心悸、濒死感、脑缺血及猝死等。因此,不需药物治疗的心律失常尽量不用药物。
1抗心律失常药四大类
1.1钠通道阻滞药(Ⅰ类)通过阻滞钠通道降低动作电位(APD)0相上升速率,降低自律性,不同程度抑制心肌细胞膜对Ca2+、K+的通透性,此外,也可延长快反应细胞的有效不应期(ERP)。
1.2β-受体阻滞药(Ⅱ类)通过阻断心脏β-受体,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所致的起搏电流、钠电流和L-型钙电流增加,导致4相舒张期除极速率减慢,降低起搏点的自律性,此外,也可降低APD0相的上升速率,从而减慢心脏的传导性。
1.3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Ⅲ类)抑制钾通道,降低钾电流,延长心肌细胞APD时程及快反应细胞的ERP,但对心肌细胞APD幅度和去极化速率影响小。
1.4钙通道阻滞药(Ⅳ类)抑制L-型钙电流,提高APD的阈值,降低窦房结的自律性,减慢房室结的传导性。
2常用药物分析
2.1Ⅰ类药:钠通道阻滞药
2.1.1奎尼丁主要用于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电转复前的准备及预防复发,可减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反复发作的室性心动过速及房性、室性期前收缩。ⅠA类药。注意事项:①不良反应:一般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及金鸡纳反应;心血管方面主要为心律失常、心室颤动和心室停搏;特异反应为呼吸困难,发绀等,与剂量无关;②服药期间检查:血压、心电图、血钾浓度、血小板计数等;③小剂量奎尼丁可与多种药物联合应用,提高疗效且可使不良反应减少;④由于奎尼丁可减少地高辛的经肾排泄而增加地高辛的血药浓度,易发生地高辛中毒,与地高辛联合应用时应减少地高辛的用量;⑤避免夜间给药;⑥静脉注射常引起严重的低血压,有较大的危险性[1]。
2.1.2利多卡因主要作用于蒲氏纤维和心室肌,抑制钠离子内流,促进钾离子外流。用于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及强心苷中毒所致的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ⅠB类药。注意事项:老年人及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肝功不良、心功能不全、严重器质性心脏病,开始用时应减量,最好不应超过常用剂量的1/2~2/3,并严密观察药效及不良反应,调整剂量。常见不良反应:头晕、倦怠、嗜睡、恶心、肌肉颤动、惊厥、神志不清、呼吸抑制、低血压、心动过缓等。大剂量可致严重窦缓、传导阻滞、惊厥及心脏停搏,意识丧失。过敏反应可致皮疹、水肿及呼吸停止。肝、肾功能障碍,肝血流量减少,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心肌受损,低血容量及休克等患者慎用。
2.1.3苯妥英钠作用于利多卡因相似,尚有抑制钙离子内流的作用。用于洋地黄毒苷引起的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及对利多卡因无效的心律失常。ⅠB类药。注意事项:苯妥英钠针剂有强碱性,宜用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稀释,不宜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皮疹、眼球震颤、精神异常,静脉注射
过快可引起低血压、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缓,甚至心脏停搏。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动过缓、严重低血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者禁用。
2.2Ⅱ类药:β-受体阻滞剂。阿替洛尔为选择性、长效β1-受体拮抗药,作用同普萘洛尔,但对β2-受体的阻滞作用很弱。用途同普萘洛尔,临床用于治疗心律失常以及高血压、心绞痛。对于糖尿病、哮喘患者不宜用普萘洛尔时可用本品。偶见心动过缓、低血压等不良反应。房室传导阻滞、心力衰竭、严重窦性心动过缓患者及孕妇禁用。糖尿病和哮喘患者使用剂量不要过大。其他同普萘洛尔。
2.3Ⅲ类药:动作电位时程延长药胺碘酮可抑制钠、钾、钙通道,降低窦房结及蒲氏纤维的自律性、传导性,明显延长APD、ERP及心电图Q-T间期。临床应用于室性和室上性心动过速和早搏、阵发性心房扑动和颤动、预激综合征等。注意事项:一般不良反应有角膜色素沉着、胃肠道反应、头昏、头痛、肌无力、感觉异常、运动失调、日光敏感性皮炎等。心血管不良反应: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心脏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缓。甲状腺功能障碍及对碘过敏者禁用。
2.4Ⅳ类药:钙通道阻滞药。维拉帕米可抑制L-型钙通道,降低窦房结自律性,减慢房室结传导性,延长窦房结、房室结ERP。尚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用于室上性和房室结折返引起的心律失常,对强心苷中毒引起的室性期前收缩有效,多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首选药。还可用作抗心绞痛药。
注意事项:有恶心、轻度头痛、眩晕、心悸、低血压、心力衰竭、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支气管哮喘患者、心力衰竭者慎用。低血压、传导阻滞、心源性休克患者禁用。不宜与β-受体阻滞药合用。本品可使地高辛的血药浓度升高,合用时注意调整地高辛的剂量[2]。
3临床用药
首先应分清楚心律失常是属于哪一类型心律失常,其次应严格掌握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具体适应证。最好根据电生理检测的结果,查清楚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再选择针对性强的药物进行治疗。在使用抗心律失常药之前,最好能先查清和尽量去除引起心律失常的病因和诱因(如过度劳累,睡眠太少,饮用过多咖啡、浓茶、可乐类饮料,大量吸烟、精神紧张、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肌缺血和预激综合征等)。有些患者在消除病因和诱因后,心律失常可缓解,如果心律失常仍无改善,此时再考虑对症用药。不同类型的抗心律失常药联合用药容易产生相互作用,如果用药不当可产生相互拮抗或产生严重毒性反应,如β-受体阻滞剂与维拉帕米合用可造成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因此,联合用药只限于难治性和严重的心律失常。最好选择作用途径不同、可产生协同作用、不良反应少的药物。
参考文献:
[1]蔡军.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疗效分析.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6):26.
