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其他资讯 > 正文

其他资讯

流行性出血热出院指导(流行性出血热应该如何治疗)

安心医药2023-11-18其他资讯91
一、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和治疗诊断和鉴别诊断(一)诊断一般依据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在排除其他疾病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诊断,对典型病例诊断并不困难,但在非疫区,非流行季节,以及对不典型

一、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和治疗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一般依据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在排除其他疾病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诊断,对典型病例诊断并不困难,但在非疫区,非流行季节,以及对不典型病例确诊较难,必须经特异性血清学诊断方法确诊。

1.流行病学资料发病季节,于病前二月曾在疫区居住或逗留过,有与鼠、螨及其他可能带毒动物直接或间接接触史;或曾食用鼠类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或有接触带毒实验动物史。

2.症状起病急,有发热、头痛、眼眶痛、腰痛(三痛),多伴有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常依次出现低血压、少尿及多尿现象。

3.体征

(1)毛细血管中毒症面、颈、上胸部潮红(三红),重者呈酒醉貌;眼球结合膜、咽部及软腭充血;咽部、液下、前胸等部位可见出血点(点状、条索状、簇状);重者可见大片瘀斑或腔道出血。

(2)渗出体征球结合膜及眼睑、面部因渗出而水肿,肾区有叩痛。

4.实验室检查

(1)尿常规尿中出现蛋白,且逐渐增多,有红细胞、管型或膜状物。

(2)血象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随病程进展增高,重者可出现类白血病反应,并可出现异形淋巴细胞,重者达15%以上。血小板计数下降,以低血压及少尿期最低。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在发热后期和低血压期因血液浓缩而升高。

(3)血尿素氮(BUN)或肌酐值逐渐增高。

5.特异性血清学诊断用间接免疫荧光法,以EHFV抗原片,检测患者双份血清,恢复期血清IgG荧光抗体效价增高4倍以上者可确诊。如早期IgM荧光抗体阳性,或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患者血、尿细胞内病毒抗原阳性者,可做为早期诊断的依据,有条件者可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酶染色法、反向被动血凝法进行特异性诊断。

6.病程经过本病应具备发热、出血、肾损害三大主征。其病程中多有发热、低血压、少尿、多尿及恢复期等五期经过。如经合理治疗或轻型病例可不出现低血压及少尿期,但多有发热及多尿两期,重者可有两期或三期重叠现象。

(二)早期诊断要点

1.在流行地区、流行季节如有原因不明的急性发热病人,应想到本病的可能。

2.发热伴有头痛、眼眶痛、腰痛、全身痛及消化道症状。

3.查体时应特别注意充血、水肿、咽部及软腭充血、皮肤瘀点及液下出血点和肾区叩痛等。

4.发热病人早期出现尿蛋白阳性而且迅速增加,应按疑似出血热对待。

5.血象检查发现血小板减少,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对本病诊断有帮助。

6.检查血清特异性IgM或双份IgG抗体,或作血液白细胞病毒抗原检测,阳性可确诊。

(三)鉴别诊断

1.以发热为主症者应与上感、流感、流脑、败血症、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病等鉴别。

2.以休克为主症者应与休克型肺炎、暴发型流脑、败血症休克等鉴别。

3.以出血为主症者应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伤寒肠出血、溃疡病出血等鉴别。

4.以肾损害为主症者应与肾小球性肾炎、急性肾盂肾炎及其它原因的肾功能不全相鉴别。

5.以腹痛为主症者应与外科急腹症,如急性兰尾炎、腹膜炎、肠梗阻及急性胆囊炎相鉴别。

6.有类白血病样血象者应与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鉴别。

预后

本病病死率差别较大,野鼠型高,家鼠型低;从3~20%不等,一般平均5%左右。病死率高低不同的原因除与病型不同、轻重有关外,与治疗早晚,措施得当与否有很大关系。死亡原因主要有:休克、肺水肿、心功能不全、尿毒症、腔道大出血以及继发感染等。病后恢复一般较顺利,少数重型病人可在病后遗有腰痛、多尿症状达1年以上。

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仍以合理的液体疗法为主的综合治疗法。预防低血容量休克、疏通微循环、保护肾脏、改善肾血流量,促进利尿,对于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抓好“三早一就”(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疗),把好三关(休克、少尿及出血关)对减轻病情、缩短病程和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热期治疗

