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瘫怎么看出来(小儿脑瘫表现)
一、小儿脑瘫的4大表现
在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的期间内,凡是可以导致非进行性脑缺陷或损伤,继而引起中枢性运动障碍的因素都可视为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的危险因素。
脑瘫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由于类型、受损部位的不同而表现各异,若同时存在两种类型,则表现更为复杂,即使单一种类型,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也不一样。虽然临床表现错综复杂,但脑瘫小儿一般都有以下四种表现。武警北京总队第三医院伸进内科专家分析:
一、运动发育落后、主动运动减少
运动发育落后表现在粗大运动和(或)精细运动两方面。判断运动发育是否落后的指标很多,每个动作在不同年(月)龄中表现又不一样,但一些主要指标在临床应用时应熟练掌握。正常小儿3个月时能抬头;4~5个月时能主动伸手触物,两手能在胸前相握,安静时能在眼前玩弄双手;6~7个月时会独自坐在较硬的床面不跌倒,8~10个月时会爬,爬时双上肢或下肢交替向移动;1岁时能独自站立;l岁~l岁半时能行走。脑瘫小儿在上述年龄阶段一般都不能达到正常小儿水平。
脑瘫小儿在新生儿时期常表现为动作减少,吸吮能力及觅食反应均差。正常3个月小儿仰卧位时常有踢腿、蹬踏样动作,而且为交替的蹬踢。脑瘫小儿踢蹬动作明显减少,而且很少出现交替动作,正常4~5个月的小儿上肢活动很灵活,脑瘫小儿上肢活动也减少。正常小儿在l岁以内尚未形成右利或左利,而痉挛型脑瘫偏瘫型则表现为经常只利用一只手持物或触物,另一侧手的活动减少,而且手常呈握拳状。
二、肌张力异常
肌张力是安静状态下肌肉的紧张度,通过被动地屈曲、伸直、旋前、旋后肢体,了解其肌张力。小婴儿可握住其前臂摇晃手,根据手的活动范围了解上肢肌张力。测下肢肌张力还可握住小腿摇摆其足,根据足活动的范围判断其张力,张力低时摇晃手足时手足甩动的范围大,张力高时活动范围小。
还可根据关节活动范围大小来判断,被动运动关节若活动范围大,说明肌张力低,关节活动范围小,活动受限说明肌张力高。了解上肢肩关节活动范围可检查"围巾征",观察肘关节与躯干正中线的关系,了解下肢肌张力可检查外展角、胭窝角、足跟触耳试验及足背屈角。
检查肌张力时还可以通过"牵拉试验"来了解,此项检查容易掌握,握住小儿双手,将其从仰卧位拉成坐位,观察头后垂的情况可了解颈背部肌肉张力。
肌张力的发育过程表现为新生儿时期屈肌张力增高,随着月龄增长肌张力逐渐减低转为正常。所以一些不太严重的痉挛性脑瘫,在6个月以内肌张力增高并不明显,有时造成诊断困难。但一些严重的痉挛型脑瘫患儿仍可在6个月以内表现出肌张力增高。
痉挛性脑瘫肌张力增高表现为"折刀式",但需注意在检查时如反复连续多次屈伸肢体,则"折刀"的感觉逐渐不太明显。手足徐动型在l岁以内往往无肌张力增高,随着年龄的增加而表现出来,常呈"齿轮状"或"铅管状"。强直型表现为"铅管状"肌张力增高。共济失调型肌张力不增高,肌张力低下型则表现为肌张力低下,关节活动范围增加,但腱反射活跃或亢进。
检查肌张力时要注意,一些年龄较大病程较长的患儿,由于关节挛缩,以致关节活动受限,不要误认是肌张力增高。
