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合菌病(芽生菌病)
一、感染与传染病学 皮炎芽生菌病
【概述】
皮炎芽生菌病(blastomycosis dermatitidis)系由皮炎芽生菌引起的一种以肺、皮肤和骨骼为主的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病变。
【流行特征】来源:www.examda.com
本病病原菌为皮炎芽生菌(Blastomyces dermati-tidis),属双相型,其有性期(Ajellomyces derma-titidis)属*囊菌科,可能存在于土壤或腐木内,通过呼吸道或皮肤进入人体。本病主要流行于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非洲也有不少报告,南美、欧洲和亚洲少见。任何年龄都可发病,以20~50岁最多,男性和劳动人民多见。狗和马等动物亦可被感染,但至今尚无动物传给人或人与人直接互相传播的报告。我国也有发现。
【临床表现】
根据传入途径和发病部位,本病可分为下列三型:
(一)原发性肺型开始可有干咳、低热、胸痛等轻度呼吸道症状,日久病情加重,损害蔓延或化脓,可出现脓痰或带血、体温升高、乏力、气急、盗汗,或伴发胸膜炎、纵隔淋巴结肿大。早期胸片显示纵隔阴影扩大,类似结核;后期两肺显示不规则形或大量粟粒性病灶,严重时引起血源性播散。
(二)原发性皮肤型通过损伤的皮肤在接种处产生丘疹或结节,以后化脓,附近淋巴结肿大,好发于暴露部位,病程良性。此型比较少见,多数属于继发型。
【实验检查】
(一)直接镜检取脓液、痰、脑脊液等作氢氧化钾涂片,可见厚壁、圆形或卵圆形、8~15μm直径的芽生孢子,芽颈粗,单芽生,孢浆内有少数颗粒,无荚膜。
(二)培养
1.在葡萄糖蛋白胨琼脂,25℃,10天后开始生长,典型菌落为白色短的绒毛状菌丝,边缘整齐,背面为棕黄色。镜检见1~2μm宽的分隔菌丝,在分生孢子柄的顶端可见单个、3~5μm大小、圆形或梨形小分生孢子。
2.在血琼脂,37℃,呈酵母型生长,镜检与直接检查相同。
(三)动物接种小白鼠腹腔接种,3周后死亡。
【病理说明】
病菌侵入途径与临床表现有密切关系,如从损伤的皮肤传入,损害常为局限性、小片,病程自限。如通过呼吸道,首先引起原发性肺部感染,如不及时治疗,往往经血循环扩散至全身。细胞介导的免疫功能对防止本病菌扩散的作用较体液免疫功能为重要。基本病理变化为化脓性肉芽肿,在巨细胞或微脓肿可见厚壁、芽生孢子伴中性粒细胞浸润,有上皮样细胞形成和不同程度的纤维化。芽孢须与隐球菌、球孢子菌或鼻孢子菌鉴别。
【诊断说明】
确诊有赖于真菌检查,临床表现可供参考。皮肤芽生菌素试验对原发性芽生菌病有参考价值,对继发性病例则无意义。补体结合(CF)试验如效价不断升高,表示病情恶化。皮试、CF、ID与组织孢浆菌病、副球孢子菌病等可发生交叉反应。荧光抗体检查对发现病理标本内真菌有帮助,结合临床,可作出诊断。
鉴别诊断包括肺、皮肤、骨骼以及其他器官化脓性肉芽肿疾病,主要借真菌检查。
【治疗说明】
原发性皮肤型损害可手术或用激光去除,原发性肺或播散性病例可采用氟康唑、两性霉素B、酮康唑、5-氟胞嘧啶等治疗。播散性病例预后不佳。
保护皮肤避免损伤,防止吸入带菌灰尘,避免进入流行地区等,是预防的重要措施。
二、伤口真菌感染的症状
不同类型真菌、不同部位的感染会出现不同的症状,不是千篇一律。
作为植物的一种,真菌包括了霉菌和蕈类。多种真菌的孢子在环境中无处不在,空气中就常常悬浮着这些孢子。在落到皮肤上或被吸入肺部的各种各样孢子中,有的能引起轻微的感染,仅在罕有的情况下才播散到身体其他部位。少数几种真菌,如念珠菌的多数菌株能在人体体表或肠道内正常存活。这些正常机体定居者仅偶尔引起皮肤、阴道或口腔的局部感染,而少有更多的危害。但是,某些真菌株有时可导致肺部、肝脏或身体其他部位的严重感染。
