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医药政策 > 正文

医药政策

小儿脑瘫主要表现(小儿脑性瘫痪最常见的表现是)

安心医药2023-11-15医药政策178
一、请问小儿脑瘫有什么症状早期症状(1)新生儿或3月婴儿易惊、啼哭不止、厌乳和睡眠困难。(2)早期喂养、进食咀嚼、饮水、吞咽困难,以及有流涎、呼吸障碍。(3)感觉阈值低,表现为对噪声或体位改变易惊,拥

一、请问小儿脑瘫有什么症状

早期症状

(1)新生儿或3月婴儿易惊、啼哭不止、厌乳和睡眠困难。

(2)早期喂养、进食咀嚼、饮水、吞咽困难,以及有流涎、呼吸障碍。

(3)感觉阈值低,表现为对噪声或体位改变易惊,拥抱反射增强伴哭闹。

(4)生后不久的正常婴儿,因踏步反射影响,当直立时可见两脚交互迈步动作。3月龄时虽然可一度消退,但到了3个月仍无站立表示或迈步者,既要怀疑小儿脑瘫。

(5)过“百天”的婴儿尚不能抬头,4~5月挺腰时头仍摇摆不定。

(6)握拳:一般生后3月内婴儿可握拳不张开,如4个月仍有拇指内收,手不张开应怀疑小儿脑瘫。

(7)正常婴儿应在3~5月时看见物体会伸手抓,若5月后还不能者疑为小儿脑瘫。

(8)一般生后4~6周会笑,以后认人。痉挛型小儿脑瘫患儿表情淡漠,手足徐动型常呈愁眉苦脸的样子。

(9)肌肉松软不能翻身,动作徐缓。触摸小儿大腿内侧,或让小儿脚着床或上下跳动时,出现下肢伸展交叉。

二、小儿脑瘫有哪些症状

伸张反射亢进是本型特征。正常人能够灵活动作和保持姿势,是借助适当的伸张反射来维持的结果。如果肌肉伸张时反射性收缩过强,则出现活动受限、关节运动范围变窄,给人一种痉挛性僵硬的感觉。在临床上,做关节被动运动时,若出现伸张反射亢进,而且对来自大脑的运动指令不能很好的完成,从而出现运动障碍和异常姿势,即为痉挛性脑性瘫痪。一般低出生体重儿和窒息者易患本型脑性瘫痪,占脑性瘫痪患儿的60%~70%。随着成长而发生关节挛缩变形,起立行走两腿呈交叉体位。足部可见尖足,尖内足、外翻,膝关节的屈曲挛缩,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等改变。上肢可呈手关节掌屈、拇指内收、指关节屈曲、前臂旋前、肘关节屈曲等异常肢位,以致挛缩变形。临床检查可见锥体束征。(二)强直型(强直僵硬型)

强直型是针对痉挛型中一组有四肢呈僵硬状态的患者而言。其伸张反射呈特殊亢进状态,有时难以严格区别。做被动运动时,其四肢无论屈伸都有抵抗,给人以弯铅管、搬齿轮那样的感觉。腱反射表现为正常或减弱。痉挛型和强直型共同的倾向为常常伴有智能、情绪、语言等障碍,以及癫痫、斜视、流涎等。不少患者需要手术。(三)手足徐动型

手足徐动型以不随意运动为主要特征,也有人称之为不随意运动型。其全身肢体活动难以用意志控制,包括颜面肌肉在内。发声、构音器官也多受累,故常伴有语言障碍。有新生儿窒息、核黄疸病史者大多为手足徐动型脑瘫。因为上肢比下肢损害重,不少患儿只能用脚来书写。其病变以大脑深部基底核、锥体外系部分为主。

病变早期,只有部分婴儿表现为肌肉松软,到随意运动完成时症状才显露,故早期难以断定病型,但参考原始姿势反射的异常和肌紧张的变动性等仍可以推断确诊。

患儿多表现非对称的不自然姿势,动作欠灵活、不完整,表现为与意图相反的不随意运动扩延全身动作。安静时不随意运动消失,一旦精神紧张或想干点什么时就出现。不随意运动在四肢、尤其上肢为重,亦可见颜面(如皱眉、眨眼)、颈部、头部,以及手臂、手和指尖的不随意动作。躯干的坐位稳定性出现较晚,上肢的摇动可使躯干和下肢失去平衡,常摔倒,给人以乏力的印象。最重者可随精神紧张、兴奋而致全身强烈地突然伸张挺直,从而妨碍有意识、有目的的动作完成。这种情况称之为紧张性手足徐动型。

