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医药政策 > 正文

医药政策

赤石脂必须搭配禹余粮吗(中草药名方:赤石脂禹余粮汤的功效与作用)

安心医药2023-11-19医药政策116
一、中草药名方:赤石脂禹余粮汤的功效与作用赤石脂禹余粮汤【来源】《伤寒论》【组成】赤石脂30克(碎)禹余粮30克(碎)【用法】上二味,以水1.2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三次温服。

一、中草药名方:赤石脂禹余粮汤的功效与作用

赤石脂禹余粮汤

【来源】《伤寒论》

【组成】赤石脂30克(碎)禹余粮30克(碎)

【用法】上二味,以水1.2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三次温服。

【功用】收敛固脱,涩肠止泻。

【主治】久泻、久痢,肠滑不能收摄者。

【禁忌】急性肠炎及痢疾初起不宜使用。

提醒您:赤石脂禹余粮汤此中草药名方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二、《伤寒论》笔记76|大肠炎—赤石脂禹余粮汤

一七四、“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中痞鞭,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这个处方会用,所有大肠癌、大肠炎、大便带血、下利严重的都可治。生姜泻心汤只用于轻症下利。

有时候一开始就是大肠炎,故不可按发病的过程去下处方,只看证。

理中汤是理中焦的虚,这里病在下焦,下利很严重,一天三、四十次,甚至便血,用理中汤没用。若下利止不住,张仲景说用涩剂,便是赤石脂禹余粮汤。

如何判断大肠发炎? 1、先便后血是外痔;2、先血后便是内痔;3、血便混合下利才是肠炎。

伤寒金匮有一原则:治利的时候,处方下去,去湿、消炎的药都用上了还不能止利,最后的办法是利小便。把大肠小肠里的水导到膀胱去小便排出,利即止。五苓散、猪苓汤都可以利小便。甚至本来就是葛芩连汤证,用后好很多,大便本来臭现在不臭了,但还有下利,可以在葛芩连汤中加些猪苓、伏苓、泽泻、车前子等利尿剂,此条辨即此义。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

赤石脂一斤碎,禹余粮一斤碎。

【神农本草】赤石脂味酸辛,性大温,无毒,主黄疸泄利,肠癖脓血,为固肠收敛要药,厚肠胃,除水湿,收脱肛。

【神农本草】禹余粮味甘寒,无毒,主咳逆、寒热、烦满,为固补下焦要药。

用量及煎煮法:

这两味是涩剂,为石头类药,赤石脂和禹余粮等量,敲碎六碗煮两碗,去滓温服。

艾灸可取:大肠俞、腰俞、中极、关元、水道、水分。

这个处方下去若仍不止利,后面还有更厉害的方子,一个接一个加强,伤寒金匮里的方子可谓相当缜密。

三、禹余粮作用与功效,有什么副作用

【出处】《本经》

【拼音名】Yǔ Yu Lianɡ

【别名】太一余粮、石脑(《本经》),禹哀,太一禹余粮(《吴普本草》),白余粮(陶弘景),禹粮石(《中药志》)。

【来源】为氧化物类矿物褐铁矿的一种矿石。采挖后去净杂石即可。

【原形态】

非晶质。常成葡萄状、肾状、***状、块状、土状等集合体。颜色为褐色到黑色,若为土状则为黄褐色或黄色。条痕为黄褐色。半金属光泽或土状光泽,有时作丝绢光泽。不透明。断面为介壳状或土状。硬度1~5.5。比重3.6~4.0。

主要由含铁矿物经氧化分解后,再经水解汇集沉积而成。

【生境分布】分布很广。产河南、江苏、浙江、四川等地。

【性状】为不规则的斜方块状,一般长6~10厘米,厚1~3厘米,表面淡棕色或红棕色,多凹凸不平,或覆有黄色粉末。断面显深棕色与淡棕色相间的层次,深棕色的部分质坚硬,但可砸碎,砸碎面不整齐而光滑;浅棕色的部分质较松,用指甲可以划动,其黄色粉末极易附着他物。有土腥气,味淡,嚼之无砂粒感。以整齐不碎、赭褐色、断面显层纹无杂石者为佳。部分溶于盐酸。其溶液显铁化合物的各种特殊反应。

【化学成份】为沼铁矿,主要成分大约相当于Fe2O3·3H2O,但因夹杂砂石、有机物等之量不同,所含Fe2O3可从20~78%不等;又常含多量的磷酸盐。青岛市售的禹余粮,主要成分为Fe203,又含Al,Mg,K,Na,PO4等。

【炮制】

禹余粮:拣去杂石,洗净泥土,干燥即得。锻禹余粮:取净禹余粮,打碎,置坩埚内,在无烟的炉火中锻红透,倒入醋盆内淬酥,捞出,晒干。(每禹余粮100斤,用醋30斤)