对免疫系统受损的人来说,真菌特别易于引起感染。例如,艾滋病患者或正接受抗癌治疗的患者更易于发生严重的真菌感染。有时,有免疫受损的人发生某些种类真菌的感染,这些真菌很少感染免疫正常的人,但如果发生也会引起损害,如毛霉菌病和曲霉菌病。
有些真菌感染在某些地区更常见。如在美国,球孢子菌病总是无例外地发生在西南部;而组织胞浆菌病则常见于东部和中西部,尤其在俄亥俄州和密西西比河流域。芽生菌病却仅见于北美和非洲。
因为大多数真菌感染发展缓慢,往往经过数月或数年以后患者才意识到需要检查和治疗。这些感染可能很难处理,并常常需要长时间的治疗。抗真菌药有多种类型可供选用。
-组织胞浆菌病
组织胞浆菌病是由荚膜组织胞浆菌引起的感染,主要累及肺部,有时也能播散至全身。
组织胞浆菌的芽孢存在于土壤中,尤其是美国东部和中西部某些州。农民和其他在这些含有芽孢土壤工作的人易于吸入芽孢。吸入大量的芽孢可能发生严重的感染。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更易患组织胞浆菌病,特别是可播散于全身的重型感染。
.症状和预后
大多数人感染后没有任何症状。然而在有感染表现的患者中,组织胞浆菌病表现有3型:急性型、进行性播散型和慢性空洞型。
急性型症状常于吸入真菌孢子后3~21天出现,患者感觉不适,发热和咳嗽。不经治疗,症状一般在两周内自行消失,很少超过6周。此型组织胞浆菌病很少危及生命。
健康成人通常不会发生进行性播散型。本型常见于婴儿和免疫系统受损的病人(如艾滋病患者)。症状可缓慢亦可迅速恶化,肝、脾和淋巴结可肿大,口腔和肠道溃疡较少见。个别患者可发生肾上腺损害,导致艾迪生病。如不进行治疗,90%的此型患者将会死亡,艾滋病患者发生此型组织胞浆菌病即使给予治疗,也可能迅速死亡。
慢性空洞型是一种逐渐发展超过数周的肺部感染,将出现咳嗽和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症状还包括消瘦、严重不适和中度发热。大多数患者不经治疗可于2~6个月内康复。然而呼吸困难可逐渐加重,且部分患者可出现咳血,有时为大量咳血。患者最终因肺部损害或肺部细菌侵袭而死亡。
.诊断和治疗
为了作出诊断,医生从患者的痰、淋巴结、骨髓、肝、口腔溃疡、尿或血采集标本,送实验室进行培养和分析。
组织胞浆菌病急性型患者很少需要药物治疗。然而,进行性播散型患者应用静脉给予两性霉素B或口服伊曲康唑常可获良效。对慢性空洞型患者,虽然感染引起的组织破坏会留下瘢痕,应用两性霉素B或伊曲康唑仍可以清除真菌,与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引起的相似的呼吸问题通常会持续存在。故为减少肺损害,应尽可能早开始治疗。
发生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抑制免疫系统的治疗
抗癌药物(化疗)
皮质类固醇和其他免疫抑制剂
疾病和病情
艾滋病
肾衰竭
糖尿病
肺部疾病,如肺气肿
霍奇金病或其他淋巴瘤
白血病
大面积烧伤
-球孢子菌病
球孢子菌病(圣华金热、峡谷热)是由粗球孢子菌引起常累及肺部的一种感染。
球孢子菌病既可表现为不经治疗即能痊愈轻微的肺部感染(急性原发型);亦可表现为进行性全身播散且常危及生命的严重感染(进行型),后一种类型常常为患者免疫系统受损的标志,通常由艾滋病引起。
球孢子菌的芽孢出现于北美、中美和南美一些地区的土壤中。农民和其他工作中接触土壤的人极易吸入其孢子引起感染。到这些地区旅游受染的人,常在其离开之后才出现症状。
.症状
大多数急性原发型患者无任何症状。如有症状常于感染后1~3周出现。多为轻度发热、胸痛和寒颤,可有咳痰和偶然咯血。部分患者可发展成沙漠风湿病(desert rheumatism)——包括眼表面和关节的炎症(结膜炎、关节炎)以及皮肤结节(红斑性结节)形成等表现的一个疾病。
球孢子菌病进行型不常见,可由急性原发感染后或于高发区长期居住经数周、数月或数年后发生。症状有轻度发热、没有食欲、消瘦、乏力。肺部感染加重可引起呼吸短促。感染还可从肺播散至骨、关节、肝、脾、肾、以及脑和脑膜。