三、姿势异常
脑瘫患儿异常姿势多种多样,与肌张力异常及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有关。
1.俯卧位由于紧张性迷路反射延缓消失,婴儿时期(3~4个月以后)表现为俯卧位时屈肌张力明显增高,四肢屈曲,臀部高于头部;或不能抬头,双上肢不能支撑躯干,肩部着床,臀部高举;或上肢内旋、屈曲,两手握拳,下肢伸直,内收内旋,足尖朝内;也可表现为一侧异常,一侧上肢肘关节屈曲、腕关节屈曲,图中所示为左侧受累。
2.仰卧位也受紧张性迷路反射影响,头后仰,下肢伸直,有时呈角弓反张姿势。由于不对称颈紧张反射持续时间延长(正常小儿4~5个月时消失),表现为头转向一侧时,枕部的一侧上肢及下肢呈屈曲状,面部一侧上下肢伸直。有时呈 Mom反射状姿势。有时呈双下肢伸直。四肢肌张力低下,仰卧位时腕、肘、肩、髋、膝、踝等关节均可同时平置于床面,呈青蛙仰卧状
3.由仰卧位牵拉成坐位小儿仰卧位,检查者握住小儿双手,缓缓从仰卧位拉成坐位,观察在牵拉过程中姿势的变化。正常小儿4~5个月时头即不再明显后垂,两上肢能主动屈曲。3~4个月以后的脑瘫小儿可表现为躯干拉起,但头后垂;一侧下肢伸直,足跖屈;双下肢均伸直伴足跖屈;一侧上肢正常,呈屈肘动作,另一侧伸直;牵拉时不经坐的过程直接成为直立姿势;头极度后垂,脊柱背屈。
4.直立位正常3~4个月的小儿当扶其腋下呈直立悬空位时,表现为双下肢屈曲,6个月扶成直立位时,下肢能支持体重。脑瘫小儿直立悬空位时往往两下肢内旋、伸直、足尖下垂,两下肢由于内收肌张力增高表现为两腿交叉呈剪刀状。脑瘫小儿直立位时,头、脊柱、足跟往往不能保持在一条垂直线上,髋腰部侧弯;或表现为两大腿内旋,膝半屈,下肢呈X形,足尖着地。
手足徐动型及共济失调型表现与痉挛型不同,在第一年内,常安静躺着,几乎没有自主运动,仰卧位时其姿势与痉挛型相反,表现为下肢屈曲,髋外展,踝背屈。抱起呈直立位时,能控制头在正中位。
四、反射异常
痉挛型脑瘫小儿深反射(膝反射、二头肌反射、跟腱反射等)活跃或亢进,有时还可引出踝阵挛及Babinski征。
脑瘫小儿神经反射常表现为原始反射延缓消失、保护性反射减弱或延缓出现。
1,Moro反射即拥抱反射,正常小儿生后即出现,6个月时消失,如生后3个月内不出现或生后6个月后仍不消失均属异常,痉挛型脑瘫患儿此反射活跃,但若肌张力极度增高时,此反射也可能引不出。
2,交叉伸展反射小儿仰卧位,按住一侧膝部使下肢伸直,并刺激此侧足底,出现另侧下肢先屈曲后伸展的动作。此反射生后即出现,正常情况下1个月后消失。若2个月后仍存在,支持脑瘫诊断。
3,不对称颈紧张反射正常情况下生后1个月以内明显,4~5个月时消失。脑瘫小儿持续时间明显延长,此反射的存在阻碍了患儿翻身动作的发育。例如当患儿向右翻身时,头转向右侧,但随之右臂外展伸直,以致不能向右翻身。
4,握持反射正常情况下2~3个月逐渐消失,痉挛型脑瘫时持续时间延长,手经常呈握拳状。
脑瘫小儿各种保护性反射延缓出现或不出现。正常小儿1个月扶成直立位时,小儿能竖头,4个月直立位时将小儿躯干向左右倾斜时头能保持正中位。脑性瘫痪小儿不出现此反射。正常4~5个月小儿扶成坐位时,如突然向一侧倾斜其躯体时,能伸出上肢,做支持躯体的姿势,而脑瘫小儿不出现此动作。8~9个月的正常小儿能引出"降落伞反射",脑性瘫痪小儿不能引出。
以上专家介绍仅供参考,对于脑瘫患者,一定要把握住脑瘫的最佳治疗期,要及时发现、及时预防、及时治疗。