1.一般治疗早期应严格卧床休息,避免搬运,以防休克,给予高营养、高维生素及易消化的饮食。对呕吐不能进食者应静脉补充葡萄糖液、电解质溶液,以维持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慎用发汗退热药物,以防止出汗后导致休克发生。

2.液体疗法发热期由于特有的血管系统损伤,血浆大量渗出及出血;高热,进食量减少,或伴有呕吐或腹泻,使大量体液丧失,血容量急剧减少及内环境严重紊乱,是发生低血压休克及肾损的主要原因。液体疗法的重点是针对每个患者的变化特点,维持好体内血容量、水、电解质、酸碱和渗透压的平衡,预防低血压休克的发生,保证肾血容量灌注,减轻损伤。

发热早期、中期、可按出量加1000~1500ml;发热晚期日用量可按出量加1500~2000ml.其补量可参照体温、血液浓缩及血压情况掌握,有少尿倾向,应区别是肾前性还是肾性,以便合理补液。

补液以平衡盐液为主,同时注意热量摄取。部分患者发热后期、中毒症状重,有恶心、呕吐、应依照病情调整酸硷平衡。在发热后期,尿量减至1000ml/日以下时,更应注意补液治疗。如尿蛋白持续“++”以上时,可酌情用20%甘露醇静滴,每日总量,以不超过250ml为宜,并注意出入量平衡和血压改变。

3.皮质激素疗法中毒症状重可选用氢化考地松每日100~200mg或地塞米松5~10mg加入液体稀释后缓慢分次静滴。高热持续不退,尤其是发热、低血压期重叠者可适当加大剂量。

4.止血抗凝疗法根据出血情况,酌情选用止血敏、安络血及白药,但早期应避免用抗纤溶药物。高凝早期,外渗明显,血小板减少者可口服保太松、潘生丁,必要时可予低分子右旋糖酐250~500ml/日,以防止DIC发生。中毒症状重,瘀点迅速增多,尿蛋白明显上升,有DIC指征者,在检验的监测下,可予肝素治疗。

5.抗病毒疗法

(1)病毒唑也叫三氮唑核苷,系一人工合成的广谱抗病毒药,对多种DNA和RNA病毒均有抑制作用。国内一些单位用病毒唑早期治疗EHF,可缩短退热时间,加速尿蛋白转阴,提高越期率,降低病死率。一般宜用于5病日前患者,该药大剂量可引起贫血、白血球减少等造血系统改变,停药后可恢复,孕妇忌用,严重贫血者慎用。

(2)特异性免疫球蛋白我们曾用从EHF患者血清提取制备特异性免疫球蛋白(补体结合效价1:128,中和效价1:64),治疗组给免疫球蛋白(SIG)1ml,蛋白含量5~7mg,肌肉注射,在退热、减少渗出、尿蛋白转阴和BUN恢复正常,增进血小板回升,提高越期率,减少重症的发生等优于对照组。提示早期应用SIG可能有中和EHFV,改善机体免疫应答,减轻症状,缓解病情,缩短病程等作用。

(3)免疫血清治疗 EHF患者病后6个月内免疫血清(IgG滴度1:20480),采用双盲法治疗100例EHF患者,表明治疗组退热加快,中毒症状消失早,球结合膜水肿及出血停止快,尿蛋白转阴时间缩短,92%患者越过低血压及少尿期,血小板回升正常快,CIC及EHF抗体滴度降低。

6.免疫疗法

(1)环磷酰胺用以阻止或减少抗体的产生和CIC的形成,从而减少补体激活所造成的组织损害,同时促使细胞免疫恢复,加快疾病痊愈。用法为100~200mg,加生理盐水20ml静脉注射,每日1次,疗程3~4天。若将每日剂量增至300mg,疗程不变,疗效可进一步提高。

(2)特异性猪脾转移因子多从EHFV免疫的猪脾脏中提取,临床双盲治疗表明,特异性转移因子可减轻EHF患者的外渗和出血,提高超期率,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加快患者的康复。用法为2~4ml/次,连用3天。

