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的使用方法(干扰素)
一、干扰素有几种
干扰素属于免疫增强剂,主要用于治疗免疫缺陷病、慢性感染性疾病,也可以作为肿瘤的辅助治疗药物。干扰素主要分为干扰素α、干扰素β和干扰素γ,此类药物口服均不吸收,可以通过肌肉注射或者是皮下注射给药。此类药物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的作用,对感冒、乙型肝炎、带状疱疹以及腺病毒性角膜炎等感染有预防作用。也可以用于肿瘤性疾病的治疗,对于成人的骨肉瘤治疗效果较好,对于其他的肿瘤,比如肝癌、乳腺癌、肺癌等,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此类药物主要的不良反应为发热,还会引起嗜睡、头晕、头痛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停药之后症状逐渐消失。
二、什么是干扰素
干扰素是一种常用于乙肝治疗的广谱抗病毒药,常可分为IFN-α、IFN-β、IFN-γ,干扰素除具有抗病毒、免疫调节的作用外,还具有明显的抗细胞增殖作用,因此也常用于白血病的治疗。
干扰素是广谱抗病毒药,但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
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还可通过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
扩展资料干扰素的毒副作用:
1、感冒样综合征
应用干扰素3至6小时后,不少患者会出现发热、寒战等症状,部分人还可能出现头痛、肌肉痛和全身倦怠感。一般治疗2~3次后逐渐减轻。
2、食欲减退
患者使用干扰素时间往往不短,随着药量的不断累积,大部分患者会出现乏力症状,有的则会产生食欲减退。这些慢性症状一般可通过适量运动、足量营养摄入、多饮水来缓解。
3、神经系统
干扰素常可引起昏睡、意识障碍、肢体麻痹和刺痛感等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4、内分泌系统
干扰素还会影响下丘脑-垂体轴的许多激素,刺激激素的分泌,使得肾上腺皮质激素过量释放和男性激素的分泌不足,或者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
5、精神系统
部分接受干扰素治疗的患者可能会出现抑郁症甚至严重的自杀倾向,一次你治疗的早期需要观察患者的精神改变和抑郁倾向,一旦出现这类症状需要及早就医。
6、肝功能损害
肝功能损害和中性粒细胞的减少与干扰素的应用剂量相关。较大剂量应用干扰素的患者,应该每周复查一次肝功和血象。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干扰素对人体有哪些毒副作用?
三、干扰素(IFN)简介
目录 1拼音 2注解 1拼音
gàn rǎo sù(IFN)
2注解干扰素(IFN)是1957年被发现的。它是一类分泌性蛋白,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功能。根据产生干扰素细胞来源不同、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活性的差异,可分为α1b型干扰素、β干扰素和γ干扰素。α1b型干扰素,常用于治疗慢性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干扰素在国内有很大的市场,市场需求预期缺口非常明显。单就乙型病毒携带者,其中有3000万患者为显性症型,若有10%的患者采用干扰治疗,每年的需求量在24亿支,而国内目前总产量仅为4000万支。干扰素的常用方案是100万单位,每周3次,疗程为36个月。
干扰素α/β的生理作用主要有:⑴广谱的抗病毒作用;⑵抑制某些细胞的生长,如抑制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和造血细胞的增殖;⑶免疫调节作用;⑷抑制和杀伤肿瘤细胞。干扰素制剂有自然的和重组的两类。临床应用的干扰素主要是从大肠杆菌中获得的基因重组蛋白,仅表现单一亚型,如α1b。
干扰素的临床应用于:1.治疗病毒性感染,干扰素对乙肝、丙肝、病毒性角膜炎、慢性宫颈炎、新生儿病毒性脑炎以及病毒性感冒均有一定疗效。2.治疗肿瘤,干扰素对多种肿瘤近期有良好疗效,如白血病、淋巴瘤、乳腺癌、食道癌、艾滋病等。