目前治疗小儿脑瘫的方法最好的就是脑细胞渗透修复疗法。脑细胞渗透修复后可以补充缺损的神经元,促进小儿脑组织的细胞分化发挥功能,恢复脑组织的正常生长发育,改善大脑的认知功能障碍,并且年龄越小,大脑的代偿功能就越强,治疗的效果及越好。
二、小儿脑瘫的表现
小儿脑瘫的表现
1.进行性脊髓肌萎缩症
本病于婴儿期起病,多于3~6个月后出现症状,少数病人生后即有异常,表现为上下肢呈对称性无力,肌无力呈进行性加重,肌萎缩明显,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常因呼吸肌功能不全而反复患呼吸道感染,患儿哭声低微,咳嗽无力,肌肉活组织检查可助确诊,本病不合并智力低下,面部表情机敏,眼球运动灵活。
2.运动发育迟缓
有些小儿的运动发育稍比正常同龄儿落后,特别是早产儿。但其不伴异常的肌张力和姿势反射,无异常的运动模式,无其他神经系统异常反射。运动发育落后的症状随小儿年龄增长和着重运动训练后,症状可在短期内消失。
3.先天性肌弛缓
患儿生后即有明显的肌张力低下,肌无力,深腱反射低下或消失。平时常易并发呼吸道感染。本病有时被误诊为张力低下型脑瘫,但后者腱反射一般能引出。
4.智力低下
本病常有运动发育落后,动作不协调,原始反射、vojta姿势反射、调正反应和平衡反应异常,在婴儿早期易被误诊为脑瘫,但其智力落后的症状较为突出,肌张力基本正常,无姿势异常。
5治疗
1.综合康复医疗
如运动(体育)疗法,包括粗大运动、精细运动、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训练;如爬行、有目的的指认(鼻、耳等)、训练抓物、持物、起坐、摇摆、扶行(背靠墙、面朝墙)、原地运动(弯腰拾物、抬脚训练、单脚独立、原地起跳)、行、跑;再如物理疗法,包括神经电刺激疗法、温热疗法、水疗法;还有作业疗法即能力训练,但疗效一般。现代医学治疗方法如下:①手术;②矫形器;③水、电、光、声疗法;④语言、交流的治疗;⑤运动功能的治疗;⑥ADL训练。
2.药物疗法
口服或注射有关药物:脑神经营养药、肌肉松弛药、活血药等。包括构筑和修复脑组织(细胞)的药物,如卵磷脂(包含磷脂酰胆碱、脑磷脂、鞘磷脂等),能修复因外伤、出血、缺氧造成的脑细胞膜损害,保护神经细胞,加快神经兴奋传导,改善学习与记忆功能。还可以选择能促进脑细胞DNA合成,促进脑细胞对氧的利用率,改善脑细胞能量代谢,增强脑功能,供给脑组织修复再生所需的各种氨基酸,调节脑神经活动的药物,如古立西(脑酶水解片)、螺旋藻片(胶囊)。再就是积极补充多种维生素,如21-金维他。有条件的医院的可交替选择如下注射针剂(作用与片剂一样):脑活素,脑多肽,乙酰谷酰胺,胞二磷胆碱等。
3.中医疗法
包括针刺疗法(肌张力高的脑瘫慎用)、按摩疗法、中药疗法。
4.小儿脑瘫运动疗法
儿童脑瘫运动疗法:运动疗法是以运动学和神经生理学为基础,使用器具或者治疗者徒手手技或利用儿童自身的力量,通过主动和被动运动,使全身和局部功能达到恢复和治疗的方法。
(1)儿童脑瘫运动疗法的共同目标①尽量使用正常方式运动。②使用双侧身体。③在卧、坐、跪和站立时保持伸直位。④日常生活相关的动作和活动。⑤预防畸形。
(2)各型儿童脑瘫的训练目标①痉挛型放松僵硬的肌肉,避免痉挛体位的运动,预防畸形。②手足徐动型用手抓握动作训练以稳定不自主的动作,如果异常体位变化不定,按痉挛型的目标做。③共济失调型改善跪位、站立位和行走时的平衡能力,稳定地站立和行走,控制不稳定的抖动,尤其是双手。
北京*黎明脑瘫医院*是我国定点脑瘫医院,3S神经阻滞术是他们的特色疗法。
三、小儿脑瘫的主要表现
