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反应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输液反应)
一、常见的输液反应有哪些
1.发热发冷、寒战、发热(轻者发热常在38℃左右,严重者高热达40-41℃),并伴有恶心、呕吐、头痛、脉快、周身不适等症状 2.心力衰竭、肺水肿突然感到胸闷、气短、咳泡沫样血性痰;严重时稀痰液可由口鼻涌出,肺部出现湿罗音,心率快。 3.静脉炎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红、肿、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4.空气栓塞感觉胸部异常不适,濒死感,随即出现呼吸困难,严重紫绀,心电图可表现心肌缺血和急性肺心病的改变。常见的输液反应类型 1热原反应主要是细菌内毒素经过静脉输液剂进入体内累积量超过人体的耐受量时,便发生热原反应。临床症状是高热、寒颤、皮肤苍白、瞳孔散大、血压升高、白细胞减少;严重者伴有恶心、呕吐、头痛以至于昏迷,甚至休克、死亡。 2热原样反应由于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引起的类似热原的反应,主要受生产、贮存、输液器具、输液操作过程及输液环境等污染。 3过敏反应除表现有皮肤瘙痒、红斑样皮疹等一般过敏反应外,临床常见有类似热原反应的严重过敏反应,难与热原反应区别。 4细胞污染引起被细胞或真菌污染的液体进入体内而引起的一种比热原反应为严重的急性细菌性感染反应,如严重的菌血症或败血症。
二、输液反应常见的反应
1.发热反应:发热反应是输液常见的一种反应,常因输入致热物质引起。多由于输液器和药品质量不合格、环境不洁、无菌操作不严格使致热物质进入体内而引起。
护理:(1)减慢滴注速度或停止输液,及时与医生联系
(2)立即测生命体征,并且每半小时测量体温一次,至病情平稳
(3)对症处理,寒战时适当增加盖被或用热水袋保暖,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
(4)按医嘱给抗过敏药或激素治疗
(5)保留余液和输液器,必要时送检验室作细菌培养
(6)预防:输液前严格检查药液质量、输液用具的包装及灭菌有效期等,防止致热物质进入体内
2.循环负荷过重(肺水肿)肺水肿常与输液速度过快,输入量过多有关
护理:(1)立即停止输液,及时与医生联系,配合抢救,安慰病人
(2)协助病人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回心血流,减轻心脏负担
(3)加压给氧,可使肺泡内压力增高,减少肺泡内毛细血管渗出液的产生;同时给予20%--30%乙醇湿化吸氧,因乙醇能降低肺泡内泡沫的表面张力,是泡沫破裂消散,从而改善肺部气体交换,迅速缓解缺氧症状
(4)按医嘱给予镇静剂、扩血管药物和强心剂、利尿剂等
(5)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通畅,并指导病人进行有效呼吸
(6)必要时用止血带进行四肢论扎
(7)预防: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输液量,对有心肺疾病的病人及老年人、儿童尤应慎重
3.静脉炎:常与长期输入高浓度和刺激性较强的药物,输液导管长期留置,输液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有关
护理:(1)患肢抬高制动,局部用95%乙醇或50%硫酸镁进行湿热敷
(2)超短波理疗
(3)合并感染时遵医嘱给予全身或局部抗生素治疗
(4)预防: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血管壁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应用,并防止药物溢出血管外。同时要有计划的更换注射部位,以保护静脉
4.空气栓塞:常与大量空气经静脉进入血液循环有关
护理:(1)立即停止输液,及时通知医生,积极配合抢救,安慰病人
(2)立即为病人置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位,头低足高位时可增加胸内压力以减少空气进入静脉,左侧卧位可使肺动脉的位置低于右心室,气泡则向上飘逸到右心室,避开肺动脉口,由于心脏搏动将空气混成泡沫,分次小量进入肺动脉内
(3)氧气吸入,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
(4)每隔15分钟观察病人神志、检查生命体征直至平稳
(5)预防:输液前输液管内的空气绝对排净,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加压输液或输血时应专人守护,及时更换输液瓶;拔出较粗近胸腔的静脉导管时必须严密封闭穿刺点
三、输液反应,对人体的危害有多大
最近类似于输液反应的新闻频频见诸于报:
再加上近期全国各地的综合公立医院正在取消门诊输液。一时之间,“输液反应”竟如梦魇一般挥之不散。
输液反应,是什么?