.诊断
患者居住在或近期曾旅行到过流行区,并表现出上述症状,应考虑诊断球孢子菌病。采集患者的痰、脓标本送实验室检查分析。血清学检查可揭示是否有抗真菌抗体存在。在急性原发型患者,该抗体出现早、消失快,但在进行型患者血中持续存在。
.预后和治疗
急性型患者一般不需治疗即能清除病菌和完全康复。但进行型患者应用静脉给予两性霉素B或口服氟康唑治疗,也可选择用伊曲康唑或酮康唑。药物治疗对皮肤、骨或关节等局部感染有效,但停药后易复发。进行性播散的严重球孢子菌病大多危及生命,尤其是发展成脑膜炎(脑和脊髓膜的感染)者。对脑膜炎患者应用氟康唑治疗,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也可作为选择。疗程必须持续数年,常常为终生治疗。脑膜炎患者不经治疗,几乎无一幸免于死亡。
-芽生菌病
芽生菌病(北美芽生菌病,吉尔克里斯特病)是由皮炎芽生菌引起的一种感染。
芽生菌病为一肺部原发性感染,偶可经血流播散。芽生菌孢子可能经呼吸道吸入进入体内,但在环境中孢子的来源尚不清楚,河狸的巢穴曾与一次爆发感染有关联。在美国,大多数感染主要发生在东南部和密西西比河流域。感染也广泛散发于广阔的非洲地区。20~40岁男性最易受感染。本病在艾滋病患者中罕见。
.症状和诊断
肺芽生菌病开始为渐进性的发热、寒战和全身大汗,可发生干咳或咳痰、胸痛和呼吸困难。其肺部感染进展缓慢,有时不经治疗也可好转。
播散型芽生菌病可累及机体多个部位。皮肤感染开始时为一些小丘疹,可为脓泡性丘疹,持续一段短时间后缓慢扩散,发展成一凸起的斑状皮疣,边缘围绕许多无痛性细小脓点,部分可小似针尖。感染累及到骨时表现为疼痛性肿胀。在男性患者,可发生附睾(一种附着于睾丸的索样结构)肿疼或因前列腺感染(前列腺炎)导致的深部不适。
通过显微镜下检查痰液或感染组织如皮肤标本能作出诊断。如发现真菌,进行实验室培养和分析可确诊。
.治疗
芽生菌病应予静脉滴注两性霉素B或口服伊曲康唑治疗。治疗后一周,患者自觉症状即明显改善,真菌迅速得到清除。如不经治疗,感染缓慢恶化,最终导致死亡。
-念珠菌病
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属、尤其是白色念珠菌引起的一种感染。
口腔和阴道粘膜念珠菌感染,常见于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但在糖尿病、艾滋病患者和孕妇中更为常见并且顽固。
免疫系统受损的患者常发生播散至全身的念珠菌病。白细胞数低下的患者——可由白血病或其他抗肿瘤治疗引起,和血管中置放导管的患者均有发生念珠菌血液感染(念珠菌菌血症)的危险。外科手术或其他涉及到心脏和血管的侵入性操作的患者可能发生心脏瓣膜的感染(心内膜炎)。
.症状和诊断
念珠菌病的症状根据其感染组织的不同而变化。例如,口腔感染(鹅口疮)可于口腔内出现疼痛的奶油样白色斑。食管感染后的白膜可致吞咽和进食困难。心脏瓣膜的感染可导致发热、心脏杂音和脾肿大。视网膜(在眼球后的内面上的对光敏感的一层膜)感染可引起失明。血液或肾脏感染可表现发热、血压很低(休克)和尿量减少。
很多念珠菌感染仅依据其症状即能判别。为确定诊断,必须于显微镜下检查皮肤标本发现真菌。血液或脑脊液培养也能揭示念珠菌的存在。
.预后和治疗
口腔或阴道念珠菌感染可局部直接使用抗真菌药,或口服氟康唑治疗。播散于全身的念珠菌病是一种进行性的危及生命的严重疾病,虽然氟康唑对某些患者有效,但通常应予静脉滴注两性霉素B治疗。
某些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可导致念珠菌感染恶化,此时应控制基础疾病以帮助根治念珠菌感染。
-孢子丝菌病
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孢子丝菌引起的一种感染。