(3)特异性免疫核糖核酸我们用EHF特异性免疫核糖核酸(iRNA)和正常核糖核酸(nRNA)对早期患者进行了双盲对照治疗。IRNA治疗组在体温复常、尿蛋白消失,BUN复常时间等均优于nRNA组。使用iRNA还可使CIC和EFH-IgG明显降低。初步证实iRNA用于早期EFH有效。

(4)强力宁为甘甜素制剂,具有皮质激素样作用,而无其副作用,且有抗过敏作用。该药还可诱生血清中γ-干扰素、提高单核一吞噬细胞功能,据报道对退热时间、血小板恢复正常时间、尿蛋白消失天数均缩短,越期率提高。用法为强力宁注射60~80ml,加入10%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5~10天为一疗程。

(二)低血压休克期治疗应针对休克发生的病理生理变化,补充血容量,纠正胶体渗透压和酸碱平衡,调整血管舒缩功能,消除红细胞、血小板聚集,防止DIC形成和微循环淤滞,维护重要脏器功能等。

1.扩充血容量扩容治疗是抗休克的最基本手段。应早期、快速,适量补充平衡盐液及胶体液。

(1)早期收缩压低于13.3Kpa(100mmHg),或低于基础血压2.6kPa(20mmHg),脉压差小于3.5Kpa(26mmHg),即应扩容补液。

(2)快速低血压,静脉快速滴注,100滴/分钟左右。发生休克时,首次300ml液体在30分钟内静滴,随即静脉快速滴注1000ml,以后根据血压回升情况及血液浓缩改善程度,调整补液量及速度。快速补液应注意液体温度及心肺情况,对老年人心功能不良者,应适当减慢。

(3)适量补液量是否适量,要观察是否达到下列五项指标。①收缩压达12.0~13.3Kpa(90~100mmHg);②脉压差大于3.5Kpa(26mmHg);③心率100次/分左右;④微循环障碍缓解;⑤红细胞、血色素及红细胞压积接近正常。

(4)晶胶比例平衡盐液与低右比例一般为3:1,外渗明显,休克较重者,低右量可适当加大,但24小时内最多一般不超过1000~1500ml.在治疗休克过程中,应测定患者血浆胶体渗透压,低者,应先输注胶体液,包括低右、全血(新鲜血)、血浆等,补充血容量和纠正胶体渗透压、可使血压稳定恢复,及早逆转休克。

2.纠正酸中毒休克往往伴有中毒。有酸中毒者,抗休克多不能显效,故应先输碱性剂。首选为5%碳酸氢钠,轻症酸中毒输注150ml~250ml,重者可输注300~500ml左右。乳酸钠、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HAM)现已很少应用。

3.血管活性药一般不宜早期应用,如血容量基本补足,血红蛋白量恢复正常、而血压仍不稳定时,可酌情选用下列血管活性药。①多巴按:一般用10~20mg静滴。②阿拉明:10~20mg静滴,一般浓度不超过30%,缓慢静滴(20滴/分左右)。阿拉明和苄胺唑啉联合应用,或去甲肾上肾素和苄胺唑啉联合应用。去甲肾上肾素1mg加苄胺唑啉5~10mg,加入25%葡萄糖100ml缓慢静滴。

4.强心剂可先用西地兰0.4mg或毒毛旋花子甙K1.25~0.25mg,加入葡萄糖液中静脉推注,6~8小时后可重复1次。

5.肾上腺皮质激素休克时氢化考地松200~300mg或地塞米松5~10mg静脉滴注。

6.其他在休克时,如伴有DIC或继发纤溶发生应结合实验检查给以肝素或抗纤溶药物治疗。

(三)少尿期治疗包括移行阶段及多尿早期,治疗原则应是保持内环境平衡,促进利尿,防治尿毒症、酸中毒、高血容量、出血、肺水肿等并发症以继发感染。

1.稳定内环境平衡

(1)热量及氮质平衡为减少氮质血症发展,每日糖量不低于200g必要时加用适量胰岛素。亦可用能量合剂:辅酶A、ATP及细胞色素C等,同时可给蛋白合成激素如苯丙酸诺龙等。

(2)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应限制进液量,每日入量以前一日尿量及吐泻量加500~700ml为宜,应以高渗糖为主,少尿时多有高血钾,一般应限制含钾药剂的应用。本期血钠降低多是稀释性低钠,不需补钠。

