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气真菌感染用什么药好(真菌感染都会痒吗)
一、抗真菌的药一般有哪些
唑类抗真菌药物,包括咪唑类和三唑类衍生物,通过抑制细胞色素P450依赖酶——14α-羊毛脂醇脱甲基酶(CYP51)阻止真菌细胞膜主要成分麦角甾醇的合成,从而发挥抗真菌作用的一类药物。
一、简介
唑类抗真菌药物包括咪唑类和三唑类衍生物,通过抑制细胞色素P450依赖酶——14α-羊毛脂醇脱甲基酶(CYP51)阻止真菌细胞膜主要成分麦角甾醇的合成。位于该脱甲基酶活性位点的铁原卟啉具有典型的单氧合酶活性,能催化羊毛脂醇上14α-甲基的氧化脱除。唑类化合物能与卟啉上的铁原子结合,通过阻止羊毛脂醇到达该脱甲基酶的活性位点而阻断真菌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途径,由此导致的麦角甾醇缺失并伴随14α-甲基化甾醇的蓄积改变了真菌细胞膜的流动性,致使膜相关性酶的活性降低,通透性增加,最终使真菌的生长和复制受到抑制 [1]。
二、研发背景
从1940年第一个抗细菌抗生素青霉素问世以来,抗细菌化学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相比之下,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特别是深部真菌病,如脏器真菌病或由真菌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治疗药物仍为数较少。1955年,第一个抗真菌抗生素两性霉素问世,17年后,研发了5-氟胞嘧啶,该药物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它对免疫功能低下的真菌感染患者效果不佳。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医学上对真菌感染的日趋重视,对真菌病诊断的日趋完善,抗真菌药的研究开发也有了较大的进展。目前世界上有约80多种抗真菌药用于临床,这些药物的活性范围、作用方式各有特点,根据其化学结构大致可分为6类,即多烯类、嘧啶类、烯丙胺类、吗啉类,硫代氨基甲酸酯类和唑类抗真菌药,其中,唑类包括咪唑类和三唑类抗真菌药 [2]。
三、药物分类
目前用于抗真菌感染药物分为三代,其中唑类抗真菌药有咪唑类和三唑类两类,咪唑类属第二代抗真菌药,三唑类属第三代抗真菌药。
1、咪唑类
(1)克霉唑
口服吸收差,不良反应多,临床上主要用于局部。
(2)咪康唑
口服吸收较差,静脉使用可引起血栓性静脉炎,目前临床上已经较少用于静脉推注,主要局部用药治疗皮肤念珠菌病、念珠菌外阴阴道炎、体癣、股癣、足癣、花斑癣等。
(3)益康唑
不良反应更为严重,临床仅作为外用药物,如栓剂、喷雾剂和外用溶液。
二、治疗真菌感染的外用药原则
真菌通过皮肤的深层入侵,对人体造成危害,治疗真菌感染不能迟缓。下面我准备了治疗真菌感染的外用药原则,希望对您有帮助!
