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虫病是什么病(克氏锥虫的种类)
一、怎样知道自己是不是得了克氏锥虫病
这是一种慢性传染病,对年轻患者来说,常在患病后20~30年后死亡,目前无药可治,而且家中一人患病,就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将全家人都变成患者,WHO正在呼吁研发相关药物,因为克氏锥虫病有蔓延的趋势。
什么是克氏锥虫病?
克氏锥虫( Trypanosoma cruzi)是一种行寄生生活的眼虫,常由吸血昆虫传播比如锥蝽等,当然输血也能直接传染。克氏锥虫属于单细胞原生动物,以寄主体内的血液和淋巴为食。该病和非洲锥虫病不同,非洲锥虫病是另一种锥虫,并且只由采采蝇传播,它们只存在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但克氏锥虫病则流行于南美,也称为美洲锥虫病,且有向世界别的地区渗透的态势。
非洲锥虫病患者晚期陷入昏睡,历史上锥虫病最初被称为昏睡病,只要护理得好,患者可以在昏睡中渡过1~2年,然后才去世。幸运的是,这种锥虫病目前没有向非洲外传播的趋势。而美洲锥虫病没有这么恐怖的症状。
美洲锥虫病的麻烦在于,它可以长期慢性潜伏,当它处于慢性潜伏状态时,目前没有特效药物可以治疗,最终导致宿主死亡,而人类正是它的宿主之一。并且,感染了该病的人,还可以因为吸血昆虫的叮咬,传播给其它人,属于传染病。慢性致人死地并且没有特效药物,由于这个原因,才将它称为所谓的“新型艾滋病”,因为在艾滋病没有药物治疗之前,它也是一种慢性传染病。
患者发病经历两个阶段,即急性和慢性阶段。
急性期可持续两周至两个月,但由于症状轻微且寿命短暂,可能会被忽视。
急性期的症状包括肿胀,发烧,疲劳和腹泻。慢性期引起消化问题,便秘,心力衰竭和腹部疼痛。
锥虫病的急性形式,常常被忽略,因为被虫子咬了,有些局部肿胀,是常见现象,但目前只有在急性期,才有些药物可以进行治疗,如硝呋莫司和苯并咪唑,但这通常会被患者忽略,虽然急性期长达两个月时间。
当急性期过去,锥虫病。慢性形式可能在感染后30至40年发展并影响内部器官,如心脏,食道,结肠和外周神经系统。受影响的人大多死于心力衰竭。急性病例用硝呋莫司和苯并咪唑治疗,但目前尚无慢性病例的有效治疗方法。
二、克氏锥虫的传播及繁殖
传播媒介为锥蝽,可栖息于人房内,多夜间吸血。主要虫种为骚扰蝽(Triatoma infestans)、长红锥蝽(Rhodnius prolixus)、大锥蝽(Panstrongylus megistus)、泥色锥蝽(T.sordida)等。
雌性或雄性锥蝽的成虫、幼虫、若虫都能吸血。当锥蝽自人体或哺乳动物吸入含有锥鞭毛体的血液,数小时后,锥鞭毛体在前肠内失去游鞭毛,约在14—20小时后,转变为无鞭毛体,在细胞内以二分裂增殖。然后再转变为球鞭毛体(spheromastigote)进入中肠,发育为上鞭毛体。上鞭毛体以二分裂法增殖,发育为大型上鞭毛体。约在吸血后第3、4天,上鞭毛体出现于直肠,并附着于上皮细胞上。第5天后,上鞭毛体变圆,发育为循环后期锥鞭毛体。当染虫锥蝽吸血时,鞭毛体随锥蝽粪便排出并经皮肤伤口或粘膜进入人体。
血液内的锥鞭毛体侵入组织细胞内转变为鞭毛体,增殖后形成假包囊。锥鞭毛体破假囊而出进入血液,再侵入新的组织细胞。
此外,宿主还可通过输血、母乳、胎盘或食入被传染性锥蝽粪便污染的食物而获得感染。
三、这是什么昆虫
如果没看错,应该是【锥蝽】。
锥蝽也被称为“接吻虫”,这一听起来相当浪漫的名字来源于它们独特的吸血方式。它们专门叮咬人的面部,喜欢寻找皮肤较薄的区域下口,如唇部、眼睑等。它们所咬的伤口并无疼痛感,即使它们的体形很大,一次性吸得血很多。锥蝽也会传播南美锥虫病等疾病。能传播美洲锥虫病的锥蝽甚多,主要为栖于人类居所附近的种,如分布于中南美(如阿根廷、巴西、智利、乌拉圭、委内瑞拉等国)的大锥蝽、骚扰锥蝽、长红锥蝽等。红带锥蝽在中国华南常见,叮人可致剧痛及过敏反应,有的国家曾报道其体内查见天然感染的克氏锥虫,或认为南亚的红带锥蝽能传播黑热病。
四、克氏锥虫的种类
克氏锥虫在它的生活史中,因寄生环境不同,有三种不同形体:无鞭毛体、上鞭毛体和锥鞭毛体。
①无鞭毛体(amastigote):存在于细胞内,球形或卵圆形,大小为2.4—6.5μm,具核和动基体,无鞭毛或有很短鞭毛。
②上鞭毛体:存在于锥蝽的消化道内,纺锤形,长约20—40μm,动基体在核的前方游离鞭毛自核的前方发出。上述两种类型均行二分裂繁殖。
③锥鞭毛体:存在于血液或锥蝽的后肠内(循环后期锥鞭毛体),长宽11.7—30.4×0.7—5.9μm。游离鞭毛自核的后方发出。在血液内,外形弯曲如新月状。侵入细胞或吸血时进入锥蝽消化道。本期虫体不进行增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