(3)维持酸碱平衡对重度酸血症,可酌情选用碳酸氢钠。

(4)稳定血压血压高于21.3/13.3Kpa(160/100mmHg),可用利血平等。

2.促进利尿一般宜早期应用,但对器质性少尿效果差。

(1)渗透性利尿剂(20%甘露醇液)每小时尿量小于40ml,或24小时尿量少于1,000ml,酌用20%甘露醇125ml/次静滴或静推。用药后无利尿效果或血压上升者,即应停用,以免发生心功不全。

(2)高效利尿剂常选用速尿或利尿酸钠。严重病例两药可交替使用。①速尿:40~100ml/次,加入50%葡萄糖液20ml静注,每日2~4次。②利尿酸钠25~50mg/次,加入葡萄糖液中静推。在肾实质严重损害时,往往无效,不宜盲目加大剂量。

(3)血管扩张剂可试用苄胺唑啉、心得安。

3.导泻疗法可缓解尿毒症,减少高血容量综合征,防止肺、脑水肿,降低血钾。常用甘露醇粉或中药大黄、芒硝等。①甘露醇粉:每次25~40g,每2小时口服1次,连服2~3次;②大黄30g用开水泡后冲服,芒硝5g.重度恶心、呕吐、消化道大出血者禁用。

4.放血疗法宜严格掌握指征,由高血容量引起的急性心衰肺水肿,其他疗法效果不佳时可用之,每次放血300ml左右。

5.透析疗法有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人工肾),效果良好,但应掌握透析指征;①少尿超过5天或尿闭2天以上,经利尿等治疗无效,尿毒症日趋严重,血尿素氮大于80~100mg/dl;②高血容量综合征经保守治疗无效,伴肺水肿、脑水肿及腔道大出血者;③合并高血钾,心电图出现高钾图像,用一般方法不能缓解者;④凡进入少尿期后,病情发展迅速,早期出现意识障碍,持续性呕吐、大出血、尿素氮上升速度快,每日超过30ml/dl,可不拘泥少尿天数及血生化指标,尽早透析。

(四)多尿期治疗移行期及多尿早期,治疗方法同少尿期,但水及电解质应随尿量增加而予补充。多尿期治疗原则是及时补足液体及电解质,防止失水、低钾与低钠,防止继发感染。补充原则为量出为入,以口服为主,注意钠、钾的补充。

(五)恢复期治疗

1.继续注意休息,逐渐增加活动量。

2.加强营养,给高糖、高蛋白、多维生素饮食。

3.出院后可根据病情恢复情况休息1~3个月。

(六)并发症治疗

1.心衰、肺水肿及呼吸窘迫综合征

①必要时减慢输液速度,取半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②吸氧;③苄胺唑啉,一般应用5~10mg加入10%葡萄糖液250ml缓慢静滴;④强心利尿,可选用毒毛旋花子苷K、西地兰、氨茶碱等;⑤对呼吸急促、烦燥不安者可用苯巴比妥,吗啡或杜冷丁,对中枢性呼吸衰竭及昏迷患者应禁用;⑥根据具体情况给以降压、导泻、放血、或透析等措施;⑦对呼吸窘迫综合征,可给地塞米松,必要时行人工终末正压呼吸。

2.高血钾处理

①25%葡萄糖液200ml;加入胰岛素20~40u,缓慢静滴;②10%葡萄糖酸钙20ml,加入50%葡萄糖液20ml,缓慢静推;③5%碳酸氢钠80~100ml缓慢静滴,有高血容量者不用;④经上述处理无效者可进行透析。

3.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治疗

止痉可选用苯巴比妥、安定、10%水合氯醛或副醛等镇静剂,亦可用654—2对脑水肿引起的抽搐可用20%甘露醇或选用速尿、利尿酸钠等。

4.继发性纤溶症

可选用抗血纤溶芳酸,一般100~200mg加入50%葡萄糖液20~40ml缓慢静推,1日2次,或选用6—氨基已酸,常用4.0~6.0g加入50%葡萄糖20~40ml,缓慢静推,每日4~6次。

5.防治继发性感染

早期发现感染病灶,合并细菌感染时,可根据情况选用青霉素、氯霉素、红霉素等,对肾脏损害的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应慎用或不用。二重感染,可根据菌株种别进行治疗。