治疗真菌感染的外用药原则一、咪唑类抗真菌药
1、氟康唑
氟康唑是较早的三唑类抗真菌药,可口服也可静脉滴注,每日用1次,儿童剂量可用6~12mg/kg/d,成人可用400~1200mg/kg/d,有时儿童可用到19mg/kg/d,成人用到1600mg/kg/d时仍可耐受。此药可渗入组织,由肾排出,对除克柔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外的其他念珠菌、隐球菌及毛孢子菌等均比较敏感,但对一些丝状真菌如曲霉则不敏感。临床曾有报告可引起肝脏的不良反应,但在治疗结束后即可恢复。在非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免疫缺陷病人中用持续性插管常是诱发念珠菌菌血症的诱因,故从预防着手,应及早移除插管。
近来发现念珠菌的耐药性日益多见,所谓耐药性是指抗真菌药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超过正常体内所需的抗菌浓度。临床研究包括:1)原来敏感的菌株变成不敏感;2)所感染菌株原本耐药;3)新出现的耐药菌株。一般仅从临床治疗失败还不能说明问题,近有报告用氟康唑治疗免疫缺陷的念珠菌菌血症病人时,所用导管插管可影响其药效而与原来的MIC关系不大,但实际是近10年来临床应用得最多的咪唑类抗真菌药中,氟康唑的耐药性已不断出现,而且在短程用氟康唑时较少发生耐药,如在艾滋病病人多次应用小剂量氟康唑治疗口咽念珠菌时则很容易引起耐药。另一类则是对氟康唑有天然耐药性的真菌,如光滑念珠菌及克柔念珠菌,对这类菌常需要用较大剂量进行治疗才可收效。有人用NCCLS(美国国家实验法)检测氟康唑的MIC达64ug/ml时,如只用氟康唑400~600mg/d,则其疗效即差,此时如与两性
霉素B合并治疗则可产生协同作用。
2、伊曲康唑
目前已有口服胶囊、口服溶液和静脉注射3种剂型。儿童可用5~7mg/kg/d,成人可用400mg/kg/d。当应用更大剂量也可耐受,也可作为经验治疗两性霉素B治疗AFI一个疗程后的替代药,近来在我国上市的环糊精口服液可增加其生物利用度,对可口服者如艾滋病病人并发的口咽念珠菌病等非常适用。
口服伊曲康唑胶囊和羟丙基倍他环糊精口服液后1.5~4h可达血浆峰值;一般伊曲康唑高度结合血浆蛋白,经过肝脏广泛代谢后,经尿液和胆汁排出体外;肾功能不全和血液透析不影响其代谢,因此无需调整剂量,但在预防性应用时,必须监控血浆药物水平,保证血浆浓度为230~500mg/ml;而当与西沙比利、息斯敏、特非那丁等合用时,因其共同竞争CYP3A4酶,可以导致严重的心律不齐,与甲基强的松龙、环孢素等合用时,也可延长其作用并有可能增加其毒性;由于伊曲康唑具有负性肌力作用,在长期应用时也可能诱发或加重充血性心力衰竭。最近欧洲进行一开放性多中心研究的结果表明,在治疗侵袭性曲霉病时,静脉输入伊曲康唑后继续口服伊曲康唑是安全、可靠而且有效的。因此,此药可以作为治疗曲霉病的二线药物;对于血液肿瘤和骨髓移植的受体,伊曲康唑可用于预防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此外,对于抗生素治疗无效的中性粒细胞低下的发热性癌症患者,经随机静脉注射伊曲康唑后再予口服伊曲康唑口服液和静脉滴注两性霉素B作对照观察,2组有效率分别为47%和38%,而且前一组的副反应比较少些。
3、活力康唑(Voriconozole)
此药又名UK109496,是从氟康唑衍生出来的新一代三唑类抗真菌药。近来已由FDA标准用于临床,我国正在临床试验中。SARS流行时,我国曾用于一些病人。此药抗菌谱广,体外试验证明:活力康唑对念珠菌,包括对氟康唑耐药的克柔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新生隐球菌和毛孢子菌等均有良好的抑制活性;对一些霉菌,如曲霉、尖端赛多孢霉、镰刀菌、皮炎芽生菌以及荚膜组织胞浆菌等都有抑制作用,但是对于一些接合菌则无抑制活性。