婴儿期全身肌肉软塌塌的无紧张者也称为非紧张性手足徐动型。随年龄增长这些患儿多转变为肌张力紧张型。

本型智商高者较多,日后成为了不起的社会活跃分子的人也不少。但由于上肢障碍和语言障碍、故属于独立生活困难的病型。其性格与痉挛型相反,外向,不拘小节,容易发怒,有使人猜想不到的倾向。(四)失调型

失调型是由于小脑、脑干损伤,以平衡功能障碍为主征的病型。患儿不但肌紧张低下,而且肌收缩调节也不准确,从而不能完成正确的动作。手和头部可看到轻度震颤。立位平衡不稳定,不能调节步伐,多数用拐杖可以行走。当迈大步走时会失去平衡倾向,象醉酒人走路一样,摇摇晃晃容易跌倒。重者不仅步行时常摔倒,坐位时亦不稳定,上肢功能障碍明显。轻中症患儿常伴有智力障碍,语言缺少抑扬声调,而且以徐缓为特征。眼球震颤极为常见,常伴有先天性白内障,以及触觉、知觉异常,肌张力低下。患儿的指鼻试验、对指试验、跟胫膝试验都难以完成。(五)震颤型

震颤型是指身体的某部分,在一个平面内呈不随意的、节律性的摇动而言。但典型的震颤症状在脑性瘫痪中极为罕见。而在手足徐动型患儿中偶可存在。(六)肌张力低下型(无紧张型)

通常指在重症患者,随意运动、不随意运动都缺乏,无反应而言。在患儿呈软塌塌的低紧张状态时,若有高危因素存在,不少婴儿有痉挛发作,怀疑脑性瘫痪时诊断用之。(七)混合型

小儿脑瘫各型的典型症状混同存在者,称为混合型。实际上是以痉挛型和不随意;运动症状混合,或者三种不同的特征症状混同导致的脑性瘫痪。

三、儿童脑瘫有什么症状

明珠专家介绍说,儿童脑瘫一般有以下几种症状:

一、固定姿势,小儿出生后十分安静,哭声微弱或持续哭闹。往往是由于脑损伤使肌张力异常所致,如角弓反张、蛙位姿势等。在生后一个月就可见到。推荐阅读》》哪些因素会造成脑瘫的出现呢

二、哺乳困难,生后不会吸吮,吸吮无力或拒乳,吸吮后疲乏无力,经常出现呛咳、吐奶现象,嘴不能很好闭合,体重增加不良。

三、姿势异常:姿势分静止时与活动时两种。静止时姿势异常如紧张性颈反射姿势、四肢强直姿势、角弓反张姿势、偏瘫姿势等。活动时姿势异常在肌张力低下型、共济失调型与痉挛型最为常见,如舞蹈样手足徐动及扭转痉挛、痉挛性偏瘫步态、痉挛性截瘫步态、小脑共济失调步态等。

小儿脑瘫主要表现(小儿脑性瘫痪最常见的表现是)

四、运动发育迟缓:脑性瘫痪存在程度不等运动发育迟缓。轻者大运动发育尚可,但有精细运动发育障碍者需要注意。

五、语言障碍:大部分的脑瘫儿童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像语言表达困难或构语困难,发音不清或口吃、失语症或者能理解别人的语言,但自己无法讲话,这种情况尤其以手中徐动型的脑瘫占比例较大。

六、运动障碍:脑瘫儿童的运动能力低于同年龄的正常孩子,运动自我控制能力差,障碍程度轻的只是手、脚动作稍显得不灵活或笨拙,严重的则双手不会抓东西,双脚不会行走,有的甚至不会翻身,不会坐起,不会站立,不会正常的咀嚼和吞咽。

如果孩子有以上某种症状要及时去脑瘫专科医院进行确诊。

四、想问一问小儿脑瘫有什么症状呢

脑性瘫痪的症状在婴儿期表现,常以异常姿势和运动发育落后为主诉。虽然患儿的脑损害或者脑发育异常是非进展性的,随着脑损伤的修复和发育过程,其临床表现常有改变。如严重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在婴儿早期常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以后逐渐转变为肌张力增高。平衡功能障碍需婴儿发育到坐甚至站立时才能表现出来。关节挛缩和脊柱畸形等继发改变也是逐渐发展出来的。可以伴有癫痫、智力低下、感觉障碍、行为障碍等。这些伴随疾病有时也可能成为脑瘫儿童的主要残疾。