预防

应在疫区反复深入开展以灭鼠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将鼠的密度控制在1~2%以下。

(一)监测是卫生部门防治疾病的耳目,本病流行病学监测包括:

1.人间疫情监测包括及时掌握疫情,分析疫情动态和发展趋势,为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提供依据,疫情登记要详细,必要时应进行个案调查和采血检查抗体,以核实疫情。

2.鼠间疫情监测逐渐查清疫区和非疫区宿主动物的种类、分布、密度和带毒率。并进行宿主动物带毒率的动态调查,监测地区:重要城市、港口和交通要道等。监测时间:在本病高峰前进行。监测对象和数量:家鼠、野鼠各100只以上,实验用大白鼠等也要定期检查。

(二)灭鼠、防鼠是预防本病关键的措施。

1.灭鼠以药物毒杀为主,应在鼠类繁殖季节(3~5月)与本病流行季节前进行。采用毒鼠、捕鼠、堵鼠洞等综合措施,组织几次大面积的灭鼠。

2.防鼠挖防鼠沟,野营,工地应搭高铺,不宜睡上铺;保存好粮食及食物;整顿环境,以免鼠类窝藏。

(三)灭螨、防螨在秋季灭鼠可同时用杀虫剂进行灭螨,主要杀灭部队经常活动地区的游离螨与鼠洞内螨。防螨应注意:①不坐卧于稻草堆上;②保持室内清洁,曝晒与拍打铺草;③清除室内外草堆、柴堆、经常铲除周围杂草,以减少螨类孳生所和叮咬机会;④亦可用5‰敌敌畏溶液喷晒衣服开口处,有效时间约半日。

(四)疫苗应用的展望目前国内外正在研究并取得较大进展的疫苗可分为二类,一种是鼠脑纯化疫苗,另一种是细胞培养疫苗;另外还有减毒活疫苗和基因重组疫苗也在研究中。

二、流行性出血热应该如何治疗

发热期的治疗

(一)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就地治疗。给高热量、高维生素半流质饮食。补充足够液体。

(二)液体疗法本病由于血管损害所致血浆外渗、电解质丢失,加上病人高热、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等引起的摄入量不足,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电解质平衡失调、血液渗透压开始下降,而引起内环境紊乱。此期应补充足够的液体和电解质。输液应以等渗和盐液为主,常用者有平衡盐液,葡萄糖盐水等,每日1000~2000ml静脉滴注。疗程3~4日。

(三)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治疗激素具有抗炎和保护血管壁的作用,并能稳定溶酶体膜、降低体温中枢对内源性致热原的敏感性等。早期应用,对降热、减轻中毒症状、缩短病程均有一定效果。

用法:氢化可的松100~200mg加入葡萄糖液作静脉滴注,每日1次。也可用地塞米松等。疗程3~4日。

(四)免疫药物治疗用以调节病人的免疫功能。

1.环磷酰胺为免疫抑制剂,主要抑制体液免疫反应。早期应用,可减少抗体产生和免疫复合物形成,从而减轻病情,晚期应用则效果差。

用法:环磷酰胺300mg溶于生理盐水30ml,静脉注射,每日1次,疗程3~4日。

2.植物血凝素(PHA)为免疫增强剂,能增强T细胞功能,促进淋巴母细胞转化。

用法:PHA20mg溶于葡萄糖液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3~4日。

其他免疫药物有阿糖胞苷、转移因子、小牛胸腺素、聚肌胞等,均有一定效果。

(五)抗病毒药物治疗病毒唑(ribavirin)为一广谱抗病毒药物,对RNA和DNA病毒均有作用,而对本病毒最为敏感。

用法:病毒唑1000mg溶于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3~4日。

(六)中医中药治疗目前较常用的药物有:

1.丹参为活血化瘀药物。丹参的作用为:①增加红细胞膜表面电荷,防止红细胞聚集,降低血液粘滞度,防止DIC和抑制纤溶的发生;②解除血管痉挛,提高微循环灌注量,改善微循环障碍。