此药口服后2小时内达到血浆峰值,在组织内分布广泛,甚至可通过血脑屏障分布到中枢神经系统;其平均清除半衰期为6小时,生物利用度可达90%。活力康唑可在肝脏内广泛代谢80~90%的药物并以无活性的代谢产物而从尿液排出。此药可抑制细胞色素P-450的CYP2C19,CYP2C9及CYP3A4等脱甲基酶异构体而发挥抗真菌作用。在I期临床研究中,有时可引起可逆性视觉障碍、光敏性红斑,一般都与剂量有关,约有10%的病人可出现肝酶升高。
最近欧洲癌症研究治疗组的一项随机研究显示:对侵袭性曲霉病,此药甚至疗效优于两性霉素B,患者存活率高,而且对不能耐受两性霉素B或对其脂质制剂治疗无效的AFI,此药也可有效。当此药输注后,其输入相关性反应和肾脏毒性反应较少,肝毒性反应与两性霉素B脂质体相似。一、咪唑类抗真菌药
4、其他第二代三唑类抗真菌药
①Rovuconazole:此药原名BMS-207147,其化学结构与氟康唑及活力康唑相似,但其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抗菌谱广而且可以口服,对念珠菌包括克柔念珠菌、热带念珠菌以及新生隐球菌、曲霉、尖端赛多孢霉、暗色真菌等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对镰刀菌、接合菌等也有中度抑制作用,目前正在临床研究中。
②Posaconazole:此药原名SCH56502,是从伊曲康唑结构基础上衍生出来,因其不溶于水,所以只有口服制剂,其抗菌谱广,对曲霉、荚膜组织胞浆菌、离蠕孢、接合菌、镰刀菌等以及常见的酵母类致病真菌如各类念珠菌、新生隐球菌等都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其不良反应也与其它唑类抗真菌药相似。
.二、作用在真菌胞壁的新抗真菌药
1、卡泊芬净(Caspofungin)
此药商品名为Cancidas。其作用靶位在致病真菌的细胞壁,是第一个被批准用于治疗因不能耐受其它抗真菌药或由于用其它抗真菌药失败的患者,尤其是AFI。这是一种棘白菌素类药,当静脉用药后,其半衰期长达10~12h,故可1天用药1次。此药对念珠菌及曲霉等均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对一些双相真菌如荚膜组织胞浆菌、粗球孢子菌、皮炎芽生菌等也有抗菌作用,但对新生隐球菌、镰刀菌、接合菌及毛孢子菌等无抗菌作用。动物模型研究提示此药与两性霉素B及咪唑类抗真菌药有协同作用。对曲霉等感染有效。其与蛋白结合率为97%。在肝内代谢,但对肝脏CYP450酶素无影响,也非该酶的作用底物,分布容积为9.7L,不易通过血脑屏障,给药后约41%的药由尿排出,其中原形药约为1.4%,粪中排出约35%,其适应证为:1)AFI经其它抗真菌药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者;2)念珠菌口咽炎或食管炎。成人剂量第一日70mg,以后每日50mg静滴。老年及肾功能减退者剂量不需调整,中度肝功能减退者首剂不减,维持量则应减半。儿童患者暂不推荐使用。孕妇患者则应要权衡利弊而定,哺乳期妇女患者用药时应暂停哺乳。不良反应比两性霉素B少,较常见的有寒颤、发热、静脉炎、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及皮疹、肝功能异常、血细胞减低等。静滴时不可用糖水稀释。透析不能清除本品。有时可与其它药发生相互作用,应注意。