目前从事干扰素研究开发的主要国内上市公司有:
1.海王生:1999年3月,公司斥资1300多万元收购生产α2b干扰素的深圳英特龙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从而获得该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该产品按照国际质量标准GMP条件生产,是国内唯一具有出口条件的企业。公司的α2b干扰素于1999年5月上市,由于受当年年初干扰素降价60%的影响,短期内并未成为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公司生产规模为年产100万支,尚未产生规模效益,并且单位成本约14元,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今年公司将增发新股募集资金1.5亿元用于发展α2b干扰素改造项目,情况将有所改观。
2.大连国际:与病毒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控股设立“病毒性物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拥有年产1000万支(300万IU)α2b干扰素模块自动化生产线。公司具有很强的科研优势,中心领军人物国家“863”计划生物领域首席科学家候云德院士,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基因工程药物α1b干扰素的发明人。其自动化生产工艺的优势直接人产品的生产成本上体现出来,产品单位成本约为8.8元,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并且公司的生产线设计生产能力为1500万支。随着公司产品的陆续上市,其竞争优势将逐渐转化为利润反映在利润表上,公司的医期投资价值空间已经打开。
3.复星实业:公司的γ干扰素(商品名复星克隆伽玛)是国家二类基因工程新药,又称免疫调节干扰素,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肝纤维化等疾病具有良好的疗效,在国内同类产品市场具有垄断地位,占有近80%左右的市场份额,并且进入各地公费医疗药品目录。公司一直在研究γ干扰素的新适应症,按照估计,每开发一个新的适应症可以增加100万支的市场潜力。公司干扰素的新适应症研究主要在“γ干扰素治疗肝纤维化”、“γ干扰素治疗尖锐湿疣”等,同进对γ干扰素治疗肿瘤以及治疗耐药性肺结核等的等临床准备工作也已经开展。该公司是国内唯一进行干扰素新适应症研究的企业,科研优势必将扩大γ干扰素的市场,从而扩大产品的垄断地位。
另外,还有长春高新、太极集团、厦门国贸、哈药集团等上市公司研究开发自己的干扰素产品。在2000年以前国内市场的50%被深圳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所占领,但目前由于干扰素降价该市场将被重新瓜分。(2000.11.14)
四、干扰素的干扰素副作用
干扰素的副作用一:对于打完干扰素的乙肝患者,会在2-5小时内出现发热、恶心、浑身乏力、头晕、头痛等类似于发烧症状,体温可高达38℃~40℃,多在24小时后症状消失。
干扰素的副作用二:干扰素还可影响乙肝患者的消化道功能,使得乙肝患者患者恶心、呕吐、厌油腻、无食欲、腹胀腹痛等现象。
干扰素的副作用三:长期打干扰素治疗还可抑制乙肝患者的骨髓组织,使得血液中血小板以及白细胞含量降低,引发造血异常病症。
干扰素的副作用四:一般在干扰素治疗3个月后,乙肝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脱发,更为严重的患者可出现轻度皮疹等现在。干扰素是病毒侵入细胞后产生的一种糖蛋白。由于几乎能抵抗所有病毒引起的感染,如水痘、肝炎、狂犬病等病毒引起的感染,因此它是一种抗病毒的特效药。此外,干扰素对治疗乳腺癌、骨髓癌、淋巴癌等癌症和某些白血病也有一定疗效。
目前使用干扰素治疗的主要对象是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的病人,而且在乙型肝炎病人中,有以下情况应用干扰素治疗反应较好,
1.治疗前血清ALT或AST有反复波动或酶的活力持续升高者;
2.治疗前血清HBeAg的P/N值偏低(P/N 5~8)或HBV DNA水平低(<100Pg/ml)者;
3.病程较短者;
4.肝脏病理有活动性炎症病变(如有碎屑样坏死)者疗效佳;
5.无重叠感染者(如丙型、丁型肝炎等);
6.无HIV感染或免疫抑制剂治疗者;