很多人直观地认为:输液反应就是人会心慌胸闷倒地,心脏骤停,如果抢救不及时甚至会丧失生命。这是一个直接并主观的感受。事实上,输液反应发生时,在人体内会经过这一些反应:包括发热反应、过敏反应等。这些反应主要由致热源、药物、杂质、药液温度过低、药液浓度过高及输液速度过快等因素引起。
除了我们平常所见的较为严重的输液反应外(如上述),还会表现为:
●发热:主要为发冷、寒战、面部和四肢发绀,继而发热,体温可达41~42℃。严重者可有昏迷、血压下降,出现休克和呼吸衰竭等症状。
●急性肺水肿:由于输液速度过快造成,不及时处理会导致呼吸困难而死亡。
●血栓性静脉炎:主要是由于注射了高浓度高刺激性的药物引起,也有可能是留置针留在静脉时间过长导致,但是主要表现为局部的沿着静脉方向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
●空气栓塞:一般是出现在液体排空后没有及时进行更换或者拔针,导致空气进入人体,随着血液的流动到达心脏或者肺部形成栓塞。
输液反应,是如何发生的?
我们常常看到一些黑诊所的监控画面,病人从发病到心跳呼吸停止,无法挽回,也只有几分钟的事情。发生如此之快,令人猝不及防,其实我们通常看到的心脏骤停或过敏性休克这些画面,输液反应早已发生。
输液反应常因输入致热物质(致热原、死菌、游离的菌体蛋白或药物成分不纯)、输液瓶清洁消毒不完善或再次被污染;输入液体消毒、保管不善变质;输液管表层附着硫化物等所致。
在不正当诊所输液,由于其人力、药物来源、保质期都无法查知,因此引起输液反应的概率大大增高。在正规医院门诊输液就算是输液反应的发生,也能及时抢救而挽回生命。
过敏性反应,与输液反应不是同一回事
输液反应中的一个类型就是过敏反应。过敏反应多见于皮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诱发哮喘、过敏性休克等。而输液反应绝大部分表现为寒颤,体温骤升,一般出现于输液后30分钟至1小时内,有些可在15分钟内发生。而有一些药物如青霉素、头孢类,容易发生过敏性反应,西咪替丁类容易发生输液反应。
出现输液反应,医护人员和病人该怎么办?
●优先考虑病人的恐慌情绪,病人遇到此类事件会非常紧张、焦虑,学会安抚病人,让病情也能稳定下来。
●千万不要拔输液针头:输液反应发生后,很多病人要求拔出针头。这个做法是错误的,因为很多时候输液反应的抢救需要开放静脉通道,而病人在病情变化的时候血管容易收缩导致静脉通道开放失败。因此,一定要保留静脉通道。
●冷静并“正确”回答病人和家属的问题:输液反应发生肯定会引起家属或病人的疑虑,正确合理的回答问题能打消患者内心的紧张感。
●随时备好急救药物:在一些常发生输液反应或过敏反应的药物静脉滴注时,应在旁边备有肾上腺素等抢救药物。
本文系就医160原创文章,作者:十三医,转载须注明来源和作者,并标明原文网址,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四、输液反应都包括哪些反应
我们在生病之后都会用药,用药的方式有很多种,有的药物是口服,有的是针剂,针剂有的是直接注射,有的时候静脉滴注,但是医学上认为,针剂是没有口服药物安全的,因为给药方式的不同。那么,一般输液副反应怎么治疗以及鉴别呢?
1、输液反应的范围
输液反应实际应该包括药物过敏反应、热原反应、菌污染反应。
(1)药物过敏反应
也称药物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再次接触某一药物相同抗原或半抗原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2)热原反应
是指由致热原引起的反应。
(3)菌污染反应
是指由于液体或输液器具被细菌污染引起的不良反应。
2、热原反应
(1)热原反应的原因
热原反应是指输液过程中由于致热原进入人体后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引起的发热反应,致热原的存在而引起的反应,主要致热原是细菌代谢物(内毒素),具有耐热性、不挥发性、水溶性、滤过性和吸附性的特点,可被强酸、强碱、强氧化剂、超声波等破坏。
(2)临床表现
热原反应的主要表现为输液过程中或输液后,患者突然出现发冷、寒战、面色苍白、四肢冰冷,继之出现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严重时可伴有恶心呕吐、头痛、四肢关节痛、皮肤灰白色、血压下降、休克甚至死亡。一般发生在输液后20分钟左右,也有发生在2~4小时内,一般持续约0.5~1小时。
(3)液体中出现致热原
①药物原料本身含有热原,或在配制过程中污染,储存期间产生热原或发霉变质。
②输液器及各种用具被致热原污染。
③输液前液体配制及输液时的操作不规范,引起液体污染。
(4)热原反应的处置
一旦出现热原反应立即停止输液,但不能撤除输液针或导管,要立即更换输液器,予地塞米松5~10mg(小儿0.25~0.3mg·kg-1)静滴注或静注,或应用氢化可的松100~200mg静滴,或予苯海拉明、扑尔敏肌注。伴有呼吸困难者应予吸氧,烦躁不安者可给予镇静剂,寒战者予保温,高热者予物理降温或退热剂治疗[2]。山莨菪碱(654-2)是有效的治疗药物,静脉应用20~30mg(小儿每次0.3mg·kg-1)可迅速缓解热原反应,其治疗机制为改善微循环,缓解组织缺氧,同时也有利于热原的清除。