2、米卡芬净(micafungin)
本品是通过由真菌Celeophoma empodri改造而成一新的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对念珠菌中的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及近平滑念珠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对曲霉在体外试验中也显示抗菌活性较好,但与其它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相似,对新生隐球菌、镰刀菌、接合菌和丝孢子菌等无明显抗菌活性。现已在骨髓移植病人的真菌感染进行III期临床试验。当静脉滴注,尿中排出药量<1%,多剂给药后在体内有一定积蓄,蓄积系数为
1.5。已经证明对念珠菌及曲霉感染有一定疗效。临床试验中成人剂量为50~100mg1次静滴,对曲霉感染可增至每日50~300mg。患者耐受性好,其最佳有效剂量还在探索中,此药可单用或者与其它抗真菌药联合应用。
3、安道芬净(Anidulfungin)
其抗真菌作用及抗菌谱与卡泊芬净相同,对部分念珠菌可有杀菌作用,但对近平滑念珠菌、季也蒙念珠菌作用稍差,对新生隐球菌、毛孢子菌、申克孢子丝菌等无抗菌隐性。血半衰期31h,主要在体内降解,尿中排出药物少,成人首剂50mg,继以每日25mg静滴,或首剂70mg,继以每日35mg静滴。目前正在III期临床试验中。此药也可口服。
两性霉素B于1958年批准上市后迄今已近半个世纪,该药几乎对绝大部分真菌均有抗菌活性,对多数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0.22~1mg/L;临床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疗效确切,耐药菌株少见。作用机制为药物与敏感真菌细胞膜上的甾醇结合导致真菌细胞内重要物质外漏,真菌死亡。其半衰期长(24h),可1日1次给药。缺点为必须静脉给药,组织穿透力弱,药物不容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毒性大,尤其肾毒性大,不良反应多,如静滴药物后寒战、高热等即刻反应,贫血,肝肾毒性,低血钾等。为克服上述缺点,已先后试制并上市了三种含脂类两性霉素B制剂,即两性霉素B含脂复合体(Abelcet,ABLC)、两性霉素B硫酸胆甾醇酯(Amphotec,ABCD)和两性霉素B脂质体(AmBisome,L-Am。三者的抗菌谱和抗菌作用与两性霉素B常规制剂相同,但上述脂类制剂在人体内多分布于网状内皮细胞组织丰富的器官,如肝、脾和肺组织中,减少了在肾组织中的分布,因而减低了药物引起的肾毒性,并在一定程度商减轻静滴本品引起的发热等即刻反应,改善患者的耐受性,保证了此药的疗效。
三、两性霉素B及其脂类制剂
据少数患者中进行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1)含脂类两性霉素制剂治疗念珠菌等的有效率优于曲霉病;2)脂类制剂的剂量为常规制剂的3~5倍时,治疗念珠菌菌血症和隐球菌脑膜炎的疗效与常规制剂相似;3)三种脂类制剂的肾毒性均低于常规制剂,但疗程中仍需要监测肝肾功能。三者的其它不良反应并不完全相同,Amphotec静滴后引起的即刻反应较多见,偶尔有患者对含脂类制剂较常规制剂耐受性更差的报道。目前含脂两性霉素B尚不作为一线药物应用,仅适用于对两性霉素B常规制剂无效(已用常规制剂总量>0.5g)或不能耐受的患者。