1《雷公炮炙论》:凡修治,用黑豆五合,黄精五合,水一斗,煮取五升,置瓷锅中,下余粮四两,煮,旋添,汁尽为度,自然香如新米,捣之,又研万杵,方用。

2《本草蒙筌》:禹余粮火锻醋淬,复用磁钵重擂,水澄汁清,勿留沙土。

【性味】

甘涩,平,

1《本经》:味甘,寒。

2《药性论》:味咸。

3《纲目》:性涩。

【归经】

入脾、胃、大肠经。

1《纲目》:手、足阳明血分。

2《本草新编》:入脾、胃、大肠。

【功能主治】

涩肠止血。治久泻久痢,妇人崩漏带下,痔漏。

1《本经》:主咳逆,寒热烦满,下利赤白,血闭症瘕,大热。

2《雷公炮炙论》:益脾,安脏气。

3《别录》:疗小腹痛结烦疼。肢节不利,大饱绝力身重。

4《药性论》:主治崩中。

5《日华子本草》:治邪气及骨节疼,四肢不仁,痔漏等疾。

6《纲目》:催生,固大肠。

7《医林纂要》:补脾,敛固胃气,泻肝,去瘀血,厚大肠。

8《现代实用中药》:外用为撒布剂,治溃疡。配合他种强壮药,作补血剂。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注意】

实证忌服,孕妇慎服。

1《本草经集注》:杜仲为之使。畏贝母、菖蒲、铁落。

2《四声本草》:牡丹为使。

3《本草汇言》:髓虚血燥之病勿用。

【附方】

1治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鞭。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一斤(碎),禹余粮一斤(碎)。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伤寒论》赤石脂禹余粮汤)

2治冷劳,大肠转泄不止:禹余粮四两(火烧令赤,于米醋内淬,如此七遍后,捣研如面),乌头一两(冷水浸一宿,去皮、脐,焙乾,捣罗为末)。上药相和,用醋煮面和为丸如绿豆大。每服食前,以温水下五丸。(《圣惠万》神效太乙丹)

3治女人漏下,或瘥或剧,常漏不止,身体羸瘦,饮食减少,或赤或白或黄,使人无子者:牡蛎、伏龙肝、赤石脂、白龙骨、桂心、乌贼骨、禹余粮各等分。上七味,治下筛。空心酒服方寸匕,日二。白多者加牡蛎、龙骨、乌贼骨,赤多者加赤石脂、禹余粮,黄多者加伏龙肝、桂心,随病加之。(《千金方》)

4治妇人带下:白下,禹余粮一两,干姜等分;赤下,禹余粮一两,干姜半两。上禹余粮用醋淬,捣研细为末。空心温酒调下二钱匕。(《胜金方》)

5治肠气痛,妇人少腹痛:禹余粮为末,每米饮服二钱,日二服。(《卫生易简方》)

6治咳嗽则大肠遗矢者:禹余粮、赤石脂各等分。总和,以黑豆煮过,为极细末。每服二钱,白汤调服。(张元素)

7治大风疠疾,眉发秃落,遍身顽痹:禹余粮二斤,白矾一斤,青盐一斤。为末,罐子固济,炭火一秤锻之,从辰至戌,候冷,研粉,埋土中,三日取出,每一两入九蒸九曝炒熟胡麻末三两。每服二钱,荆芥茶下,日二服。(《圣惠方》)

8灭瘢痕:禹余粮、半夏等分。末之,以鸡子黄和。先以新布拭瘢令赤,以涂之勿见风,日二。(《千金方》)

【各家论述】

1《注解伤寒论》:重可去怯,余粮之重以镇固。

2《纲目》:禹余粮,手、足阳明血分重剂也。其性涩,故主下焦前后诸病。李知先诗曰,下焦有病人难会,须用余粮赤石脂。《抱朴子》云,禹余粮丸日再服,三日后令人多气力。

8《本草汇言》:禹余粮,养肺金,固大肠之药也。凡属水土不和,清浊混乱诸疾,用之奏效。

4《长沙药解》:禹余粮止小便之痛涩,收大肠之滑泄。《伤寒》禹余粮丸,治汗家重发汗,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痛者,以发汗太多,阳亡神败,湿动木郁,水道不利,便后滞气梗涩,尿孔作痛,禹余粮甘寒收涩,秘精敛神,心火归根,坎阳续复,则乙木发达,滞开而痛止矣。赤石脂禹余粮汤用之治大肠滑脱,利在下焦者,以其收湿而敛肠也。

5《本草求真》:禹余粮功与石脂相同,而禹余粮之质,重于石脂,石脂之温,过于余粮,不可不辨。

【摘录】《*辞典》

四、禹余粮简介

赤石脂必须搭配禹余粮吗(中草药名方:赤石脂禹余粮汤的功效与作用)