孢子丝菌特定的被发现于蔷薇丛、野浆果灌木丛、泥炭癣和其他林地覆盖物上。农民、园丁和林场工人极易被感染。
孢子丝菌病通常累及皮肤和邻近淋巴管。偶可引起肺或其他组织感染。
.症状和诊断
皮肤和邻近淋巴管感染,典型地开始于1个手指,先是出现一个无痛的小结节,以后缓慢增大并形成一个溃疡。数天或数周后,经该手指的淋巴管上行,通过手掌和手臂到达淋巴结,沿途形成许多结节和溃疡。患者通常没有别的症状。
肺部感染可引起肺炎,伴有轻微胸痛和咳嗽,常见于患有其他的肺部疾病如肺气肿的病人。发生于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较少见,如骨、关节、肌肉和眼部。发生在脾、肝、肾、生殖器和脑的感染则极其罕见。
发现特征性的结节和溃疡应考虑孢子丝菌病的诊断。对感染组织标本进行培养并鉴别出孢子丝菌可确诊。
.治疗
累及皮肤的孢子丝菌病一般进展非常缓慢,且罕有危及生命,可应用口服伊曲康唑治疗。口服碘化钾也是可选择的处方,但其疗效不如伊曲康唑,且在大多数人可发生诸如皮疹、流鼻涕,以及眼、口腔和咽部炎症的副作用。对于有生命危险的,全身范围内的感染的治疗,可给予两性霉素B静滴。但越来越多的病例表明,口服伊曲康唑具有同样好或更好的疗效。
三、南美芽生菌病简介
目录 1概述 2疾病名称 3英文名称 4南美芽生菌病的别名 5分类一 5.1 ICD号 6分类二 6.1 ICD号 7流行病学 8病因 9发病机制 10副球孢子菌病的临床表现 10.1皮肤黏膜副球孢子菌病 10.2肺型副球孢子菌病 10.3播散型副球孢子菌病 11副球孢子菌病的并发症 12实验室检查 13其他辅助检查 14诊断 15鉴别诊断 16副球孢子菌病的治疗 16.1磺胺药 16.2两性霉素B 16.3酮康唑 16.4伊曲康唑 16.5氟康唑 16.6外科手术 17预后 18副球孢子菌病的预防 19相关药品附: 1南美芽生菌病相关药物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副球孢子菌病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副球孢子菌病已经自动替换为南美芽生菌病,可点此恢复原貌,或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概述
副球孢子菌又名巴西副球孢子菌,或巴西芽生菌,培养为双相型,在37℃培养为酵母样菌落,在温室培养则为丝球状菌落,实验室中可使菌型相互转化,自然界尚未分离出此菌。近来认为本菌的多发芽生孢子很像球孢子菌破裂后的内生孢子,故一般均称为副球孢子菌。
南美芽生菌病原称副球孢子菌病或巴西芽生菌病,系由副球孢子菌或巴西(南美)芽生菌引起的一种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疾病,好侵犯黏膜、皮肤、肺和淋巴系统。南美洲较为多见,我国尚未见正式报告。本病的感染来源还不清楚。多发生在30岁~50岁之间的中年人,男性多于女性,约19:1,人与人间尚未见有直接传染者。
病原菌经口、皮肤及黏膜损伤处侵入人体是南美芽生菌病的诱发因素,当身体抵抗力减弱而又有病原菌入侵时,不但局部发生病变,且可很快侵入淋巴和血液循环,引起内脏器官的病变。口腔黏膜是常见的最先被感染的部位,其次是肺部,近位淋巴结可肿大。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将其分为皮肤黏膜型和内脏型。可并以肺纤维化和肺气肿,严重时可破坏口、鼻、咽喉及其附近组织而发生穿孔。
南美芽生菌病应与皮肤利什曼病、雅司、皮肤结核及肿瘤等相鉴别。此外,还应与其他深部真菌病如组织胞浆菌病、球孢子菌病、放线菌病、芽生菌病、隐球菌病及孢子丝菌病等相鉴别。对内脏型南美芽生菌病则应与黑热病、结核性淋巴结炎、结核性腹膜炎等相鉴别。