四、脂质体霉菌素
脂质体霉菌素注射剂(Nystran)目前在III期临床试验中。本品抗真菌作用与制菌霉素同,对新生隐球菌、念珠菌属、曲霉属、镰刀菌、根霉菌、毛霉菌、毛孢子菌属等均有良好作用。对某些耐两性霉素B株亦有作用。实验动物感染中对播散性念珠菌病、肺曲霉病等有效,其体内作用于较游离的制菌霉素强。正常人终半衰期为20分钟。临床试用于念珠菌菌血症患者经氟康唑及两性霉素B治疗失败者有效率达60%,用于侵袭性曲霉粒减少发热者均获相当疗效。用药后患者耐受性好,肾毒性、低血钾及代谢紊乱等不良反应均较两性霉素B少。发热、发疹、肝功能异常少见。
五、总结
总之,随着一些急性侵袭性真菌病的不断增多。近年来对这些重症真菌病患者的治疗药物也不断出现,相信在不久将来,还会有更多治疗这类真菌病的药物问世。
真菌感染的主要分类一、浅表真菌病
感染仅仅局限于皮肤角质层的最外层,极少甚至完全没有组织反应,感染毛发时也只累及毛发表面,很少损伤毛发。主要包括:花斑癣、掌黑癣和毛结节菌病。
二、皮肤真菌病
感染累及皮肤角质层和皮肤附属器,如毛发、甲板等,能广泛破坏这些组织的结构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宿主免疫反应;这类真菌感染中最常见的是皮肤癣菌病,其他真菌引起的感染还包括皮肤念珠菌病等。
皮肤癣菌病根据不同的发病部位可以分为足癣俗称“脚气”、手癣、体癣、股癣、甲癣以及头癣等各类癣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生,是最常见的真菌性疾病,发病率高。
三、皮下真菌病
感染皮肤、皮下组织,包括肌肉和结缔组织,一般不会经血液流向重要脏器播散;但有些感染可以由病灶向周围组织缓慢扩散蔓延,如足菌肿等;也有些则沿淋巴管扩散,如孢子丝菌病、着色芽生菌病。免疫受损患者的皮下真菌具有潜在的播散全身的危险。
四、系统性真菌病
除侵犯皮肤和皮下组织外,还累及组织和器官,甚至引起播散性感染,又称为侵袭性真菌感染。
近年来,随着高效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抗恶性肿瘤药物的广泛应用,器官移植、导管技术以及外科其他介入性治疗的深入开展,特别是AIDS的出现,条件致病性真菌引起的系统性真菌病日益增多,新的致病菌不断出现,病情也日趋严重。主要包括念珠菌病、曲霉病、隐球菌病、接合菌病和马内菲青霉病等。
真菌感染的诊断检查1、详询有无外伤史及手术史,受伤时间、场所,受伤后的处理,发病时间、病情发展经过,有无破伤风预防接种史;对女性患者,应详询分娩或流产史;如为新生儿,应询问分娩史及脐带处理的情况。有少数病例无损伤史,亦未见明显的创口。
2、检查受伤部位、创口情况,创口周围肌肉有无痉挛及抽动,特别注意腹直肌是否强直。如创口有渗出物或脱落的组织块,应行细菌学检查(包括涂片及厌氧菌培养)和病理检查。
3、观察患者有无牙关紧闭、阵发性抽搐、痉笑、角弓反张,全身强直及阵发性痉挛,特别注意呼吸道是否通畅,有无喉头痉挛。待患者安静后,再检查有无肺部并发症,也可行必要的辅助检查。
除头癣和甲癣外,大多数真菌感染症状都较轻微,常用抗真菌霜剂草本霜治疗。很多疗效较好的抗真菌霜剂可不需处方在药店购买。一般不用抗真菌粉剂。抗真菌药物的活性成分有咪康唑、克霉唑、益康唑和酮康唑等。
一般霜剂每天涂敷两次,治疗持续到皮损消退后7~10天。如果霜剂停用太快,感染并未消除,皮疹又会复发。
抗真菌霜剂要在使用几天后才显效,其间可用皮质类固醇霜剂缓解瘙痒和疼痛。可用市售的低剂量氢化可的松霜剂,浓度更高的氢化可的松需要医生处方。