目录 1拼音 2英文参考 3概述 4拉丁名 5英文名 6禹余粮的别名 7来源 8产地 9采收与初加工 10性味归经 11禹余粮的功效与主治 12禹余粮的用法用量 13禹余粮的化学成分 14禹余粮的药典标准 14.1品名 14.2来源 14.3性状 14.4鉴别 14.5禹余粮饮片 14.5.1炮制 14.5.1.1禹余粮 14.5.1.2煅禹余粮 14.5.2性味与归经 14.5.3功能与主治 14.5.4用法与用量 14.5.5注意 14.5.6贮藏 14.6出处 15参考资料附: 1用到中药禹余粮的方剂 2用到中药禹余粮的中成药 3古籍中的禹余粮 1拼音

yǔ yú liáng

2英文参考

limonite or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limonitum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Limonitum(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limonit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概述

禹余粮为中药名,出《神农本草经》。为氢氧化物类矿物褐铁矿,主要含堿式氧化铁[FeO(OH)][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拉丁名

Limonitum(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英文名

limonite(《中医药学名词(2004)》)

6禹余粮的别名

禹粮石[2]。

白余粮。

7来源

为氧化物类矿物褐铁矿的矿石[2]。

8产地

禹余粮产河南、江苏、浙江、四川等地[2]。

9采收与初加工

采挖后,除去杂石。(《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0性味归经

禹余粮味甘、涩,性寒;入脾、胃、大肠经[2]。

11禹余粮的功效与主治

禹余粮具有涩肠,止血,止带的功效,治虚寒久泻、久痢,便血,崩漏,带下[2]。

禹余粮治大肠咳嗽(每咳便排出粪来):用赤石脂、禹余粮各一斤,打碎,加水六升,煮成一升。去掉渣滓,分两次服。此方名“赤石脂禹余粮汤”。

禹余粮治肠泄不止:用禹余粮四两(火煅、醋淬),加乌头一两,冷水浸一夜,去皮脐。两药共焙为末。稍滴醋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饭前服五丸,温开水送下。

禹余粮治赤白带:用禹余粮(火煅、醋淬),加干姜等分。如仅有赤带,则干姜减半。两药共研细。每服两茶匙,空心服。

禹余粮治崩中漏下(月经过多,有各种颜色,小肚子痛,不能生育):用禹余粮、赤石脂、牡蛎,分别煅过,共研细;加乌贼曲、伏龙肝(炒)、桂心,各药等分为末。每服一小茶匙,温酒送下。忌食葱蒜。

禹余粮治大风疠疾(眉发脱落,遍身顽痹):用禹余粮二斤、白矾一斤、青盐一斤,共研细,装在罐子里,封牢,周围用炭火煅烧自晨至晚约十二小时。特冷却后,研细,埋土中三天。同时,每一两加胡麻(经过九蒸九晒,炒熟)粉三两。每服二钱,荆芥茶送下。一天服两次。

12禹余粮的用法用量

煎服:9~15g[2]。

13禹余粮的化学成分

禹余粮的主成分为含水三氧化二铁堿式氧化铁及堿式含水氧化铁,并含多量的磷酸盐[2]。

14禹余粮的药典标准 14.1品名

禹余粮

Yuyuliang

LIMONITUM

14.2来源

本品为氢氧化物类矿物褐铁矿,主含堿式氧化铁[FeO(OH)]。采挖后,除去杂石。

14.3性状

本品为块状集合体,呈不规则的斜方块状,长5~10cm,厚1~3cm。表面红棕色、灰棕色或浅棕色,多凹凸不平或附有黄色粉末。断面多显深棕色与淡棕色或浅黄色间的层纹,各层硬度不同,质松部分指甲可划动。体重,质硬。气微,味淡,嚼之无砂粒感。

14.4鉴别

取本品粉末0.1g,加盐酸2ml,振摇,滤过,滤液显铁盐(附录Ⅳ)的鉴别反应。

14.5禹余粮饮片 14.5.1炮制 14.5.1.1禹余粮

除去杂石,洗净泥土,干燥,即得。

14.5.1.2煅禹余粮

取净禹余粮,砸成碎块,照煅淬法(附录ⅡD)煅至红透。

每100kg禹余粮,用醋30kg。

14.5.2性味与归经

甘、涩,微寒。归胃、大肠经。

14.5.3功能与主治

涩肠止泻,收敛止血。用于久泻久痢,大便出血,崩漏带下。

14.5.4用法与用量

9~15g,先煎;或入丸散。

14.5.5注意

孕妇慎用。

14.5.6贮藏

置干燥处。

14.6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