1、孩子经常大哭大闹,并且哭声消沉,并且比其他孩子活泼和好动。有时也会常常低声的哀哭、容易遭受惊吓或在很多情况表现的非常的不活跃不爱动。还有动作不协调、肢体不灵活、运动的时候总是很僵硬等这些就是是孩子的脑瘫的表达症状之一。
2、刚刚出生的婴儿患有脑瘫主要表现是吃母乳艰难,例如:吸允无力、吞咽艰难纤弱、口腔合拢的时刻很困难。
3、患有脑瘫的孩子两腿不可以伸直。两腿交错又如同剪子的类型。这些主要受到劳累肢体典型是神经器官元性风瘫。同时,智力发育缓慢、焦躁不安、也会委顿、抽搐搦和反应响不灵敏。
4、脑瘫的患者由于前脑的毁损而导致出血肢体障碍,还有辨物能力很差,语言交流有阻碍。并且会无缘无故的哭闹,除此之外还有睡眠不安,焦虑等症状。
5、孩子的身体无力,主要是肌拉力发育低而导致的,一般4个月的时间就可以确诊病情了。孩子头的大小也是比普通小孩要大很多的。
四、小儿脑瘫的症状表现
小儿脑瘫对孩子来说是一种非常大的伤害,一旦患上小儿脑瘫,会为孩子的一生留下巨大的伤害。如今,小儿脑瘫的发病率在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所以了解小儿脑瘫的症状是很有必要的,自己有知道小儿脑瘫的症状表现,才能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1、中枢性运动障碍:脑瘫患儿的症状表现为运动发育落后,如脑瘫患儿抬头、翻身、坐和四肢运动发育落后或脱漏。自主运动困难,动作僵硬,不协调,不对称,出现异常的运动模式或联合反应和不自主动作等。这些都是属于很多见的脑瘫的症状表现。
2、偏瘫姿势:患儿常表现为一侧肢体运动,而另一侧肢体的废用,左右肢体有明显的不对称,也是脑瘫的症状表现。舞蹈样手足徐动姿势:患儿表现为不自主的动作,其运动常以舞蹈的.形式或扭动的形式,不间断地出现。运动外观显的持续而松散,幅度大而无法控制。角弓反张姿势:患儿表现为四肢肌张力增高,头背屈。共济失调:患儿呈醉汉步态,他们常不能保持一个固定的姿势,当站立时为维持站立姿势,必须不停地进行调节。
3、小儿出生不久经常少哭、少动、哭声低弱,过分安静。或多哭、易激惹、易惊吓或反复出现尺跳。生后喂哺困难,如吸吮无力,吞咽困难,口腔闭合不佳。
4、小儿脑瘫的早期症状可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肌张力低下或肌张力高低变化不定;脑瘫患儿常有异常的姿势反射,这是由于原始凡是和异常的肌张力影响所致。例如,脑瘫患儿头和四肢不能保持在中线位上,或呈现弓状反张,或为四肢痉挛。脑瘫患儿的经典的痉挛模式是由于肌肉牵张反射亢进,是某些特定的肌张力增高,动作不协调。
5、2个月以后的小儿仍有手紧握拳现象,患儿上肢内旋位,双下肢呈硬性伸展、交叉,尖足位。有的患儿安静时无明显的姿势异常,而当检查者突然扶患儿腋下,使其足底着床时,可见患儿下肢内收、交叉,同时双上肢内收、内旋。超过6个月的小儿仍不能呈现正常的坐位姿势,而表现出特殊的异常坐位姿势,如前倾坐位、后倾坐位等。
6、运动发育落后。例如,3—4个月小儿俯卧位不能竖头或竖壮举不稳;4个月后仍不能用前臂支撑负重;双手常握拳,不会握住小棒,不能将手伸入口中吸吮;6—7个月仍不能翻身和独坐片刻;扶站时以足尖着地或双腿屈曲不能负重,或两下肢过于挺直,交叉等。
以上为小儿脑瘫的症状介绍,预防小儿脑瘫,应该实行住院分娩,注意保护新生儿的皮肤,保持新生儿脐部的干燥、清洁。密切观察黄疸的消长,注意观察前囟实行母乳喂养。预防高热惊厥的发生。