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粒棘球绦虫的分布(细粒棘球绦虫的流行)
一、细粒棘球绦虫的流行
细粒棘球绦虫有较广泛的宿主适应性,分布遍及世界各大洲牧区,主要以犬和偶蹄类家畜之间循环为特点,在我国主要是绵羊/犬动物循环,牦牛/犬循环仅见于青藏高原和甘肃省的高山草甸和山麓地带。
我国是世界上棘球蚴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主要流行区在我国西部和北部广大农牧地区,即新疆、青海、甘肃、宁夏、西藏、内蒙和四川7省区,其次是陕西、山西和河北部分地区。另外,在东北三省、河南、山东、安徽、湖北、贵州和云南等省有散发病例。迄今全国已有23个省、市、区证实有当地感染的病人。据几个重点流行省区的不完全统计,全国受棘球蚴病威胁的人口约5000万,患病人数约为50~60万,人群中最易感染者是学龄前儿童(新疆15289例病人中,15岁以下者占32.1%)。主要动物中间宿主绵羊的感染率在3.3%~90%之间,家犬的感染率在7%~71%之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对本病的防治日益成为重要的任务。
流行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点:牧区儿童喜欢与家犬亲昵,很易受到感染,成人感染可因从事剪羊毛、挤奶、加工皮毛等引起,此外,通过食入被虫卵污染的水、蔬菜或其它食物也可受染。家犬和野生动物的的感染则常因以病畜内脏喂狗,或将其随地乱抛致使野犬、狼、豺等受到感染,从而又加重羊、牛感染,使流行愈趋严重。
在非流行区人因偶尔接触受感染的犬,或接触到来自流行区的动物皮毛而受感染。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流行区的畜产品大量流向内地,各地也不断开辟新的牧场和草场,引进和饲养大批牲畜,新的污染地带可能形成,因此,必须加强对本病的防治。
二、细粒棘球绦虫(包生绦虫)对人体的感染阶段是虫卵还是棘球蚴啊
虫卵。动物和人都是误食虫卵,才感染的,在体内,六钩蚴孵出,然后发育为棘球蚴,到棘球蚴的时候,已经表现出临床症状了。所以主要致病的是棘球蚴,感染阶段是虫卵
三、细粒棘球绦虫的介绍
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 Batsch 1786)属带科、棘球属,又称包生绦虫。成虫寄生于犬科食肉动物,幼虫(棘球蚴)寄生于人和多种食草类家畜及其它动物,引起一种严重的人兽共患病,称棘球蚴病或包虫病(echinococcosis, hydatid disease, hydatidosis)。棘球蚴病分布地域广泛,随着世界畜牧业的发展而不断扩散,现已成为全球性重要的公共卫生和经济问题。
四、多房棘球绦虫的形态和生活史
成虫外形和结构都与细粒棘球绦虫相似,但虫体更小,长仅为1.2~3.7mm,平均2.13mm,头节、顶突、小钩和吸盘等都相应偏小,顶突小钩为13~34个。虫体常有4~5个节片。成节生殖孔位于节片中线偏前,睾丸数较少,为26~36个,都分布在生殖孔后方。孕节子宫为简单的囊状,无侧囊,内含虫卵187~404个。虫卵形态和大小均与细粒棘球绦虫难以区别。
多房棘球绦虫与细粒棘球绦虫的鉴别点如图主要区别点细粒棘球绦虫多房棘球绦虫成虫体长(mm) 2-7 1.2-1.3节片数 3-4个 4-5个头节顶突伸缩力强,28-48个小钩顶突小,13-34个小钩成节睾丸45-65睾丸26-36个孕节生殖孔常偏后,子宫具不规则的分支和侧囊子宫无侧囊幼虫称棘球蚴,单房性,内含生发囊,原头蚴,子囊,孙囊,囊液等,囊壁分两层,囊壁外有纤维组织包绕。称泡球蚴,囊泡状团块,由无数大小囊泡相连聚集而成,囊泡内含囊液和原头蚴或含胶状无而无原头蚴,整个泡球蚴与周围组织间无被膜分隔生活史主要中间宿主羊,牛,骆驼,猪,人黄鼠,田鼠,沙鼠,小家鼠,人主要终宿主犬狐,犬在终宿主体内成熟时间 8周或更长约45天常见的终宿主是狐,其次是狗、狼、獾和猫等。在寄生有多房棘球绦虫的终宿主体内也可同时有细粒棘球绦虫寄生。
多房棘球蚴主要寄生在野生啮齿类动物如田鼠、麝鼠、旅鼠、仓鼠、大沙鼠、小家鼠以及褐家鼠体内。在我国见于报道的有黄鼠、鼢鼠、长爪沙鼠、小家鼠、鼠兔以及牦牛、绵羊等。寄生部位主要是肝。泡球蚴为淡黄色或白色的囊泡状团块,常见多个大小囊泡相互连接、聚集而成。囊泡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为0.1~0.7cm,内含透明囊液和许多原头蚴,或含胶状物而无原头蚴。囊泡外壁角皮层很薄且常不完整,整个泡球蚴与宿主组织间无纤维组织被膜分隔。泡球蚴多以外生性出芽生殖不断产生新囊泡,长入组织,少数也可向内芽生形成隔膜而分离出新囊泡。一般1~2年即可使被寄生的器官几乎全部被大小囊泡占据。呈葡萄状的囊泡群带可向器官表面蔓延至体腔内,犹如恶性肿瘤。
人因误食虫卵而感染,由于人是多房棘球绦虫的非适宜中间宿主,人体感染时囊泡内只含胶状物而无原头蚴。
当体内带有泡球蚴的鼠或动物脏器被狐、狗和狼等终宿主吞食后,一般经45天原头蚴可以发育为成虫并排出孕节和虫卵。
鼠类常因食入终宿主粪便而受感染。地甲虫可起转运虫卵的作用,由于地甲虫喜食狐粪而在消化道和体表携带上虫卵,麝鼠又喜捕食地甲虫因而受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