(5)输液器及液体的处理
应将输液器具及所输注的液体尽快送检验科进行热原检测及细菌学培养。
3、药物过敏反应
(1)主要临床表现
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表现复杂多样,不同的药物可以引起不同的反应,相同的药物作用于不同的个体也可以产生不同的表现[3]。Ⅰ型变态反应典型的表现是荨麻疹、支气管哮喘、血管性水肿、过敏性休克,其中过敏性休克是最危险的过敏反应,发作迅速,50%发生于给药后5分钟以内,抢救不及时可有生命危险。
患者可同时出现呼吸道梗阻,表现如喉头水肿和支气管痉挛;循环衰竭表现如四肢冰冷、血压不升;中枢神经系统缺氧表现如头痛、烦躁、甚至意识障碍等。Ⅱ型变态反应常见表现为溶血反应。Ⅲ型变态反应多表现为血清病样反应,出现淋巴结肿大、关节水肿、支气管痉挛等。Ⅳ型变态反应一般表现为炎性反应,如接触性皮炎、变应性脑炎、异体组织排异及皮疹等。
(2)治疗
轻症病例应用抗组织胺药物或激素治疗后能迅速好转。对于严重过敏尤其是过敏性休克者应立即抢救,抢救措施为:
①立即停用或清除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
②立即给予1:1000肾上腺素0.5ml肌内注射或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10倍缓慢静脉注射,若未缓解,可于15~30分钟后重复给药,至病情缓解。
③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如予氢化可的松100~200mg或地塞米松5~1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40ml静脉注射,必要时,1~3小时后重复注射。
④扩容、给予血管活性药:间羟胺50~1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滴,必要时可与多巴胺合用。
⑤抗组织胺药物:非那根25~50mg肌内注射。
⑥10%葡萄糖酸钙10~20ml缓慢静脉注射。
⑦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必要时需行气管插管作。
4、乙脑疫苗不良反应
1、局部红肿
宝宝在乙脑疫苗接种部位出现红肿是炎症表现,是身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反应。注射本身就已形成了轻微创伤,有可能引发炎症。个别儿童注射后,局部出现红肿、疼痛,1一2天内消退。
处理方法:如果局部红肿较重,可以热敷(卡介苗接种后红肿严禁热敷)。早晚各一次,每次5分钟左右。并要勤换内衣,避免破溃后感染,如局部感染可涂紫药水。
注意:家长要多加关注注射部位皮肤的红肿现象。如接种部位红肿范围较小,程度较轻,能在几天内消退,说明炎症反应很快被控制了,不会造成伤害,家长无须担心;如果红肿范围较广,较为严重,应到医院就诊,但看医生前要告诉医生疫苗种类和接种时间。
2、发热反应
有的宝宝在接种乙脑疫苗后6—24小时会出现体温升高的现象,其中大多数在37.5℃以下,仅有少数疫苗如百白破疫苗可引起38.5℃左右的发热,一般持续1—2天,很少有3天以上。
这是因为疫苗属于一种灭活的病毒,当注入人体后会产生相应的排斥反应,它是自身免疫系统对异物入侵机体的一种正常反应。
处理方法:一旦发现宝宝发烧,可以采取物理降温的方式,例如:用湿毛巾擦拭额头、胸背、四肢等,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高烧不退则需要立即送往医院进行治疗。
3、全身症状
部分宝宝在发烧的同时还可能伴有头痛,头晕,全身无力,寒颤,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全身症状,以上反应一般多在24小时之内消退,一般体温恢复到正常后,其他症状也就消退,如果高烧不退或有其他异常,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4、皮疹反应
部分宝宝注射乙脑疫苗后出现皮疹,这可能是由于宝宝对药物的过敏反应而产生的,极个别人群由于免疫系统差异还会出现过敏性休克的现象。
处理:一般注射疫苗后,在医院观察1小时左右再回去休息。如有瘙痒,局部发热的现象,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一些抗过敏药物。
注意:注意皮疹的发展,如逐渐减退消失。则为正常,如继续增多,增大.伴随其他表现.应立即就医。
5、血管性水肿
血管性水肿,又称巨大尊麻疹,为突然发作的限局性水肿,其水肿发生的病理部位与尊麻疹不同,弃麻疹的水肿主要发生在真皮浅层,消退快,血管性水肿的水肿发生在真皮深层,俏退缓慢本病分获得性和遗传性两种。获得性血管性水肿发病诱因与尊麻疹相似,药物、食物、吸人物、感染、蚊虫叮咬、冷、热等物理刺激均可诱发。
处理方法:对于血管性水肿主要在于提前预防,在注射乙脑疫苗后留院观察是出现血管性水肿后能够及时治疗的最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