严重的或顽固性感染,可用灰黄霉素治疗几个月,有时同时用抗真菌霜剂。口服灰黄霉素很有效,但可引起副作用,如头痛、胃肠道功能紊乱、光敏、水肿和白细胞减少等。停用灰黄霉素后,感染可能复发。皮肤真菌感染也可用酮康唑治疗。与灰黄霉素一样,口服酮康唑也有严重的副作用,包括肝脏损害。
保持感染部位清洁、干燥有助于抑制真菌繁殖,促进皮肤愈合。感染处应经常用肥皂和水清洗,擦干后扑撒滑石粉。避免使用含玉米粉的粉剂,因为它能促进真菌生长。
如果真菌感染有渗液,可能并发了细菌感染。需要用抗生素治疗。涂敷抗生素霜剂或口服抗生素。稀释醋酸铝溶液或怀特菲尔德软膏也可用来使渗液的皮肤干燥。
三、抗真菌药物有哪些
真菌感染可分为表浅真菌感染和深部真菌感染两类,这时候就需要抗真菌药物了,那么抗真菌药物有哪些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抗真菌药物有哪些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
抗真菌药物有哪些
1、三唑类
吡咯类抗真菌药,包括:咪唑类和三唑类。咪唑类包括:酮康唑、克霉唑、咪康唑、益康唑和舍他康唑等。目前,多为浅表真菌感染或皮肤黏膜念珠菌感染的局部用药。三唑类包括: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和处于研究阶段的沙康唑、帕索康唑、雷夫康唑、SCH39304(SM8668)和SDZ89-485,均可用于治疗深部真菌感染。吡咯类药物作用的主要靶酶是14-去甲基酶(14-DM),利用咪唑环和三唑环上的第3位或第4位氮原子镶嵌在该酶的细胞色素P450蛋白的铁原子上,抑制14-DM的催化活性,使羊毛甾醇不能转化成14-去甲基羊毛甾醇,进而阻止麦角甾醇合成,使真菌的细胞膜合成受阻,导致真菌细胞破裂死亡。
2、多烯类
多烯类抗真菌药物,包括:两性霉素B(AmB)、两性霉素B含脂复合体(ABLC)、两性霉素硫酸胆甾醇酯(ABCD)、两性霉素B脂质体(L-AmB)以及制霉菌素。此类药物通过与真菌细胞膜磷脂双分子层上的甾醇发生交互作用,导致细胞膜产生水溶性的孔道,使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最终导致重要的细胞内容物流失而造成菌体死亡。两性霉素B也可通过刺激巨噬细胞调整自体免疫功能产生杀菌作用。制霉菌素脂质体(NYS)能与真菌细胞膜上的麦角醇结合,降低细胞膜稳定性,对多种真菌有活性[2]。
3、棘白菌素类
此类化合物作为1,3-β-D-葡聚糖合成酶的非竞争性抑制剂,在抑制其生物活性的同时,不影响核酸和甘露聚糖的生物合成。1,3-β-D-葡聚糖是维持真菌细胞壁完整性的重要物质,但隐球菌缺乏该物质。1,3-β-D-葡聚糖缺乏导致真菌细胞壁通透性增加,细胞溶解,真菌死亡。1,3-β-D-葡聚糖在人体细胞不存在。
4、尼可霉素类
尼可霉素类药物的主要成分是X和Z,均是由链霉素属的发酵液中分离出来的,尼可霉素通过抑制真菌专有的几丁质合成酶、阻断真菌细胞壁所必需的几丁质的合成,引起真菌细胞的膨胀和破裂,由于哺乳动物细胞中不存在几丁质合成酶和几丁质,因此,尼可霉素对真菌的作用是选择性的,对哺乳动物的毒性非常低。尼可霉素对敏感的念珠菌、球孢子菌、皮炎芽生菌和组织胞浆菌有强大的杀菌作用,对耐药菌株采用与唑类药物联合用药也有良好活性[3]。
5、氟尿嘧啶类
5-氟尿嘧啶(5-FC)的抗真菌作用机制为抑制胸腺嘧啶合成酶,阻止DNA的合成,从而抑制真菌细胞的生长。
6、β-1,3-D-葡聚糖合成酶抑制剂
β-1,3-D-葡聚糖是真菌细胞壁的重要成分,哺乳动物细胞中缺乏该成分,此类药物能特异性作用于真菌特有的细胞壁成分β-1,3-D-葡聚糖合成酶,从而阻断真菌细胞壁的合成。
7、甘露糖糖蛋白合成抑制剂
这类药物可与真菌细胞壁甘露糖糖蛋白结合形成钙依赖性三元复合物,该复合物作用于真菌细胞膜导致胞内钾外流从而杀伤真菌。