7.肝组织内含铁量低者;
8.治疗期间血清中无干扰素中和抗体产生者;
9.女性患者疗效比男性为佳。
急性丙型型肝炎病人因有一半以上的人会发展为慢性丙型肝炎,一般认为应该用干扰素治疗,此外,有的病人不宜使用干扰素治疗如:
1)肝病病情严重的病人。
2)白血球和血小板低于2.0-3.0×109/L的病人。
3)曾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人。
4)有精神障碍、癫痫、抑郁病病史及其他中枢神经功能紊乱的病人。
5)有严重心脏病或其他严重疾病而不能忍受本药之不良反应者。
6)已知对干扰素制品过敏者。
1.用于多种恶性肿瘤,包括毛细胞白血病、慢性白血病、非何淋巴瘤、骨髓瘤、膀胱癌、卵巢癌、晚期转移性肾癌及胰腺恶性内分泌肿瘤、黑色素瘤和Kaposi肉瘤等。
2.与其他抗肿瘤药物并用。
3.作为放疗、化疗及手术的辅助治疗剂。
4.病毒性疾病的防治。干扰素有哪些不良反应
干扰素虽然对治疗乙肝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但是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干扰素的不良反应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发热:治疗第一针常出现高热现象。以后逐渐减轻或消失;
2.感冒样综合征:多在注射后2~4个小时出现。有发热、寒战、乏力、肝区痛、背痛和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食欲不振、腹泻及呕吐。治疗2~3次后逐渐减轻。对感冒样综合征可于注射后2小时,给扑热息痛等解热镇痛剂,对症处理,不必停药;或将注射时间安排在晚上。
3.骨髓抑制:出现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一般停药后可自行恢复。治疗过程中白细胞及血小板持续下降,要严密观察血象变化。当白细胞计数<3.0×10^9/L或中性粒细胞计数<1.5×10^9/L,或血小板计数<40×10^9/L时,需停药,并严密观察,对症治疗,注意出血倾向。血象恢复后可重新恢复治疗。但需密切观察。
4.神经系统症状:如失眠、焦虑、抑郁、兴奋、易怒、精神病。出现抑郁及精神病症状应停药。
5.干扰素少见的副反应有:如癫痫、肾病综合征、间质性肺炎和心律失常等。出现这些疾病和症状时,应停药观察。
6.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状腺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风湿性关节炎、荨麻疹、红斑狼疮样综合征、血管炎综合征和Ⅰ型糖尿病等,停药可减轻。
7.引发冠心病:加重心肌缺血或诱发心绞痛。
8.脱发:发生率亦较高,几乎80%以上的病人在长期用药超过三个月时有不同程度的脱发。
由灭活的或活的病毒作用于易感细胞后,由易感细胞基因组编码而产生的一组抗病毒物质。除病毒以外,细菌、真菌、原虫、立克次氏体、植物血凝素以及某些人工合成的核苷酸多聚物(如聚肌胞)等都能刺激机体产生干扰素。凡能刺激机体产生干扰素的物质统称为干扰素诱生剂。干扰素的主要成分是糖蛋白,按其抗原性不同可分为α、β和γ三种主要类型。其活性及抗原性皆取决于分子中的蛋白质,而与其糖基无关。脊椎动物细胞是产生干扰素的主要细胞,但无脊椎动物(甲壳类及昆虫)及植物细胞(如丁香等)亦发现有干扰素类似物。干扰素对细胞表面的干扰素受体有高度亲和力,它与受体的相互作用可激发细胞合成新的mRNA,产生多种效应蛋白,发挥抗病毒、抗种瘤及免疫调节等作用。干扰素不具有特异性,即由一种病毒所诱发产生的干扰素,能抗御多种病毒甚至其他的胞内寄生的病原生物的能力。动物实验证明,干扰素能抑制多种致癌性DNA病毒和RNA病毒,从而抑制病毒诱发的肿瘤生长。干扰素制剂可用以治疗某些病毒性感染(如慢性乙型肝炎、带状疱疹等),以及治疗多种肿瘤(如骨肉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初期用于病毒性疾病,继而扩大到恶性肿瘤的治疗。但目前所用的干扰素,不论是纯化的天然干扰素,还是以DNA重组技术产生的干扰素,均有许多毒性,临床使用时常可造成白细胞减少、贫血、头痛、发热、肝功能异常、中枢神经系统中毒等。临床应用的干扰素诱生剂,如聚肌胞,毒性较大,而且价格昂贵,此外,人血清中存在破坏聚肌胞的核糖核酸酶,故难以在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