可用两性霉素B、氟康唑、酮康唑、伊曲康唑、磺胺类药物等治疗。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南美芽生菌病至关重要,否则预后差,复发率约15%。避免进入流行区可预防本病的发生。
2疾病名称南美芽生菌病
3英文名称paracoccidioidomycosis
4南美芽生菌病的别名paracoccidioidal granuloma;paracoccidioides brasiliensis;巴西芽生菌病;副球孢子菌性肉芽肿;类球孢子菌病;副球孢子菌病;副球孢子肉芽肿
5分类一感染内科>深部真菌病
5.1 ICD号B41
6分类二皮肤科>真菌性皮肤病>深部真菌病
6.1 ICD号B38.8
7流行病学南美芽生菌病于手工业者发病较多,发病地区有从农村转向城市的倾向。在南美,除智利及圭亚那外,各国都有报道。我国迄今未见报道。本病的感染来源还不清楚。发病年龄多在30岁~50岁之间,男性多于女性,约19:1。
8病因南美芽生菌病由副球孢子菌引起,副球孢子菌又名巴西副球孢子菌,或巴西芽生菌,培养为双相型,真菌学分类为有丝孢菌,属于子囊菌门爪甲团囊菌目爪甲团囊菌科。在37℃培养为酵母样菌落,在温室培养则为丝球状菌落,实验室中可使菌型相互转化,自然界尚未分离出此菌。
本菌为自然界腐生菌,可能经呼吸道、消化道以及皮肤黏膜损伤处进入人体引起感染。自然存在于土壤及木材中,主要分布在中、南部美洲。本菌生态环境尚不明确,但一般多为农业地区,且与接近水源、空气湿度较大有关。近来还有副球孢子菌感染以眼睑、下肢主动脉为首发,且是唯一症状的报告。近来认为本菌的多发芽生孢子很像球孢子菌破裂后的内生孢子,故一般均称为副球孢子菌。
9发病机制南美芽生菌病病原菌经口、皮肤及黏膜损伤处侵入人体是本病的诱发因素。当身体抵抗力减弱而又有病原菌入侵时,不但局部发生病变,且可很快侵入淋巴和血液循环,引起内脏器官的病变。中年男性多见,但人与人间尚未见有直接传染者。
皮肤粘膜损害有些区域呈肉芽肿性浸润,有上皮样细胞及巨细胞,伴急性炎性浸润及脓肿形成。在巨细胞内外可见无芽、单芽甚至多芽的真菌孢子。后者的横切面有如“驾驶盘”,直径可达60μm,无芽或单芽孢子的直径仅5~20μm。
原发性肺部感染多由吸入孢子引起。大部分患者无症状或亚临床症状,可自愈。少部分出现乏力、发热、咳嗽、痰中带血丝、胸痛和呼吸困难。病原菌直接感染或经淋巴、血行播散。皮损为小肉芽肿或溃疡,愈后遗留瘢痕,造成畸形。原发感染经血行播散至肝、脾、小肠以及泌尿生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肌肉、骨骼、脏器,引起肉芽肿和化脓性结节,全身淋巴结亦可受累肿大。以化脓性肉芽肿为主,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在脓液的巨细胞中有菌体孢子,多呈单芽性芽生孢子。
10南美芽生菌病的临床表现南美芽生菌病多发生在中年人,男多于女。皮肤及黏膜损伤是本病的诱发因素。当身体抵抗力减弱而又有病原菌入侵时,不但局部发生病变,且可很快侵入淋巴和血液循环,引起内脏器官的病变。口腔黏膜是常见的最先被感染的部位,其次是肺部,近位淋巴结可肿大。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将其分为皮肤黏膜型、肺型和播散型。
10.1皮肤黏膜南美芽生菌病病原菌常由口腔黏膜或皮肤进入人体,病损开始时多在齿龈、口腔、上颚、咽喉、鼻腔、口唇和舌部。皮肤损害多由黏膜损害蔓延而来,或是来源于内脏血行播散,或由表浅淋巴结溃破引起皮肤穿破,形成溃疡。多发生于面部,以口周和鼻部常见。
初发黏膜的损害是丘疹或水疱,继而形成溃疡,表面覆盖白色渗出物,基底部有出血点。当病变侵入深部时,可破坏会厌、腭垂、软腭而引起穿孔,产生疼痛。口咽部受累可致吞咽困难。口唇受累可致局部发生硬性水肿。牙龈受累可破坏组织而引起牙齿脱落。病变初期附近淋巴结即肿大,尤其是颈部淋巴结,可发硬,但不疼痛,继而局部可发生坏死、化脓、穿破皮肤而形成瘘管。