用法:丹参注射液24g置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2次,疗程3~4日。

2.黄芪为补气药物,有增强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

用法:黄芪注射液24g溶于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3~4日。

上述除液体疗法作为基本疗法外,其他治疗任选一种。

低血压期的治疗

一旦休克发生,应积极补充血容量,调整血浆胶体渗透压,纠正酸中毒,调节血管舒缩功能,防止DIC形成,提高心脏搏出量等。

(一)补充血容量早期补充血容量是治疗低血压休克的关键性措施,常用溶液为10%低分子右旋糖酐,有扩充血容量、提高血浆渗透压、抗血浆外渗、减少红细胞与血小板间的聚集、疏通微循环、改善组织灌注和渗透性利尿等作用。

用法:首次可用200~300ml快速滴注,维持收缩压在13.3kPa(100mmHg)左右,然后根据血压、脉压大小,血红蛋白值、末梢循环和组织灌注的动态变化,决定滴注速度和用量。一般以每日输注500~1000ml为宜。超过此数量时,可配用平衡盐液或5%葡萄糖盐水、葡萄糖液等,每日补液总量一般不超过2500~3000ml.

(二)调整血浆胶体渗透压休克时,血浆胶体渗透压明显降低,血管内液体大量流向组织间隙,造成血管内血容量急骤下降,组织间隙组织液迅速增加。重型休克或血管渗出现象特别显著者,若单纯输晶体液,血浆胶体渗透压将进一步下降,大量液体又迅速渗出血管外,以致造成血压不稳和内脏、浆膜腔进行性水肿的恶性循环,还易诱发肺水肿等。应及时输注新鲜血或血浆300~400ml/次,调整血浆胶体渗透压,稳定血压,减轻组织水肿,将有利于休克的逆转。

(三)纠正酸中毒休克时常伴有代谢性酸中毒。后者可降低心肌收缩力和血管张力,并可影响血管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因此纠正酸中毒是治疗休克的一项重要措施。一般首选5%碳酸氢钠,用量不宜过大(24小时内用量不超过800ml),以防钠储留而加重组织水肿和心脏负担。

(四)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如休克得不到纠正,应及时加用血管活性药物,以调整血管舒缩功能,使血流重新畅通,从而中断休克的恶性循环。血管活性药物有血管收缩药和血管扩张药两类,可根据休克类型来选用。

1.血管收缩药物:适用于血管张力降低的患者。出血热休克以小血管扩张为主的温暖型休克为多见,一般采用血管收缩药如去甲基肾上腺素、间羟胺、麻黄碱等。

(1)去甲基肾上腺素:兴奋血管的α-受体,使血管(主要是小动脉和小静脉)收缩,以皮肤粘膜血管收缩最为明显,其次是肾、脑、肝、肠系膜甚至骨骼肌的血管。冠状血管则舒张。本药尚有兴奋心脏β-受体的作用,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搏出量。常用剂量为0.5~1mg置于100ml液体中静脉滴注。

(2)间羟胺(阿拉明):主要作用于α受体,与去甲基肾上腺素相似,本药可被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摄取,进入突触前膜附近囊泡,通过置换作用,促使囊泡中储存的去甲基肾上腺素释放,连续使用可使囊泡内去甲基肾上腺素耗尽,而使效应减弱或消失。常用量为10mg置于100ml液体中静脉滴注。

(3)麻黄碱:作用与肾上腺素相似,能兴奋α、β两种受体,直接发挥拟肾上腺素作用,也能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递质,间接地发挥拟肾上腺素作用。

本药可使皮肤粘膜和内脏血管收缩,对骨骼肌血管的舒张作用微弱。兴奋心脏,使心搏出量增加。麻黄碱升高收缩压的作用较明显,而舒张压变化较小,其作用可持续3~6小时。短期内反复应用,作用可逐渐减弱,较快出现耐受性,停药数小时后可恢复。应用量为10~20mg置于100ml液体中静脉滴注。

2.血管扩张药物适用于冷休克病例,应在补足血容量的基础上给予。常用者有:

(1)β受体兴奋剂:常用者有多巴胺等。多巴胺为去甲肾上腺素的前身,对心脏有β受体兴奋作用,对周围血管有轻度收缩作用,但对内脏如肝、胃肠道、肠系膜、肾脏等的小动脉及冠状动脉则有扩张作用。用后可使心肌收缩加强,心搏出量增多,肾血流量和尿量增加,动脉压轻度增高,并有抗心律紊乱作用。常用量为10~20mg置于100ml液体中静脉滴注,滴速为每分钟2~5μg/kg.

