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内疝ct表现(腹内疝)
一、腹内疝的诊断
1.病史
多数表现为慢性单纯性、不完全性机械性肠梗阻症状,病史较长,发病缓慢,且可反复发作,从新生儿直到老年人均可发病。
2.辅助诊断
X线钡剂造影有助于内疝的诊断,并可明确内疝的部位和类型。肠梗阻形成后,腹部X线平片可显示出多个液平。肠系膜血管造影的血管影像可辅助诊断。B超检查可在腹内某一部位探测到异常积气,或见一团小肠襻聚集在一起。
3.剖腹探查
当确有某种肠梗阻存在时,如恶心、呕吐、肠鸣音亢进、肠道出血及腹内某个部位有异常隆起时,应及时做剖腹探查术,并可确诊是否为腹内疝及其部位和类型。
二、腹内疝的病因
1.先天性腹内疝一般具有典型的疝环、疝囊、疝内容物等典型结构。如先天性发育不良所致的小肠系膜裂孔、胃结肠系膜裂孔、阔韧带裂孔、横结肠系膜裂孔、闭孔裂孔等,均为先天性腹内疝的发生基础[8]。 2.后天性腹内疝粘连型任何腹部手术后均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腹腔脏器之间,脏器与腹壁的粘连带而形成间隙,增加了腹内疝的发生率。粘连带是构成疝环的重要成分[2]。胃大部切除Billroth II式术后形成腹内疝无论是结肠前或结肠后Billroth II式,吻合口后间隙的存在均有可能成为腹内疝性肠梗阻的潜在危险因素。术后裂隙型直肠癌根治术后腹内疝本术式腹腔内形成两个空隙,一是腹壁造口的结肠与腹壁之间的空隙,术后未缝合降结肠,乙状结肠系膜与左侧腹膜裂隙,小肠疝入致腹内疝[9]。二是盆底腹膜缝合不当或术后腹胀所致盆底腹膜裂开形成间隙,肠管进入即可造成腹内疝。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后腹内疝 T管与腹壁、肝脏、胆总管之间形成的空隙,肠管可经此孔隙形成腹内疝。 3.混合型腹内疝先天性与后天性因素同时存在。
三、腹内疝的临床表现
1.腹痛
继发于腹部手术后的内疝有剧烈腹痛,伴有绞窄性肠梗阻症状,腹痛呈持续性并阵发性加重。网膜囊疝、隐窝疝可引起慢性单纯性肠梗阻,多为反复发作的轻度腹痛。
2.呕吐和便秘
十二指肠旁疝、胃大部切除术后等高位内疝有频繁呕吐及便秘。隐窝疝、网膜囊疝等非嵌顿性腹内疝则多无恶心、呕吐和便秘。
3.腹胀及包块
低位肠管的嵌顿性腹内疝可引起腹胀。网膜囊疝、十二指肠旁疝偶可在上腹部形成包块及局限性腹胀,且叩诊呈鼓音,其他类型的内疝多不能触及包块。
4.腹部手术后内疝
多发生于肠功能恢复并开始进食时,可突发剧烈腹痛、呕吐、肛门停止排便排气,并有面色苍白、脉率加快及四肢发凉等休克症状和腹膜刺激征。
四、腹内疝的治疗
一旦怀疑有内疝时应进行手术治疗,对已诊断为急性绞窄性肠梗阻者更应在充分术前准备的条件下及早进行剖腹探查术。
1.找到内疝后先设法将嵌顿的肠襻复位,然后缝闭疝环口,缝闭疝环口时注意勿伤及重要的血管。若疝入的肠管发生坏死则须予以切除。
2.已找到内疝后,若疝囊颈部过紧不易复位,则应先设法将疝口或裂孔予以扩大,或将疝入的小肠在严密保护下进行穿刺减压,使小肠萎陷以利复位。疝囊颈部往往含有重要血管,不宜全部切开,可在疝囊前壁无血管区切开疝囊。
3.若麻醉下进入腹腔后发现疝入的小肠已自行复位,应在内疝好发部位仔细寻找有无小的疝环口,设法将异常的裂孔或隐窝口予以缝闭,以防内疝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