[2]石丰富.78例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5):473-474
二、抗心律失常的药物有哪些
抗心律失常药常用的有:
普罗帕酮:针剂 70mg/支;
艾司洛尔:针剂 0.1g/支;
维拉帕米:片剂 40mg/片针剂:5mg/支;
胺碘酮(进口):片剂 0.2g/片;
普萘洛尔:片剂 10mg/片。
全部个人工作总结,希望对您有用。
三、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有哪些哪些副作用小
根据百度百科词条的解释,心律失常(arrhythmia)是由于窦房结激动异常或激动产生于窦房结以外,激动的传导缓慢、阻滞或经异常通道传导,即心脏活动的起源和(或)传导障碍导致心脏搏动的频率和(或)节律异常。事实上,心律失常的病因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情绪刺激: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压力过大,导致情绪波动,也可以引发心律失常;第二种是药物因素:有些药物如果使用不当也可以引起心律失常,许多抗心律失常药可以引起心律失常,如D受体阻滞剂、胺碘酮等,维生素C也可以引起心律失常。第三种是不良生活习惯:平时如果生活作息不规律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日积月累,也是会引发心律失常的。
事实上,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抗心律失常的药物主要有四大类,其中Ⅰ类主要是用于阻断心肌和心脏传导系统的钠通道,具有膜稳定作用,减慢传导速度;Ⅱ类β受体阻滞药,主要是为了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所致的起搏电流、降低自律性,减慢传导性,药物主要包括普萘洛尔、阿替洛尔、美托洛尔等;Ⅲ类主要作用是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抑制多种钾电流,药物有胺碘酮;Ⅳ类钙通道阻滞药,主要包括维拉帕米、地尔硫卓等。
事实上,不管是哪类药,都是有副作用的,我们不妨分别来介绍一下:
第一,Ⅰ类的副作用主要是胃肠道反应、低血压、心动过缓、传导阻滞。
第二,Ⅱ类的副作用是导致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并可能诱发心力衰竭和哮喘、低血压等。长期应用对脂质代谢和糖代谢有不良影响,故高脂血症、糖尿病患者应慎用。突然停药可产生反跳现象。
第三,Ⅲ类的副作用主要是口干、恶心、腹胀、腹泻、头痛、头晕等。静注过快可出现血压下降、心动过缓,严重者可致心脏停搏。
第四,IV类的不良反应一般与剂量有关,比较常见的副作用有窦性心动过缓、房窒传导阻滞及Q-T间期延长,少数患者发生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及肝坏死,个别患者出现间质性肺炎或肺纤维化。
事实上,不管是哪类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基本上都是有副作用的,毕竟“是药三分毒”,由于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比较复杂,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也多不相同。从这里来看,当我们在选择药物时,一定要做好全面的考虑,同时也应该讲究用药的剂量及方法,才能取得预期应有的效果。
四、抗心律失常药的药物简介
英文名称:antiarrhythmic drugs
抗心律失常药是一类用于治疗心脏节律紊乱的药物。随着对心脏电生理特性以及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机制的了解,使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有了较大的进展。
心律失常是心动频率和节律的异常,它可分为快速型与缓慢型二类。缓慢型心律失常可用阿托品或拟肾上腺素类药物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比较复杂,它包括房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动过速、心房纤颤、心房扑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室性心动快速及心室颤动等。本章主要讨论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