贝那米星A在体外几乎对所有致病真菌都有效,其皮下和静脉注射对白假丝酵母菌、烟曲霉菌、新型隐球菌也均有效。
普那米星A对隐球菌、念珠菌和曲霉菌显示了较强的活性,且对耐氟康唑和氟胞嘧啶菌株有效。
8、其他
鞘磷脂类抗真菌药对丝氨酸软脂酰转移酶有强大的抑制作用,从而抑制鞘磷脂合成。目前这类药物有:多球壳菌素、脂黄菌素、鞘脂菌素和绿啶菌素。
正在研究中的作用于真菌细胞表面结构的其他抗真菌药物有:(1)Iturins类:包括bacillomycin F、L和iturin A等。其作用机制为影响细胞膜表面张力,形成膜表面小孔,从而导致胞内钾离子和其他有用离子的泄露;(2)Syringomycins类:包括syringomycin E(SE),syringostantin A和syringotoxin B等。其作用机制为增加钾、氢和钙等离子的转膜流出,以及增加植物和酵母质膜的膜电位。SE可形成电位敏感的离子通道,改变蛋白磷酸化和H-ATP酶的活性。
抗真菌药物的作用
能抑制或杀灭真菌的药物。除一些古老的抗真菌外用药如水杨酸、雷琐辛、碘剂、硫黄等外,抗真菌作用显著的新药有抗生素和合成药两大类。①抗生素。主要有灰黄霉素、制霉菌素和两性霉素B等。灰黄霉素只对皮肤癣菌病有效,主要是头癣、体癣、股癣、手足甲癣等,口服时,20~30天为一个疗程,需合并外用治癣药物。长期使用有少数浅部真菌产生耐药菌株,可换用酮康唑。制霉菌素治疗胃肠道念珠菌病,外用治疗皮肤粘膜念珠菌感染,也可制成坐药。两性霉素B主要治疗深部真菌病,如系统性念珠菌病、隐球菌病、曲霉病、结合菌病、芽生菌病、巴西副球孢子菌病、球孢子菌病和组织胞浆菌病等。将此药加入5%葡萄糖溶液中,缓慢静脉滴注。②合成药。包括:咪唑类药物(如克霉唑、益康唑、咪康唑和酮康唑等)、氟胞嘧啶、丙烯胺衍生物。5-氟胞嘧啶治疗念珠菌病、隐球菌病和着色芽生菌病。克霉唑、益康唑和咪康唑基本供外用。咪康唑也可静脉滴注。酮康唑也可口服。外用时主要治疗皮肤真菌病和皮肤念珠菌病。口服和静脉滴注主要治疗深部和浅部的真菌病。
抗真菌药容易影响白细胞及肝功能,长期使用造成一过性GPT上升或白细胞下降,停药可愈。5-氟胞嘧啶从尿中排泄,肾功能不良者可在血中聚集,引起中毒,故肾功能差者应禁用或慎用。两性霉素B可损伤肾脏,并引起血钾降低,有人有发冷、发热反应,少数人可引起血栓性静脉炎。酮康唑应特别注意肝脏受损问题。长期使用可引起血中雄激素水平降低和肾上腺皮脂功能受到抑制。
5-氟胞嘧啶易产生耐药性,为避免耐药性的产生,一开始就使用大剂量,也可与两性霉素B合并使用,二药有协同作用。5-氟胞嘧啶也可与酮康唑合并使用。两性霉素B不能与酮康唑合用,因二药有相互干扰的作用。
临床试用的依特拉康唑抗菌谱广,毒性小,优于酮康唑,治疗曲霉病、隐球菌病、组织胞浆菌病、念珠菌病、孢子丝菌病、着色芽生菌病和皮肤癣菌病等,均有较好疗效。供外用的还有联苯苄唑、氟康唑、环吡氧胺和萘替芬等。
猜你喜欢:
1.念珠菌吃什么药
2.治疗灰指甲的口服药有哪些
3.对肝脏损害大的药物有哪些
4.治疗真菌的外用药
5.治疗真菌感染的外用药原则
四、抗真菌药有哪些
兽医临床上根据其治疗感染部位不同,可分为治疗体表浅部类和治疗深部(全身)类二大类。用于治疗浅部真菌感染的药物有灰黄霉素、制霉菌素、水杨酸、十一烯酸、水杨酸苯胺或局部应用的咪康唑和克霉唑等。用于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的药物有两性霉素、制霉菌素及咪唑类抗真菌药等。此外,还有添加于饲料、食品、药剂中防霉的山梨酸、苯甲酸、富马酸、丙酸等及其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