(2)α受体阻滞剂:苄胺唑啉能解除内源性去甲肾上腺素所致的微血管痉挛和微循环阻滞,亦可解除高浓度去甲肾上腺素等所致的肺微循环阻滞,使肺循环血液流向体循环,故可防止由去甲肾上腺素引起的肺水肿和肾脏并发症。常用量为0.1~0.2mg/kg置于100ml液体中静脉滴注。

3.血管活性药物的联合应用一种血管活性药物的效果不明显时,可考虑联合应用,缩血管药物和扩血管药物合用,如去甲肾上腺素+苄胺唑啉、间羟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有利于疏通微循环,并增强升压效果。

(五)强心药物的应用适用于心功能不全而休克持续者。强心药物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搏出量,改善微循环,促进利尿等。常用者为毛花强心丙0.2~0.4mg加于葡萄糖液40ml稀释后静脉缓慢推注。

少尿期的治疗

患者出现少尿现象时,必须严格区别是肾前性抑或肾性少尿,确定肾性少尿后,可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

(一)一般治疗少尿期病人血液中血浆胶体渗透压仍处于较低水平,病人常伴有高血容量综合征和细胞脱水现象。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病人,应作血液渗透压监测,以区别高渗性脑病抑或低渗性脑水肿。有高血容量综合征伴有低胶体渗透压的病人,若输液不当易诱发肺水肿。

通常给高热量、高维生素半流质饮食,限制入液量,可根据病人排出量决定摄入量;即前一日尿量、大便与呕吐量加400ml.当发生少尿或无尿时,液体要严格控制,24小时进液量不宜超过1000ml,并以口服为主。

(二)功能性肾损害阶段的治疗

1.利尿剂的应用

(1)解除肾血管痉挛的利尿药物:利尿合剂(咖啡因0.25~0.5g,氨茶碱0.25g,维生素C1~2g,普鲁卡因0.25~0.5g,氢化可的松25mg置于25%葡萄糖液3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2)作用于肾小管的利尿药物:速尿和利尿酸钠作用于肾曲管抑制钠和水的再吸收,而发挥较强的利尿作用。速尿副作用小,可较大剂量应用。用法为20~200mg/次静脉推注。利尿酸钠剂量为25mg/次,肌注或静脉推注。

2.抗凝治疗丹参可减轻肾血管内凝血,有疏通肾脏血液循环的作用。其用法与剂量见发热期中医中药治疗。

(三)肾器质性损害阶段的治疗

1.导泻疗法本法可使体内液体、电解质和尿素氮等通过肠道排出体外,对缓解尿毒症、高血容量综合征等有较好的效果,且使用方法简便,副作用小,是目前治疗少尿的常用方法之一。

(1)20%甘露醇250~350ml一次口服。效果不显时,可加用50%硫酸镁40ml同服。

(2)大黄30g,芒硝15g.将前者泡水后冲服后者,也可与甘露醇合用。

2.透析疗法有助于排除血中尿素氮和过多水分,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缓解尿毒症,为肾脏修复和再生争取时间。应用指征:①无尿1天,经静脉注射速尿或用甘露醇静脉快速滴注无利尿反应者;②高钾血症;③高血容量综合征;④严重出血倾向者。

(1)腹膜透析:操作时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继发感染,并保持管道通畅。透析期间蛋白质丢失较多,应适当补充白蛋白、血浆等,以防止发生低蛋白血症。

(2)血液透析:比腹膜透析作用快,效果好,短期内可透出尿素氮等,可迅速改善尿毒症。缺点是肝素化时易引起出血。透析时应注意透析液的渗透压,如低于血液渗透压,可使透析液流向血液,易引起肺水肿和心力衰竭;透析脱水过快、或休克刚过、血容量不足的病人,易引起休克,应及时停止脱水,并给予输液或输血。

流行性出血热出院指导(流行性出血热应该如何治疗)