临床上根据运动障碍的性质可分为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肌张力低下型和混合型等,并根据受累的肢体分布,分为单瘫、偏瘫、双瘫、三肢瘫和四肢瘫等类型。以下介绍常见的几种特殊的临床综合征。

痉挛性偏瘫(Spastic hemiplegia)

最常见,为一侧肢体受累,多数上肢较下肢严重,远端较近端重,而面部常无受累。患儿多在3月后才出现明显症状,表现为患侧肢体少动、持续性握拳、握持反射不消失、前臂呈屈曲旋前状姿势、画圈步态等。部分患者受累肢体最初可能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以后才转为痉挛状态。此型常伴有智力低下和癫痫。癫痫发作为部分性或继发全身性发作。斜视很常见。

痉挛性双瘫(Spastic diplegia)

以双下肢肌张力增高为突出表现。此型多见于早产儿。患儿常在1-3月内表现为双下肢肌张力低下。继之为所谓肌张力不全期,患儿在立位并且足底触及检查床面时将诱发双下肢强直性伸直并交叉呈剪刀状。最后进入痉挛期,髋与膝关节屈曲、下肢内旋、剪刀步态,严重者不能独立行走。上肢受累较轻,常表现为行走时上肢姿势异常,但手的功能受累不明显。此型合并癫痫较少,约占1/5。约2/3患者智力正常或临界状态。斜视很常见。

痉挛性四肢瘫(Spastic quadriplegia)

多见于严重窒息的患儿。四肢肌张力均增高,常呈角弓反张状。可伴有核上性球麻痹,表现为吞咽和构音障碍。约半数患儿伴有癫痫和智力低下。

不随意运动型(dyskinetic CP)

约占10%,缺氧性脑损伤和新生儿核黄疸为主要病因。婴儿早期多有肌张力低下,以后逐渐出现锥体外系症状,如或手足徐动等表现。患儿可有流涎、吞咽困难、语言障碍等。下肢深腱反射正常或增强。可有持续性原始反射。智力大多正常或临界状态。约1/4患者伴有癫痫。由核黄疸引起者多表现为手足徐动、感觉性耳聋、牙釉质发育不良等。

共济失调型(Ataxia CP)

约占10%。婴儿期表现为肌张力低下、平衡障碍、运动发育落后等。至幼儿期可发现辨距不良、意向性震颤等体征。多无锥体束征。智力低下不少见但多不严重。

辅助检查

影像学检查能提供脑病理改变的证据,也有助于脑瘫病因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新生儿头颅B超可在床旁进行,能够容易地发现脑室旁白质软化、颅内出血等病变。头部MRI对显示精细的脑结构异常优于头颅CT,但头颅CT对显示钙化更清楚。

有癫痫发作者需做脑电图检查。疑有视听觉障碍者可做视觉和听觉诱发电位及听力检查。

需要除外先天代谢缺陷者需要做血/尿氨基酸和有机酸分析。酶学和基因检查可以除外相应的脑变性病。

脑瘫的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评估有助于判定脑瘫的严重程度,也可以作为康复治疗的效果的依据之一。常用的运动功能评估量表包括以下两种。

1、粗大运动功能评估(GMFM)

GMFM是一种粗大运动功能评估工具,有88项和66项两个版本,从卧位与翻身、坐、爬和跪、站和走、跑和跳等5个能区评估脑瘫儿童的粗大运动技能。每个能区的各个项目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排列。各能区的分数以百分数表示,100%代表能够完成该能区所有的动作。该量表能够较为灵敏的反映康复的效果,适用于脑瘫儿童粗大运动的评估、康复目标制定和康复疗效的监测。由于没有依年龄建立常模,不能做出运动发育水平的评估。

2、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

该量表测量粗大和精细运动的发育水平,共249个项目。粗大运动分测验包括反射、姿势、移动、实务操作四类项目,结果以粗大运动发育年龄或发育商表示;精细运动分测验包括抓握和视觉-运动整合两类,结果以精细运动发育年龄或发育商表示;最后再汇总为总发育年龄或发育商。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适用于运动发育迟缓以及轻或中等严重程度的脑瘫的运动功能评估。在脑瘫儿童由于运动能力某些方面进步极为缓慢,可出现运动发育商随实际年龄下降的情况,最好以发育年龄来反映患儿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