10.2肺型南美芽生菌病肺部感染多为原发性的,原发性肺部感染多由吸入孢子引起。大部分患者无症状或亚临床症状,可自愈。少部分出现乏力、发热、咳嗽、痰中带血丝、胸痛和呼吸困难。胸部X线检查损害常位于肺的下野,多为双侧。损害可呈结节状、浸润性或条纹状。结节可以分散,也可融合。浸润可以局限,也可弥散。并常有广泛的纤维化,约1/3的病例可形成空洞。一般肺部病变未见有钙化现象,胸膜也很少受累。
10.3播散型南美芽生菌病原发感染经血行播散至肝、脾、小肠以及泌尿生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肌肉、骨骼、脏器,引起肉芽肿和化脓性结节,全身淋巴结亦可受累肿大。根据累及脏器的不同,临床表现多样。病情发展较快,多见于青少年患者。肠道感染多由消化道传播,病变多在回盲部,肠道可有广泛的溃疡,伴有腹痛,恶心、呕吐、肝脾大、腹水,腹腔内淋巴结可以肿大,由此而易被误认为结核或肿瘤。病变扩散时可累及胃、胰、***等处。如果全身淋巴结肿大,常易误诊为霍奇金病。病情发展时,病变可扩散至中枢神经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和肌肉、软骨等处。当肾上腺皮质被累及时,出现艾迪生病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11南美芽生菌病的并发症南美芽生菌病可并以肺纤维化和肺气肿,脏器肉芽肿和化脓性结节。严重时可破坏口、鼻、咽喉及其附近组织而发生穿孔。
12实验室检查1.真菌学检查
(1)直接镜检:痰、分泌物或黏膜刮取物、淋巴结抽取物可以KOH作直接镜检。镜下可见直径约10~60µm大的单芽或多芽性厚壁孢子。
(2)真菌培养:阳性。在沙堡琼脂上室温下生长缓慢,菌落呈褐色扁平状,有皱褶,表面覆短绒毛状气生菌丝。镜下见菌丝两侧有不典型的小分生孢子。
2.血清试验:有免疫扩散法和补体结合法。可检测抗体和抗原。
3.组织病理:以化脓性肉芽肿为主,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在脓液的巨细胞中有菌体孢子,多呈单芽性芽生孢子。
13其他辅助检查X线检查损害常位于肺的下野,多为双侧。损害可呈结节状、浸润性或条纹状。结节可以分散,也可融合。浸润可以局限,也可弥散。一般肺部病变未见有钙化现象。
14诊断根据临床表现、真菌学检查,亦可结合组织病理发现特征性病原菌可确定诊断。
1.南美芽生菌病为地方真菌病,病人常有流行区的居留史。
2.肺部感染者,伴有经久不愈的皮肤溃疡和淋巴结肿大,或多系统受累时需考虑本病的可能。
3.皮肤南美芽生菌病的诊断比较容易,主要是找到病原菌。
15鉴别诊断皮肤黏膜淋巴管炎型应与皮肤结核、肿瘤、皮肤利什曼病、雅司等相鉴别;播散型应与黑热病、结核病、肿瘤等鉴别。另外还应与其他深部真菌病如皮炎芽生菌病、放线菌病、隐球菌病、球孢子菌病、孢子丝菌病和组织胞浆菌病等相鉴别。
16南美芽生菌病的治疗 16.1磺胺药自1940年始,磺胺药便用于治疗南美芽生菌病。早期报道显示 60%以上的病人治疗成功。磺胺嘧啶的用法为每6小时给药1次,成人每天的总量为3~5g,儿童0.2g/kg。也可选磺胺甲氧嗪(长效磺胺)每12小时1次,成人每天总量为1g。治疗应至少持续3年,过早中止治疗可致治疗失败和对磺胺药耐药。复发率约为15%。治疗失败的病人中耐药率为20%~30%。病人对磺胺药的耐受性较好。少数病人有结晶尿和血尿,可通过增加水的摄入或饮用重碳酸盐水来减少这一副作用。其他不良反应还有白细胞减少、皮疹、发热、光敏反应和胃肠道反应等。磺胺类药可治疗轻、中度和播散型感染,在两性霉素B控制病情后维持治疗,与甲氧嘧啶联合效果更佳。
16.2两性霉素B对副球孢子菌十分有效。可用作严重病例的初始治疗,在临床改善后可改用吡咯类抗真菌药物和磺胺类药物。AMB从静脉途径每天给药,剂量为0.25~1.2mg/(kg·d),用至累计剂量1.5g,以后改用3年磺胺类药物或使用常规剂量的吡咯类药物。