(四)出血的治疗本病出血的原因比较复杂,但与血小板数显著减少及其功能损害、凝血因子的大量耗损以及血管壁损伤等有一定关系。有明显出血者应输新鲜血,以提供大量正常功能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血小板数明显减少者,应输血小板。有鼻衄者可针刺合谷、迎香穴,强刺激,留针30分钟。消化道出血者的治疗同溃疡病出血,如反复大量出血内科疗法无效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五)抽搐的治疗引起抽搐的常见原因为尿毒症和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等。除针对病因治疗外,立即静脉缓慢推注安定10mg,肌注5%苯妥英钠5ml.抽搐反复出现者,如用冬眠灵、异丙嗪(非那根)、度冷丁各25mg置于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

(六)继发感染的治疗继发感染以肺炎、肾盂肾炎为多见。应用抗菌药物可根据病情和致病菌种类及其药敏而定。有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人应选用对肾脏无毒性或低毒性的抗菌药物,剂量应适当调整。

多尿期的治疗

多尿主要引起失水和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等。应补充足量的液体和钾盐,以口服为主,静脉为辅,过多静脉补液易使多尿期延长。

病人恢复后,需继续休息1~3个月,病情重者,休息时间宜更长。体力活动需逐步增加。

三、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与治疗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黑线姬鼠等野鼠传播的急性全身疾病。在我国,由于流行性出血热多伴有肾功能损害,因此也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简称“流出热”,是一种名叫汉坦的病毒引起的。据报道,我国是世界上受“流出热”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近10年全国每年均有4~6万人发病,全年均有散发,发病高峰期为每年3~5月,地区分布广泛。流行由过去主要在农村,现已波及某些中心城市,人群普遍易感,高发人群以流动人口为主,青壮年发病较多,儿童罕见,且男性高于女性。因此,该病仍是我国除病毒性肝炎以外,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

作为本病传染源的宿主动物多达90余种,但主要通过鼠类传播给人;其次,家兔、猫、犬、家禽等,均有传播该病毒的可能性。病毒通过这些动物的血、唾液、粪、尿,从破损的皮肤,黏膜(如消化道)侵入人体,也可经寄生在鼠类身上的螨类叮咬人体而发病,甚至通过被排泄物污染的尘埃,经呼吸道吸入而致。

鉴于流出热主要在农村及流动人口中流行,凡在野外作业,郊外露宿时,尽量做到三忌:一忌在山林与草丛中躺卧和睡觉;二忌在草坪上晾晒寝具和衣服;三忌穿衣裤皮肤过于外露。城镇居民应与驯养猫、狗等宠物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被宠物抓伤。

此外,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家人或邻居患有流出热时,首先应将病人送入传染病院隔离治疗,凡病人吃过的食物不要再次食用,病人穿过的衣服应在阳光下曝晒4个小时,或用消毒溶液浸泡、洗净、晒干后方可再用。

本病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治疗原则仍是“三早”“一就”

早发现、早诊断、早休息、就近治疗。预防性治疗和液体疗法为主的综合措施是“流出热”治疗的基础,把好休克、出血和肾衰三关是关键。一旦确诊,尽早进行血液透析可减少病死率。实践证明,实施预见性治疗,病死率已由过去的20%~30%下降到3%~10%。有学者指出:出血量多、尿量少、昏迷、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并发肺水肿、心衰、颅内出血、继发感染,出现二期或三期重叠及多脏器功能衰竭者预后差,应及时到有条件的医院进行治疗,可提高疗效。

四、简述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措施。

对本病例的治疗以综合疗法为主,早期应用抗病毒治疗,中晚期则针对病理生理进行对症治疗。“三早一就”仍为本病的治疗原则,即早期发现、早期休息、早期治疗和就近治疗。治疗中要注意防治休克、肾衰竭和出血。

⑴发热期治疗原则:控制感染,减少外渗,改善中毒症状和预防DIC的发生。

⑵低血压休克期治疗原则:积极补充血容量,注意纠正酸中毒和改善微循环功能。

⑶少尿期治疗原则:“稳、促、导、透”为原则,即稳定机体内环境,促进利尿、导泻和透析治疗。

⑷多尿期治疗原则:移行期和多尿早期的治疗同少尿期。多尿后期主要是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防治继发感染。

⑸恢复期治疗原则:补充营养,逐步恢复工作。

⑹并发症的治疗:消化道出血、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心力衰竭肺水肿、ARDS、自发性肾破裂等应给予针对性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