16.3酮康唑在体外,副球孢子菌对酮康唑高度敏感,最小抑菌浓度为0.008μg/ml。自1978年起,酮康唑已用于治疗南美芽生菌病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由于其毒性作用较多,目前仅作为备选药物。连续用药1年的临床治愈率达90%以上,复发率低于10%。对于复发的病人可再用该药治疗。酮康唑的用法为:每天200~400mg,口服,疗程1年。胃酸降低或同时服用利福平的病人易致治疗失败。
16.4伊曲康唑伊曲康唑自1982年始用于治疗南美芽生菌病。100mg/d口服,连用6个月,对93%以上的病人有效。该药应餐后服用。副作用较少见。
16.5氟康唑氟康唑的用法为400mg/d,至少用数月。该药的疗效可能不如伊曲康唑,仅用于肾脏或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病人。
16.6外科手术早期局限的皮肤黏膜损害可切除或电灼。口腔、喉头和气管的纤维性狭窄或脑部的肉芽肿须采取手术治疗。
除细胞免疫恢复外,治愈标准包括停止治疗2年后无症状;胸部X线检查阴性;血清学阴性。
17预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南美芽生菌病至关重要,否则预后差,复发率约15%。
18南美芽生菌病的预防1.避免进入流行区是预防南美芽生菌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2.在流行区劳动工作者要避免吸入球孢子。
19相关药品磺胺、磺胺嘧啶、两性霉素B、氧、磺胺甲氧嗪、酮康唑、利福平、伊曲康唑、氟康唑
南美芽生菌病相关药物伊曲康唑胶囊膜炎)、组织胞浆菌病、孢子丝菌病、巴西副球孢子菌病、芽生菌病和其他各种少见的系统性或热带真菌病。【...
酮康唑片泄。【适应症】全身真菌感染,如全身念珠菌病、副球孢子菌病、组织胞浆菌病。由皮肤真菌和(或)酵母菌引起...
酮康唑胶囊菌病。4.组织胞浆菌病。5.着色真菌病。6.副球孢子菌病。由皮肤真菌和酵母菌所致的皮肤真菌病、花斑癣...
酮康唑混悬液真菌感染,如全身念珠菌病、副球孢子菌病、组织胞浆菌病、球孢子菌病、芽生菌病。(2)由皮真菌和(或)酵...
酮康唑胶囊四、犬猫芽生菌病
【临床症状】
芽生菌病是由皮炎芽生菌引起的一种深部真菌性疾病,主要感染犬、猫的肺脏、皮肤和消化道。本病潜伏期的长短取决于动物的体况和抵抗力,短的数日或数月,长的则数年才出现症状,多数呈慢性经过。菌的靶器官组织多数是肺、眼、皮肤、皮下注射组织、淋巴结、胃、鼻腔、睾丸和脑等,这些器官受侵害后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如呼吸困难,咳嗽,X线检查肺叶有局限性小结节及纵隔淋巴结肿大等。体温升高,消瘦。有的皮肤有溃疡,病灶伴有渗出物。部分病例出现眼睑肿胀,流泪,有分泌物流出,角膜浑浊,严重的失明。如侵害关节、骨骼,则出现跛行。约40%~60%的感染犬表现弥散性淋巴结病,淋巴结肿大。
【治疗方案】
治疗则为抗真菌和对症治疗。
[处方1]伊曲康唑,犬:5~10毫克/千克,口服,每日1~2次,连用2~4个月。
[处方2]两性霉素B,犬/猫:0.5~0.8毫克/千克,累计量不超过8毫克,加于5%葡萄糖液中静脉注射,隔日1次。与利福平合用,效果很好。
[处方3]酮康唑,犬:5~15毫克/千克,口服,每日2次,连用4~6个月。
[处方4]氟康唑,犬:1.25~2.5毫克/千克,口服/静脉滴注,每日2次,或2.5~5.0毫克/千克,口服,每日1次,连用4~8周;猫:50毫克/次,口服,每日2次,或2.5~5毫克/千克,口服/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4~6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